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甌始稱建安,這個縣名是漢獻帝劉協在東漢建安初年(公元196年),以年號“建安”直接御賜命名的,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建甌是三國置閩地第一郡、唐代設閩地第一州、宋代立閩地第一府,依建制而言,幾度相當於福建的“省會”,且曾經是閩國的國都,歷史上被稱為“八閩首府,閩國古都”。建甌是全國文化先進縣,出狀元多,出宰相多,出名人也很多,歷史上出過1354名進士、6名狀元、10名宰輔、1位侯王,是中國歷史上15大進士縣之一。建甌是福建省面積最大、閩北人口最多的縣級市,歷史上著名的北苑貢茶即產自建甌,從唐朝到兩宋458年均為皇家第一貢品茶,深受皇宮帝王和達官貴人的喜愛。建甌一年四季空氣清新,風景秀麗,春花豔冶如笑,夏綠蒼翠如滴,秋霜明淨如洗,冬雪雅淡如睡,這裡山與水完美結合,人文與自然有機相融,全年均適宜旅遊,是吸氧的清新地、放縱的休閒地、愜意的度假地和歡樂的頤養地。
建甌東嶽行宮
建甌鼓樓夜景
一、八閩首府舞蹁躚
建甌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文物佐證的歷史可追溯到5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建甌是福建歷史上最早設定的3個縣:建安縣(今建甌縣)、南平縣、漢興縣(今浦城縣)。當時朝廷寓意為:“建安初年,平定南疆,漢室復興”。據史料記載,雖然是同一年,但南平、漢興設縣略遲於建安幾個月。因此,建安縣是福建歷史上最早設定的縣,而且是用當時漢獻帝的年號“建安”直接命名的,建甌既得“首個縣份”又得到皇帝特殊恩榮,實屬罕見。同時建甌還是福建最早的政治、經濟、交通和軍事中心—會稽郡南部都尉府(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統管全閩的軍政事務,有著1800多年建縣的悠久歷史。
建甌市全景
(一)建甌是福建歷史上第一個郡治“建安郡”。建甌閩北一帶原屬會稽郡管轄。會稽郡是中國古代郡名,位於長江下游江南一帶,於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設郡(秦朝置)。郡治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城區),轄春秋時長江以南的吳國、越國故地。西漢初(約公元前205年)曾先後為楚王韓信、荊王劉賈、吳王劉濞的領地。七國之亂(公元前154年)後復置,又名吳郡。西漢末年(約公元5年),會稽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江蘇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部分地區,是當時轄境最廣的郡之一,隸屬於監察區揚州刺史部。東漢獻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賀齊進兵建安(今建甌),因建安地處當時閩北的中心腹地,地理位置顯要,故而“會稽郡南部都尉府”便設在建安縣。都尉,用現在的話來說,即軍區。賀齊為首任會稽郡南部都尉府都尉,統領全閩的軍政事務。三國吳景帝孫休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以會稽郡南部都尉設定為“建安郡”,下轄建安、建平(今建陽)、昭武(今邵武)、吳興(今浦城)、南平、將樂、東平、綏安(今泰寧、建寧二縣)、侯官(今福州一帶)、東安(今同安、南安一帶)等10個縣,改都尉為太守,其範圍已基本包括整個福建省。後來三國時期在建安設立第一座郡城,標誌著福建地區從此以一個獨立的政治行政建制,登上了歷史的舞臺,成為福建省歷史上最早的一座“省會”城市(歷時350多年)。郡城位於水南覆船山下築,由郡守王蕃始建。後焚又建,至郡治遷移黃華山麓計歷時526年。此為建甌最早之城牆,全縣共置4城門:南為雙門,東南為永慶,西為昭化,東北為豐樂。它既是中國古代閩越文化的搖籃,又是閩漢文化交融區域,當地的民俗風情至今留存著濃厚的閩越族的古樸氣息和神祕色彩。
建甌白鶴亭
建甌天蛙
(二)建甌是福建歷史上第一個州治“建州”。唐高祖李淵在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建安郡設建州,州治在閩縣。建州下轄建安、建陽、邵武、將樂、綏城、唐興(今浦城)以及閩縣等7個縣,是唐朝在福建設定的五大州中時間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個州(歷時500多年)。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建州州治移歸建安。此時,建州成為當時整個福建唯一的一個州,建甌也就再度成為了福建省的“省會”城市。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玄宗李隆基取福州、建州首字,設立“福建經略使”(統管全省兵民事務),“福建”之名由此而來延續至今,為元代正式確定省名奠定了基礎。福建二字,若從歷史上以州名出現的時間先後而言,建州(公元618年)比福州(公元725年)早了108年。五代晉天福八年(公元 943 年),閩王王審知之子王延政在建州(建甌)稱帝,設立殷國,改元天德,並興建宮室,構築樓臺,蓋太和殿,修五鳳樓,鑄大鐵錢,詔行一方。建州因此被稱為“閩國古都”。閩天德三年(公元945年),王延政改殷國為閩國,首都仍設在建州。閩據五州(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統治區域與今福建省大致相當。
