#歷史真相官#“草船借箭”的正史原型。
在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裡,蔣幹因為中了周瑜的反間計,使曹操誤殺了水軍將領張允蔡瑁。
周瑜想摸摸諸葛亮的底,便讓魯肅去見諸葛亮,看看諸葛亮是否能識破這出反間計,結果呢一下子就被說破了。
周瑜覺得諸葛亮確實是個勁敵,若不除去將是孫權勢力的大患,於是決定找個藉口殺掉諸葛亮。
第二天周瑜叫來了諸葛亮,說大戰一觸即發,軍中缺箭,便讓諸葛亮十天內監造十萬枝箭。諸葛亮說不用十天,三天就可以了。
周瑜一聽高興,趕緊讓諸葛亮立下軍令狀。諸葛亮就算知道也不多問,立下軍令狀就離開了。
隨後,諸葛亮找魯肅借了二十條船,每條配三十個軍士,以及一些青布和草把。一切準備好了,保證三天後就有十萬枝箭,到時候周瑜大都督可來自取。
周瑜知道後,故意不給諸葛亮備足材料,看他三天後怎麼造十萬支箭。
(當然羅貫中先生在這裡出了個小小的失誤,其實在當時軍中,十萬支箭並不是很多,就魯肅給諸葛亮提供的資源來算,六百人三天造十萬支箭,平均下來每人一天造五六十支,就算每天工作十小時,一人平均每小時五六支就夠了。)
曹操聽說有敵船來偷襲,這大霧天氣肯定有埋伏,便命令弓弩手亂箭阻擋。
一切都在諸葛亮的意料中,眼看一支支箭射在草把上,這下諸葛亮可爽翻了,在艙內與魯肅一個勁喝酒。
就這樣,一邊的箭滿了再換另一邊,到二十條船都載滿了箭時,諸葛亮命令軍士們謝過曹丞相,便全身而退了。
每條船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條船十萬支箭綽綽有餘,魯肅聽諸葛亮大侃一通軍事理論,對他簡直五體投地。
回來後周瑜再次派人清點,果然有多不少,周瑜不禁感嘆說:“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
話雖這麼說,生活得繼續,周瑜這一波沒幹倒諸葛亮,接下來一邊準備大戰,一邊找機會繼續整人。
不得不說,羅貫中的故事確實寫得很精彩,語言也簡潔精煉。
不過在正史中,草船借箭是確有其事,然而主人公既不是諸葛亮,也不是周瑜,而是孫權。
發生時間也不是赤壁之戰時,而是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孫權曹操第一次濡須之戰,此時距赤壁之戰已經過了五年。
也就是說,羅貫中移花接木,將“草船借箭”的主人公孫權換成了諸葛亮,時間上也提前了五年。
正史記載,曹操經歷了赤壁之戰大敗後,經過一段時間休整,鬥志依然不減,為了雪赤壁之恥,打算再次對孫權用兵。
曹操在建安十六年至十八年間(211年~213年),先平息內亂,陣斬成宜和李堪等叛將;然後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虎步關右,基本平定涼州和關中地區地區,解除了後顧之憂,準備兵發江南。
孫權深知,在赤壁之戰中遭到慘敗的曹操一定會再來。如果曹操繼續從荊州方向進攻江南,那麼他必然要同時面對孫劉兩方面的阻擋。
所以曹操要再次渡江伐吳,一定會選擇東線進攻,這樣的話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大耳朵劉備的軍事壓力。
而曹操要揮師東渡,最好的路線是:從巢湖過濡須水口,進入長江。孫權也明白,如果自己不能守住濡須水口,長江岸防就會門戶大開,魏軍就可以隨時直逼都城建業(南京)。
這時候,大耳朵劉備這邊為了策應孫權,於建安十七年(212年)派遣關羽攻打青泥的樂進。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不出孫權所料,曹操率領大軍,東出濡須口,號稱步騎四十萬,臨江飲馬。
孫權得知訊息後,以甘寧領兵三千為前部督,自己率七萬主力進駐濡須,周泰也率軍前來抵擋曹軍。
開打的第一戰,是甘寧讓部下裹上厚甲,銜枚夜襲曹營,斬殺了幾十個曹軍。雖然殲敵不多,可這下造成曹軍極度恐慌,誤認為是孫權主力來襲。等曹軍知道情況時,甘寧已經全身而退了。
這一戰,甘寧打出個開門紅,給曹軍造成了威懾,孫權大喜,重賞甘寧,並增兵二千。並稱讚道:“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甘寧字興霸),足相敵也。”
接下來,曹操派遣水軍出擊濡須口。孫權派遣一個無名將領去前往圍取曹操水軍,並俘虜曹軍三千餘人,此外,曹軍淹死的也有數千人。
這一戰孫權大勝,曹操水軍堅守不出,與孫權形成對峙。
曹操既然選擇塔下猥瑣發育,這讓孫權很無聊,肯定要越塔搞點事的,於是趁著某天江面起霧,便親自乘戰船闖入曹軍前線,打算摸一下曹軍的情況。
當孫權的戰船行駛到曹軍附近時,被曹軍發現了,由於水面霧大,曹操生性多疑,怕有埋伏,所以不敢出戰,只是下令弓弩齊發,亂箭射向孫權的戰船。
不一會,孫權的戰船就因中箭太多,船身逐漸傾斜,隨時有翻船的危險。危急時刻,孫權冷靜下來,命令軍士調轉船頭,使船身的另一側也受箭。不一會,船身兩側就被射滿了箭,船隻也恢復了平衡,並安全返航。
“孫權借箭”這一段史料在陳壽《三國志》裡沒有詳細記載,他的出處是郎中魚豢所撰的曹魏史料《魏略》,原文如下:
(孫)權乘大船來觀軍,(曹)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第一次濡須之戰,曹操雖然略有損失,但他家大業大,這點虧損只是九牛一毛,雙方都沒有獲得巨大突破,基本屬於戰平狀態。
事後,曹操對孫權的英明讚歎不已,並感嘆出著名的那句話“生子當如孫仲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