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名朱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後改名元璋,字國瑞。

朱元璋是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之一,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稱明太祖,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等等。

經過朱元璋在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於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葬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的一生是非常勵志的,他放牛娃出身,祖祖輩輩都是貧民,當過和尚,要過飯,最後竟然黃袍加身,當了皇帝。

朱元璋能當上皇帝,手底下自然有一批能臣良將輔佐他,其中最主要的謀士就是大名鼎鼎的劉伯溫。劉伯溫憑藉自己的智慧幫助朱元璋克服了很多的困難。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也並沒有虧待他,但是朱元璋對自己越好,劉伯溫心裡越害怕。

劉伯溫原名叫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

元至順年間,劉基舉進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

吳元年(1367年)為太史令,劉伯溫進獻《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朱元璋即位後,劉伯溫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曾諫止建都於鳳陽。

洪武三年(1370年),劉伯溫被封為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次年賜歸家鄉。劉基居鄉隱形韜跡,只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誣陷而被奪祿。入京謝罪後,不久即逝世。明武宗時贈太師,諡號"文成"。

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劉基輔佐朱元璋平天下,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在中國民間,也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雖然朱元璋是草根出身,許多有才能的武將也都幫了朱元璋很多,但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當上皇帝后非但不感激這些曾經為他出入戰場的患難兄弟,反而找了一些名由將他們賜死了。

朱元璋借他的皇后生日之際宴請劉伯溫等大臣,但其本意實際是要警醒他們:對他的孫子、未來的皇帝孫朱允炆要尊重和效忠忠心。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漢族,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於應天府(今南京),為懿文太子朱標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繼皇帝位,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世有人以其年號而稱建文帝。

但朱元璋的這番動機,劉伯溫等大臣剛開始是不知曉的。他們滿心歡喜的去赴宴,本以為可以大快朵頤,與朱元璋開心敘舊。但是當菜餚上桌時,這幫吃慣了錦衣玉食的老臣們,很是詫異的看著寒酸的素菜,你望望我我看看你,誰都沒有動筷兒。朱元璋見此,笑了笑讓太監換菜。

不一會兒,兔肉、魚肉、狗肉各種葷菜都上桌了。大臣們見到這麼多葷菜,大多都開始大快朵頤。

除了一個人就是劉伯溫,他看到這些菜色以後,冷汗都流出來了,他猜到了朱元璋的意思。徐達看到了劉伯溫的不對,便在宴席過後找到劉伯溫說:這是怎麼一回事?

劉伯溫面色沉重,只告訴徐達往後行事小心,不可居功自傲,皇上已經對我們這些大臣起了殺心。這可就嚇壞了徐達,忙問緣由,劉伯溫說:剛剛上的最後三道菜分別是清蒸燕窩,紅燒兔肉和燜狗肉,這代表的分明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啊,皇上這是要大開殺戒啊。聽到此徐達嚇了一身冷汗。

不久,劉伯溫這一語成讖。朱元璋不久就大開殺戒,大肆屠殺開國功臣。

朱元璋這樣做主要是為了達到三個目的:

一、整治吏治,懲戒貪汙腐敗;

二、廢除宰相制度,分散權力配置,加強中央集權;

、除掉權臣,為朱允炆繼位掃清障礙。

朱元璋當時殺戮的不僅僅是明朝的功臣,更多的是他認為應該被殺掉的各級官吏,及其黨羽。朱元璋的屠殺是有明確目的,並區別對待的。這些殺戮就比較有名的就是明初四大案,據說殺戮的總人數達到了驚人的十萬以上。朱元璋開國之後欽定的二十一位開國功臣,怎麼算都不夠殺的呀。其實這二十一人中,只有幾個人被誅殺,多數戰死,部分是善終,病故的也屬正常死亡。

一、整治吏治,懲戒貪汙腐敗

朱元璋因為自己出身貧苦,所以,對於那些貪汙腐敗、欺壓百姓的官員是異常的痛恨,因此在明初時制定了及其嚴苛的法律條文《大誥》。官員貪汙銀子60兩以上就要被殺頭,甚至被扒皮填草,以示警戒。而且百姓可以隨時將發現的貪官汙吏扭送到上級官府承辦。

有名的大案就是郭桓案、空印案,眾多中央和地方的官員被殺。

二、廢除宰相制度,分散權力配置,加強中央集權

朱元璋為了達到廢除宰相和中書省的目的,開始大規模的屠殺朝廷重臣。這些人大都是身居高位,公侯爵的居多,平日多是飛揚跋扈、不知韜光隱晦,而且交往過密。

有名的就是胡惟庸案,多名開國時被封公侯的功臣被株連。朱元璋透過胡惟庸案,取消了左右丞相,廢除了中書省,其事由分別由六部處理。

屠殺牽涉的重要人物:

開國功臣李善長(左丞相,開國二十一功臣之一)被族誅。

開國功臣胡惟庸被處死。

開國功臣徐達(右丞相,開國二十一功臣之一)應該是病死的。

開國元勳劉基(劉伯溫)被胡惟庸所害。

三、除掉權臣,為朱允炆繼位掃清障礙。

朱元璋原本傾心培養了大兒子、太子朱標,準備讓朱標繼承大統。結果1392年,朱標卻突然因病去世。朱元璋對朱標感情至深,就準備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繼承人。但是,朱允炆年紀較輕,而且朝廷內的根基不穩。

所以,朱元璋就開始了有目的的殺戮,這次殺戮的目標主要是掌握兵權的將領。同時,為了平衡南北方官員的勢力,改革了科舉的錄取標準。

這個有名的就是藍玉案和南北榜案。

開國將領藍玉被殺,開國功臣馮勝(開國二十一功臣之一)被賜死,很多開國元勳被牽連。

總結下來,朱元璋欽定的開國二十一功臣中,只有兩位被誅殺,可見朱元璋的殺戮是有標準來區分的。只有那些結黨營私,可能會威脅到大明統治的才會被殺掉。

14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曹操年輕往士族圈子裡混,正是年輕時的魯莽,才造就了日後的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