建甌古城樓
(三)建甌是福建歷史上第一個府治“建寧府”。南宋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孝宗趙昚(shèn)升建州為建寧府,成為了福建歷史上先後晉升的8個府中的第一個府,史稱“八閩首府”(歷時750年)。其餘的7個府分別是:延平府、邵武府、福州府、泉州府、興化府、漳州府、汀州府。建寧府下轄建安、建陽、甌寧、崇安、松溪、政和、浦城以及壽寧等8個縣,是福建8個府中規模最大的府城。當時建寧府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行政格局,即“一州(府)二縣三衙門”。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劃出建安、建陽、浦城三縣的部分地域設定了甌寧縣,與建安同駐一城。北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撤消了甌寧縣。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重置了甌寧縣城,從而形成了建州州衙門、建安縣衙門、甌寧縣衙門,“一州二縣三衙門”同處一城的行政格局,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南宋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又升建州為建寧府,則為“一府二縣三衙門”還是同處一城的行政格局。清代康熙皇帝在御覽全國各地地圖時看到當年建甌的這種“一府二縣三衙門”的行政格局,禁不住誇讚:好一座雄偉壯觀、氣派不凡的罕見之城。中華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除府建制,合併原建安、甌寧兩縣,各取首字,始稱建甌,距今百餘年。1992 年 10 月撤縣設市。
建甌古廊橋
建甌小橋古鎮
建甌地域靈顯,遺存眾多。“儒、釋、道”文化長期同城生輝,現有始建於東晉的東嶽廟、始建於宋代的建寧府孔廟、始建於五代十國時期的北苑御焙遺址等3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始建於南朝的光孝禪寺、改建於五代十國的閩國帝都歷史文化名城標誌性建築五鳳樓(今稱鼓樓)等勝蹟遍存古都大地,彰顯著建甌歷史的厚重。商周時代建甌是古閩陶器製造中心、春秋時期建甌是古閩“冶煉”發祥之地、明代建甌則成為全國雕版印刷文化中心。建甌茶文化、酒文化、民俗文化、書院文化、方言文化、戲劇文化、紅色文化、根藝文化等十幾種特色文化,歷經數千年的積攢,可謂源遠流長,妍麗壯觀。她見證了古都的滄桑和變遷,展示著作為融匯閩越文化大搖籃的風采,處處閃耀著歷史、文化和藝術的光輝。
建甌商周青銅提樑卣
建甌古壁畫
建甌有個五鳳樓,今稱鼓樓,位於市區中心,始建於漢獻帝初年(公元196年)建安立縣時所築“子城”的南門,名為“雙門”的遺址,距今已有1800多年曆史。後晉天福八年(公元943年),閩王王審知之子王延政在建州稱帝時在“雙門”遺址上興建“五鳳樓”,藉以顯示其“五鳳翹翼,風雲集瑞”的帝王氣象。樓宇四角翹起,飛簷翠壁,琉璃脊獸,巍峨聳立,雄偉壯觀。通過五鳳樓的3個門洞,向北前行約600米,就是當年皇宮太和殿所在地。後幾歷毀圮,也幾經修建。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在“五鳳樓”遺址上新建“譙樓”,即鼓樓,並由南宋文學家劉克莊撰寫《新建譙樓記》,文中寫到“敘建人之情,刻於金石,千載之傳也”。明代謝超宗有《七夕登譙樓》:“此日成高閣,登臨異昔年。樓追銀漢表,簷接鵲橋邊。一郡聰明君,千秋雅頌傳。自天嘉仍績,聽漏進朝聯。”至清乾隆十九年(1755年),知府史曾期又重修,更名為“鎮安樓”,並作序:“今值昇平,國家興隆重修,因名鎮安,並置鼓司更,通宵達旦均有專人置戍,以警災監偷,尤寓振奮起惰,為士民倡之意。” 樓前置大鼓於樓上,其鼓高1.8米,鼓面直徑1.71米,有專人鳴鼓司更,城區四境皆聞。至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再次重修,四周換柱為牆,南北各門,可環視全城,仍置鼓司更,複稱鼓樓,延用至今。現存坐北朝南,採用明清重簷歇山式建築風格,高28米,寬26.5米,縱向長17米。樓的南北兩面懸掛牌匾,上書:“雄鎮南天”、“恩迎北極”。主樓有雙層飛簷、四周紅柱挺立,畫棟雕窗,顯得壯觀古樸又富有時代特徵。站在五鳳樓上極目遠眺,建甌的皇城格局、古老建築,都可盡收眼底。人們不僅目睹了千年變遷的滄海桑田,而且見證了建甌奮起騰飛的燦爛明天。
