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烽燧傳警,是古代一種透過放火或放煙的方式傳遞軍情的手段。

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烽燧傳警的辦法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存在。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防止外國入侵,紛紛修建長城。尤其是秦國將各國長城連線起來後,烽燧與長城便聯絡在一起,並開始被稱為烽火臺,成了歷代常設的軍事防禦組織,用以防範北方的遊牧民族。

一般情況下,每十里設一個烽燧(烽火臺),明代則五里一個。每個烽燧上都設有5~10個兵丁。遇到敵人進犯,便要點火或放煙,將訊息傳遞給隔壁的烽燧,這樣依次傳遞,很快便可抵達軍事中樞。

一些朝代烽火種類、施放程式、施放方法、密號等方面都有嚴格明確的規定,甚至“傳報得宜克敵者準奇功,違者處以軍法”。

歷代之中,嚴防匈奴人的漢代和防範蒙古人的明代對烽燧制度最為重視。

11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何為“營嘯”?一個能讓軍隊瞬間潰敗的力量,而歷朝歷代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