建甌光孝寺
建甌東嶽行宮
建甌有個東嶽行宮,今稱東嶽廟。始建於東晉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位於建甌市東門白鶴山南麓,佔地40餘畝。據明《建寧府志》(卷三《山川》)白鶴山條下記載:“在府城東,晉時望氣者言,山有異氣,命工鑿之,朝鑿暮合,有鶴翔其上,因名,山之麓有東嶽行宮”。 東嶽行宮依山而建,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整座建築工藝精巧。廟宇分為天王殿、前殿、大殿、後宮殿4部份。大門額上橫書“岱宗隆祀”四字,其上又有木匾,書“東皇廟”三字。往前走上20級石階,便是“前殿”。前殿又稱“排殿”,兩邊各隔成5個開間,供奉10殿閻王。排殿往裡還有一座明代遺留木結構建築大戲臺,戲臺前有一大空坪,沿空坪再上三級石階,便是正殿“聖帝殿”。聖帝殿是東嶽廟主體建築,有11檁抬樑式屋架,為重簷歇山式屋頂,面闊五間,進深6間,總長22.2米。柱頭為人字斗拱,轉角鋪作施之抄龍頭單下昂,並伴有裝飾性(石承重)象鼻。藻井為明袱,砌上露明造,下施雕工精細之駝峰,造型有鹿、羊等,內簷柱礎兩側對稱,其中金柱、中柱礎為覆盆式過渡到鼓鏡式造型,四面託以如意斗拱,內簷補間鋪作(平身斜)為之朵。正殿有井一口,名“天湧泉”,是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所鑿。
建甌東嶽寺
建甌通仙門
聖帝殿供奉嶽帝爺,即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的黃飛虎。東嶽行宮幾經擴建和修繕,現儲存著唐、宋、明、清各代的建築風格。幾百年來,每逢農曆三月二十七為東嶽廟會,已有數百年曆史。廟會期間,殿前空坪上有舞獅、挑幡、傘技和民間劇表演。建甌挑幡有“中華一絕”之稱,主要有手舞東風轉、肩扛南天鬆、腳踢西方柱、牙咬北海塔、肘擎中軍令、腰撣日月星、鼻託乾坤棒、口挑百戰旗、頭頂一片天等招式,幡舞令人心馳神往,動魄驚心。1998年,建甌挑幡被列入“世界吉尼斯記錄”;2001年,建甌挑幡參加第五屆全國民間藝術節榮獲表演金獎。廟會中最重要的活動是泰山神東嶽大帝出巡,東嶽大帝屢受褒封,由此奠定了它在中國諸神中的崇高地位。自秦始皇起,王者報功告成必於泰山,成為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永延帝祚的祭祀聖地。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天書降於泰山”,真宗前往泰山封禪,堪稱歷代帝王封禪中最為隆重的一次。建甌東嶽行宮是目前華東地區為數不多的古代道教建築,就其主體建築“聖帝殿”的規模、形制以及文物價值而言,堪稱全省僅見。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甌古壁畫
二、古都文脈傳千年
建甌歷為郡、州、府、都、路、道治所和閩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世代重視文化教育,名人輩出,人才薈萃,是全國文化先進縣。歷史上出過1354名進士、6名狀元、10名宰輔、1位侯王,是中國歷史上15大進士縣之一。建甌人出狀元多,出宰相多,出名人也很多,如五代的練氏夫人被譽為“芝城之母”;宋代理學家朱熹成長於建甌;與司馬遷、司馬光並駕齊名的宋代大史學家袁樞;宋代重臣鄭鈺、北宋著名外交家徐兢、宋金著名書畫家吳激、宋代著名音韻學家吳棫、明代名相楊榮、明代吏部尚書李默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誕生於此。李剛、陸游、辛棄疾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等曾駐足建甌並留下讚譽。這些文人、將士和先賢,在建甌歷史上書寫著高風亮節、蕩氣迴腸、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
建甌孔廟
朱熹講學處
(一)建甌崇尚鄉學。這裡泛指崇尚教育、崇尚讀書。建甌是詩書禮儀之市,有著悠久的教育傳統。歷朝歷代,建甌地方官府多重視教育,在其治所設定學校;而建甌百姓子弟則嚮往讀書,報效朝廷,報效祖國。古代地方鄉學,又稱官學,指古代社會歷代官府,按照地方行政區劃,在地方所辦的學校。地方鄉學的設立,或由朝廷制定出地方鄉學制度,或由地方官府在其治所設定學校,經費皆來源於官府。在鄉學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種叫“書院”的教育機構。它有別於官學的教育系統,是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書院正式的教育制度是由成長於建甌的理學家朱熹(1130年—1200年)創立的,發展於宋代。當時由富商、學者自行籌款,于山林僻靜之處建學舍,或置學田收租,以充經費。發展到後來,往往由朝廷賜敕匾額、購置書籍,並委派教官、調撥田畝和經費等,逐步演變為半民半官性質的地方教育組織。不少書院延大儒主持,成為理學書院。
建溪書院
雙峰祠書院
當時福建有175所,其中建州56所,全省最多。建州56所當中,建甌縣就有32所。以城區為中心,向鄉村輻射,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書院體系。城區主要有:屏山書院(有兩座:一在今城南;一在今城東)、建安書院、正音書院、建溪書院、崇正書院、興賢書院、匯沙書院、登瀛書院、錦屏書院、黃華書院、鶴山書院、環溪精舍等13所;鄉鎮主要有:徐墩的屏山書院、玉山的玉溪書院、迪口的迪溪書院、東遊的紫雲書院、東遊黨城的右文書院、東峰的紫芝書院、小松的觀文書院、小松的聚奎書院、南雅的鶴汀書院、房道的聚英書院、房道際村的方竹書院、小橋陽澤的養蒙書院、小橋上屯的沙溪書院、川石溪口的靈巖書院、川石的玉溪書院、吉陽的玉溪書院、吉陽的蓮峰書院、吉陽的藹吉書院和吉陽巧溪的大儒饒先生祠等19所。
崇正書院
興賢書院
這些書院在歷史上做出了3大貢獻:一是造就了一批傑出人才;二是儲存了一批文化遺產;三是積澱了一批教育資源。如小橋鎮陽澤村龍池養蒙書院,培養出南宋開國宰相鄭珏,太常博士鄭存,明朝刑部尚書太子少保鄭賜,清朝刑部左侍郎鄭重等賢才。這裡陳列著194名當地歷史上入仕為官的官員畫像,宋高祖劉裕(公元363-422年)親筆詔諭贈匾額“忠穆後裔,官林世家”。山裡一個小小的自然村,能走出如此之多的官員,一方面是與這個村世世代代崇尚讀書有關,另一方面是與這個村崇尚教育、辦好書院有關。建甌這些書院大多延續了千餘年,科考制度廢除後,才退出歷史舞臺。書院淡出人們的視線已百餘年,在大力倡導文化自信的今天,人們重新審視書院,取其精華,古為今用,正當其時。
狀元亭
狀元及第
(二)建甌崇尚鄉考。建甌人和所有閩人一樣,愛讀書,讀好書,還不怕遠征難,不畏生命危險,常常徒步數千裡,趕赴皇城參加科考。這在古代荒蠻之地、野獸成群和交通閉塞的建甌乃至福建,簡直令人難以想象。但他們為了報效父母、報效國家,還是奮然而前行。自開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楊堅始創科考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以來(隋煬帝始創進士科,唐武則天始創狀元),歷代狀元自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第一個狀元孫伏伽起,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個劉春霖止,共有502人。其中福建有46位狀元,而建甌就佔了6名狀元,成為人中翹楚。建甌子弟在科考中,至今還流傳著許多讓人讚頌的佳話。如建甌南雅梅村狀元葉齊,北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戊子恩科狀元。據《續資治通鑑》記載,禮部開科取士,主考官為禮部侍郎宋白,其錄取了以程宿為首的28人。放榜後,葉齊認為取士不公,擊鼓告狀,要求重試。開明的太宗皇帝下詔在崇政殿複試落第舉子,得馬國祥以下諸科700人。葉齊二度落榜,再次擊鼓。6月,朝廷第三次組織考試,得合格者數百人,從中複試詩賦,取士31人。考官厭惡葉齊的囂張,都希望他再次落榜,特意以“一葉落而天下知秋”為賦題,意思是黜落你葉齊一人,其餘的舉子照樣可以成為進士,朝廷同樣可以得到棟樑之材。但由於當時試卷保密措施嚴密,考官雖然討厭葉齊,但也無法從中做手腳。
狀元府
葉齊狀元宗祠
考試結束後,合格者有數百人,名列前10名的試卷,又稱“承恩卷”,被送給太宗皇帝御批,確定名次後當眾拆封。沒想到太宗御批的“承恩卷”中第一名竟是葉齊。考官心裡很不是滋味,但太宗皇帝卻十分高興,大加讚賞葉齊的才華。就這樣,兩度被黜落的葉齊成為端拱元年戊子恩科的狀元。葉齊自幼聰慧過人,從小學儒,飽讀詩書。金榜題名後,任館陶(河北館陶)縣令。他減免賦役、興修水利、賑濟災荒,且心如明鏡,志存高遠,興辦教育,政績卓著,受到民眾的愛戴。時值契丹擾邊,太宗御駕親征,有人彈劾葉齊督辦糧草不力,軍需供應不足。太宗震怒,召他質問,葉齊說:“這是疑兵之計,故意迷惑敵人,讓敵人輕視我朝。按我的計算,糧食可以充足供應十年。”太宗誇獎葉齊智慧,因而開釋他,並當面授予著作佐郎、直國使館。後任穎州通判。其他5位狀元也都以江山社稷為重,以服務民眾為本,在任上作出應有的貢獻。其中狀元徐奭任蘇州通判期間政績突出,受到朝廷詔書褒獎,升任兩浙轉運使,封晉寧侯,成為宋朝119位狀元中唯一被封侯的人。後還出任河南開封府知府。建甌崇尚讀書,忠君報國,由此造建的狀元府、狀元第、文廟、書院,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可供現代人探訪和學習的歷史遺蹟。
狀元第
建甌岱宗隆祀
(三)建甌崇尚鄉仕。自古以來,建甌乃至福建是一個人多地狹、山多田少的地區。為了生存和發展,福建人始終堅持三大取向:一是大部分人開山劈地,種好田地;二是一部分人拓海開洋,出海謀生;三是一部分人崇文尚學,砥礪仕途。秦漢至明清共有1043位宰相,其中福建有65位,建甌佔了10位。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正式稱謂有丞相、相國等。宰相是帝王身邊最重要的人,其職責是輔佐帝王,處理政務,推薦人才,統領百官。因此,宰相對於朝廷、對於國家,對於百姓,都是舉足輕重的角色。好的宰相能中興國家,如開創先驅相傑之首的中國第一宰相管仲、才高齊天謀深如海的秦朝名相李斯、功冠群臣聲施後世的西漢開國名相蕭何、天下盛世千古諍臣的大唐名相魏徵;而不好的宰相則會敗壞朝廷,破壞國家,如驕縱跋扈心懷異志的明朝宰相胡惟庸。
宰相府
歷史上建甌乃至福建籍宰相大多學養深厚、精於吏治;忠君憂國、濟世愛民;勤於職守,政績顯赫。如建甌房道漈村的楊榮,原名楊子榮,明成祖為其改名榮,建文二年(1400年),楊榮進士及第,授翰林編修。明成祖朱棣即位後,楊榮受其賞識,得以入閣,累遷至文淵閣大學士、翰林侍讀,任首輔。在朱棣去世後,幫助明仁宗朱高熾順利即位,拜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此後隨從明宣宗朱瞻基平朱高煦叛亂。宣德十年(1435年),進升少傅。明英宗即位後,與楊士奇、楊溥同心輔佐。正統三年(1438年),楊榮升任少師。正統五年(1440年),楊榮病逝,年七十,贈太師(正一品),諡號文敏,並舉行國祭,遣官護送靈柩還故里禮葬。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從祀歷代帝王廟。楊榮歷仕四朝元老(1371—1440年),以通曉邊務,崇尚儒學,重視皇統,安定朝廷,愛民親仁而享譽。
楊榮宰相手稿
楊榮在文淵閣治事38年,警敏通達,謀而能斷,老成持重,尤其擅長謀劃邊防事務,曾5次扈從出塞。史稱其“揮斤遊刃,遇事立斷”,被比作唐代的姚崇。成祖譽為“歲寒松柏”,至宣宗時5次獲賜銀印(分別名為“方直剛正”、“忠孝流芳”、“關西后裔”、“建安楊榮”、“楊氏勉仁”);仁宗曾賜一銀印,文稱“繩衍糾繆”,朝政得失準蓋此印密疏,並親寫“勿謂崇高而勿入,勿以有所從違而忽怠”一文與楊榮共勉。皇室對楊榮的優遇可謂隆厚,而他未因恃寵而驕矜,仍守其“事君有體,進諫有方”的本分。楊榮既以武略見重,又好詩文,他和楊士奇、楊溥等多有唱和,為“臺閣體”文學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訓子篇》、《北征記》、《後北征記》、《楊文敏集》等。楊榮竭盡才智,正直勤政,堪稱賢相。建甌人就是這樣,砥礪仕途,忠君報國,由此造建的宰相府、尚書第、賢良祠、家廟、宗祠等歷史遺蹟,是人們探訪和學習先賢的好地方!青山依舊在,夕陽幾度紅。
建甌擎天巖
三、北苑茶香飄四海
建甌處在東南沿海低山丘陵區,屬武夷山東延餘脈,東部處閩東山地,為鷲峰山西坡。森林覆蓋率80%,河流主要屬閩江建溪流域,呈格子狀水系,境內河流長161.6公里,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6條;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5條;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建溪、崇陽溪、南浦溪、松溪4條。建甌生態優美,氣候宜人,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降雨量1673毫米,是一個自然生態特別優越的寶地。在這種生態環境中,很適合優質茶葉生長。因此建甌是全國重點茶區之一,現有茶園面積13萬畝,年產幹毛茶1.3萬噸。歷史上著名的北苑貢茶即產自建甌,從唐朝到兩宋458年均為皇家貢品,深受皇宮帝王和達官貴人的喜愛。
北苑貢茶遺蹟
北苑貢茶遺蹟
(一)北苑貢茶的起源。據考,有文字詳細記載的建茶,始於南北朝時期(公元479-502年)。當時建州就有人工種茶和從事茶葉加工生產,且天然品質相當好。建甌境內有一條建溪,兩岸所產之茶,以建溪稱之,即建溪茶,或稱建茗、建茶。建茶主要產區在建溪之東溪兩岸的鳳凰山、壑源山等處。至唐開元天寶年間(公元713-755年)建州境內遍地盛產茶葉,且茶葉製作已從草茶向蒸青茶過渡。《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逸人王休,精壺煮建茗,共賓客飲之。”說明建茶歷史悠久,待客用精壺煮。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陸羽《茶經.八之出》敘述茶葉產區時稱“……嶺南生建州……往往得之,其味甚佳。”表明建州早已產茶,且味道上佳,回甘無窮。另據《畫墁錄》載:唐貞元年間(公元785-804年)常袞擔任福建觀察使兼建州剌史,在建州主持改革茶的製作工藝,把蒸青茶葉研末和膏,壓成茶餅,創制了研膏茶,俗稱片茶。因茶餅中間打有一小孔便於用繩穿起來攜帶,所以也叫串茶,其名品叫“紫筍”,銷往全國,名揚天下,開始進入上層社會,並被地方官列為每年上供的貢品,也就是貢茶。
建甌北苑貢茶
建甌茶園
後唐王審知建立閩國(公元909-945年),先後定都於長樂(今福州)、建州(今建甌)。當時建安(今建甌縣)吉苑裡茶焙主人張廷暉在建溪以東的鳳凰山擁有數十里茶園,且在茶葉的種、採、揀、蒸、造等方面,特別是在蒸青碎末茶向研膏茶演變發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張廷暉製茶技術十分精湛,發明了研膏茶的工藝後,生意特別紅火,遠近聞名。後閩王之子王延稟、王延政兄弟內訌,戰事頻發,民不聊生,茶業難以維持。有一天,聽說閩王好茶,張廷暉於閩龍啟元年(公元933年)乾脆把鳳凰山及其周圍方圓30裡的茶山獻給了閩王。閩王大喜,封了個“閣門使”官給張廷暉,依舊讓他管理茶園,並把鳳凰山辦成閩國的御茶園。因鳳凰山在閩國北部,取名北苑,這便是北苑御茶園的由來。北宋初,張廷暉去世後,里人以神祠之,歲修茶貢,祈禱多驗。隨著北苑貢茶的發展,朝廷不斷追褒張廷暉的功績。宋紹興中(1131-1162年)宋高宗趙構皇帝親賜匾額“恭利祠”,封張廷暉為“美應侯”,累加“效靈潤物廣佑侯”,進封“濟世公”;其妻範氏被封為“協濟夫人”。在中國茶史上,茶人死後為神,張廷暉有可能是唯一的一個。可以說,鳳山茶神張廷暉的名字在世界茶史上留下了一道獨特而靚麗的風景線。
建甌湖頭村景
建甌古民居
後朝廷屢屢加封追褒,加上民間重德崇善情感,茶農茶工深深敬仰北苑茶焙鼻祖張廷暉的賢智才藝,尊他為茶神,在今建甌東峰霞鎮東二里的後焙村境內,特立“恭利祠”以祭祀之。民間老百姓又叫張三公廟,現在則稱鳳翼廟或茶神廟。直至今日,仍有全國各地許多茶農香客前往“恭利祠”接引香火,拜謁禱佑。天德三年(公元945年)南唐趁著閩內亂時出兵將閩國攻滅。次年天德四年(公元946年)南唐後主李煜Superb遣擅長製茶的官員為“北苑使”趕往建州,接收北苑御茶園,建立“北苑龍焙”。北宋開寶末年(公元975年),宋滅南唐,宋帝於次年(公元976年)派御使接收北苑。據史料記載,北宋是北苑茶發展的高峰期,所產的茶不僅朝貢,還出口到國外。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北宋著名外交家徐兢為國信特使,提轄人船禮物,一行200多人,奉使出訪高麗,次年著《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在圖經卷32器皿三中寫道:當地“土產茶,味苦澀不可入口,惟貴中國臘茶”(即宋代建州,今建甌所產的臘麵茶),並龍鳳賜團(即建甌歷史上北苑御茶園出產的龍團鳳餅茶),被當地尊為最名貴的茶品)。
建甌茶園
建甌茶山
(二)北苑貢茶的發展。北苑御焙是中國宋、元時期貢茶產製中心。北苑開始名震天下是在“前丁後蔡”時期。蘇東坡有一首諷喻詩云:“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寵相加,爭相買寵出新意,今年鬥品充官茶。”這裡講的“前丁”即丁謂,北宋太宗朝進士,咸豐元年(公元998年)到福建任漕運使,先到北苑督造鳳團,後又監製龍團,其品上乘精湛,妙不可言。《畫墁錄》曾有專門記載:“貢不過四十餅,專擬上貢,雖近臣之家,徒聞而未見”。“後蔡”則指蔡襄,是在丁謂漕閩44年之後,即慶曆三年(1043年)任福建漕運使,改制龍鳳團茶為小龍鳳團茶,名號“珍品”。歐陽修在《歸田錄》說:“其品精絕,謂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以至當時王公將相都有“黃金可得,龍團難求”之感嘆。到了熙寧年間(約1071年)賈青為福建轉運使,又造出比小團更加精奢的“密雲龍”。密雲龍也是20餅為1斤,但等級上有區別,有一種雙袋裝的雙角團茶,是用來賞賜大臣的,而御用“玉食”則獨用“黃蓋”。
宣和年間(1119—1121年)鄭可簡任福建漕運使,把北苑團茶推到最高峰,始制一種“銀線水芽”,即“將已精選之熟芽再剔去葉子,僅存茶心一縷,用珍器貯清泉漬之,光明瑩潔,若銀線然,以制方寸新(即模型),有小龍蜿蜒其上”,名號“龍團勝雪”。從龍鳳團茶發展到“龍團勝雪”,其精美可算達到極點了。每年制新茶開始時,鄭可簡都要組織舉行焙祀儀式,監造官和採製役工,都要向遠在京師的皇帝遙拜。每造出第一批新茶,就快馬直送京師。與北苑貢茶相匹配的還有原產於建州的北苑茶具— “建盞”,又叫“兔毫盞”,是宋代四大名瓷之一。它不僅是宋代皇家的御用茶具,而且馳名海內外,日本人更是將她奉為“國寶”。整個宋代(公元960—1279年)是北苑鼎盛時期,有官私茶焙一千三百三十六焙。北苑御焙出產的貢茶製作之精細,品質之高貴,包裝之奢華,一餅價值高達四十緡,舉世無雙。宋徽宗趙佶(1082-1135年)在《大觀茶論》中贊:“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北苑貢茶之所以價值連城,是因為這種貢茶內含茶多酚、咖啡鹼、氨基酸等物質,香氣濃郁持久;色澤青褐油潤,湯色清澈橙黃,具有花果香味,滋味醇厚回甘;外形索條緊結重實,葉底肥厚軟亮,綠葉紅鑲邊。北苑貢茶代表了中國團茶製造的最高工藝,成為中國最著名的貢茶。
建州建盞
建甌迪口鎮村景
元朝仍繼續保留著宋朝留下的一些御茶園和官焙(製茶工場),元大德三年(1299年),計有茶園120處。整個元代(1271—1368年)福建的官辦茶場由茶戶負責管理和製茶,並設定官員領管,所制貢茶仍沿用宋代龍團餅狀,年貢茶量佔全國貢茶的60%。到了元成宗大德初年(1297年)建安御茶,已被迫轉至崇安縣(今武夷山),並在崇安設焙局(製茶工場),建御茶官焙,以逐步替代北苑。北苑則交給建安縣地方官府營辦,這就是史志上記載的北苑官焙為什麼轉移到今武夷山的緣故和過程。不過,官焙雖然設崇安,但早年產量很少,不足以上貢,原來北苑所轄的部分茶園仍由地方官府承辦,生產龍鳳團茶上貢。因此,當時同屬於建寧府的建安縣北苑官焙和崇安縣武夷官焙,一樣地打上龍鳳團茶的牌子上貢。明洪武年間,福建年貢茶量佔全國貢茶的70%,由於攤派貢額太大,茶農負擔甚重,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9月,朱元璋下令罷造龍鳳團茶,改制條形芽茶。從此,結束了官府營辦御茶的歷史。朱元璋下令罷造後,北苑御茶並未因“罷造”停辦,只是縮小舊園,不再官營,不再生產龍鳳團餅茶罷了,其團茶生產和採製工藝仍代代相傳,從不間斷。到了清道光年間,建茶再度興起。至光緒中期,建茶數量已“實超宋代而過之”。宣統二年(1910年),在南洋第一次勸業會上,建茶中的金圃、泉圃、同芳星三號茶莊均榮獲金獎。民國二年(1913年),在巴拿馬展覽品賽會上,詹金圃送展的烏龍茶再獲一等獎。建茶品質又一次走上巔峰,產量亦高居全省之最。
建甌村景
(三)北苑貢茶的遺蹟。北苑御茶從五代閩國龍啟元年(公元933年)設御焙,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罷造,歷經唐宋元明4個朝代,29位皇帝,在中國茶葉御貢史上鰲佔了458年的絕代風騷,是中國御貢史最長的茶。北苑御茶、北苑御焙遺址、建茶文化在中國茶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文化、藝術研究和開發利用價值。在北苑存在時期,也是中國茶學研究步入系統化、科學化時期,而且主要的茶學專著是以北苑為研究物件的。據史料記載,宋代茶學專著25部,而其間北苑茶學專著就有18部,竟佔三分之二。這些茶學專著中,著名的有:蔡襄《茶錄》、丁謂的《建安茶錄》、黃儒《品茶要錄》、呂惠卿的《建安茶記》、趙汝礪《北苑別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等。在宋元400多年中以一個地方的茶為物件,進行深入系統研究,其茶著和文論之多,分量之重,在中國茶史上實為罕見。特別是宋徽宗皇帝趙佶也參與了研究,寫下《大觀茶論》,這是古今中外所沒有的。宋徽宗之所以對北苑貢茶情有獨鍾,主要是因為北苑官貢茶有5大特點:其一五更採茶,取其嫩芽;其二,貢御及時,先聲奪人;其三,工藝精湛,規程嚴謹;其四,造型美觀,精品迭出;其五,包裝考究,外表華麗。
北苑貢茶茶藝
建甌古建盞
在北苑御茶及其茶文化的諸多盛事佳話中,湧現出大量讚頌北苑茶的詩賦,其數量之多、名家之齊,堪稱中國文苑史上的一絕。如朱熹、蘇軾、蘇轍、丁謂、蔡襄、陸游、沈括、王安石、范仲淹、黃庭堅、鄭板橋、李清照等345位。而歷代吟詠北苑貢茶的詩詞曲賦有699餘首(厥),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瑰麗無比的名句,如蘇東坡(1037—1101年)的《水調歌頭·桃花茶》:“已過幾番雨,前夜一聲雷。旗槍爭戰,建溪春色佔先魁。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結就紫雲堆。輕動黃金碾,飛起綠塵埃。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裡,霎時滋味舌頭回。喚起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臺。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所以,北宋周絳《補茶經》說:“天下之茶建為最,建之北苑又為最。”
建甌茶園
朱熹艮泉井遺蹟
北苑黃金時期,曾設有漕司行衙,建有貢茶院、御茶堂、御泉亭、鳳味亭、乘風亭、望京樓、鳳山閣、星輝館等,以及御泉亭碑、御茶堂碑、乘風堂記、北苑五詠碑、御茶園詩刻等眾多碑碣石刻,可惜這些亭榭碑碣大多已被歲月湮沒,惜俱無存。但今在“林壠”小坡之下,還有北苑六角井遺址可尋覓,如望京樓、龍鳳池、鳳凰閣、紅雲島等隱隱可辯。目前仍有焙前、東焙、西焙、蘇口、壑嶺等官焙名稱和鳳凰山、曾坑、張坑、東漈、西漈、大窠等眾多茶園茶苑地名沿襲至今。1995年考古發現,北苑御焙遺址位於建甌東峰鎮今鳳山茶場內,屬北宋遺址。經兩次發掘,揭露50多個遺蹟單位,發現不同時期的建築臺基、水池、天井、水溝、河卵石官道等,其建築規模、出土陶瓷器物殘片和屋脊構件規格等考古確認,當地俗稱“龍井”為史籍記載的“御泉井”,焙前村後整個山谷地帶為北苑御焙官署行衙建築群遺蹟,成為目前為止國內發現的最早的官辦茶葉衙署遺址,並發現近兩萬平方米的宋元時期文化堆積層。
建甌小橋鎮陽澤村
建甌古厝
2006年5月該遺址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苑御焙遺址內,在裴橋村焙前自然村林壠山坡有一處宋慶曆年間北苑茶事摩崖石刻“鑿字巖”,記載了北苑的地理位置、御焙年代、官焙作坊名稱及北苑行衙官署等有關史料。其正面楷書石刻為:“建州東鳳凰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興國初,始為御焙。歲貢龍風,上柬東宮,西幽、湖南、新會、北溪,屬之十二焙。有署暨亭榭,中曰口堂,堂後坎泉。前引二泉曰龍鳳池。慶曆戊子仲春朔柯適記。”根據石刻落款,慶曆戊子仲春朔,已明確表明石刻為宋仁宗趙禎慶曆八年(1048年)之作,即北苑御茶園最盛之時所刻,是北苑現存極珍貴的歷史遺蹟,為考查北苑貢茶(龍鳳團茶)的歷史提供了有力的實物依據。
四、建甌風景醉人遊
建甌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眾多的名勝古蹟,美麗的自然風光,全域的旅遊要素,完善的服務體系,是一個多姿多彩且令人嚮往的地方。建甌的景色很多,無論什麼時候都能看到美麗的風景。這裡一年四季,景色各異,春花豔冶如笑,夏綠蒼翠如滴,秋霜明淨如洗,冬雪雅淡如睡。全市環境空氣品質總體呈優等水平,適遊期內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100%,人體感覺非常舒適,全年均適宜開展旅遊。這裡山與水完美結合,人文與自然有機相融,行走於建甌大地,行衝薄薄輕輕霧,看放重重迭迭山。
建甌辰山
建甌村景
(一)山水風光遊。建甌山水景觀眾多,風光旖旎,景色秀美。有辰山、九仙山、天湖山、黃華山、歸宗巖、百丈巖、蟹龍崗、四大天柱等眾多景點。九仙山,位於建甌市順陽鄉後房村,海拔1539米,為建甌第三高峰。峰巖聳立於群山之巔,似一隻禿鷲昂向天,並作嘶鳴樣。山上峰巒疊嶂,岩石浩瀚;參林疊翠,蔥鬆翠竹。《山海經》裡描述了這座山的異狀奇聞:易經內艮為山,東北向,是萬物走到了終點,而又從起點邁步的開始。易經重山,不僅有大畜卦包天蓄海的山德壯志,而且有尊山為首的《連山》古易。九仙山是九峰並行,經書中以崖危路險,人行受止為特徵的艮止這山,卻又林茂果豐、走獸飛禽、資源豐富、景色優美,是古人類以採集狩獵為生,從猿到人進化的第一棲居地,也是僧、道、隱者喜好的一處。為此,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遊行家、文學家徐霞客在九仙山上留下 “不登九仙山,百歲也枉然”字跡。九仙山“有山、有水、有奇石;有樹、有寺、有神話”,以“山奇特,水有漈,景優美”著稱。山中古鬆參天,多為黃山鬆、巖殼鬆,似螺旋、像蓮臺,尤似迎客鬆突兀挺立,如黃山的迎客鬆,挺拔偉岸、姿態優美。山上有“九峰九漈八十一景”,主要景點有:鷲峰、迎客鬆、仙棋盤、九龍漈、仙人洞、華巖寺、辰山對望、九仙雲海、仙人棋盤、九仙古道、山頂觀日出等。九仙山與辰山遙遙相對,默默相望。相傳九仙山是仙女,辰山是大王,時而對望,時而回眸,如銀河初會青年男女對影相親,情深意濃,互相致意。
建甌萬木林
建甌森林
辰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建甌市東部的水源鄉境內,面積5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22米,為建甌諸山之冠。區內山高林密流泉飛瀑、群峰聳立怪石嶙峋、雲浪天湧松濤動地、霧漫翠峰石落錦谷,是難得的原生態保護地。辰山有“四大奇景”:奇鬆、飛霧、雲海和日出。這裡的群山不可預測,隨時發生變化。雲海時而像盪漾的碧波,洶湧而翻騰,飛霧和雲海在奇峰怪石中快速地飛奔;時而像平靜的棉絮,悠揚而舒緩,煙霧和水珠在奇松樹林裡慢慢地飄移。稍微一眨眼,有數個雲鎖的山頭,好像大地上賓士的野獸競跑,迅速奔向遠方;有數座突起的奇峰,猶如大海中飄浮的一葉輕舟,任憑風浪吹打;而無數的山峰,卻被白雲淹沒,只剩下幾個峰尖,像是大海中的小島,靜謐地躺在天地的懷抱中,等待Sunny普照,就像自然潑墨景觀一樣。一旦水蒸氣蒸騰激增,又如輕紗般的雲霧飄呀飄,像仙女凌空飛舞一樣飄飄欲仙,慢慢地往山澗擴散,很快形成了一大片雲海,覆蓋了辰山一個個山峰。連綿的群山壯麗如畫,平緩的地方錯落有致,美麗的山峰相互重疊。辰山有許多神奇傳說:石鼓求雨、馬氏修道、三獅排陣、九仙種瓜、公雞精被斬、蟒蛇精被囚、馬氏真仙昇天等等。辰山有許多人文遺址:千年道觀遺址蓮花山、千年凌霄殿娘娘宮、千年古道石板路石拱橋,還有唐代居住的山洞、宋代官道的石階、元代純樸的石橋、明代石壘的寨門、清代修路的石刻和歷代疊巒的梯田。
建甌村景
建甌村景
萬木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建甌市房道鄉武夷山脈東南坡,面積107.2公頃,海拔556.1米,森林覆蓋量約4萬多立方米,擁有1200多植物,僅維管束植物就有161科581屬1271種,高達94.2%,其中有國家1級保護植物5種、國家2級保護植物24種,還有藥用植物491種。如國家1級珍貴樹種南方紅豆杉、國家2級保護植物觀光木王、福建省惟一天然分佈的西樺樹和含笑、全國最大的沉水樟王等許多名貴樹種,幾百年的蓬勃生長,雄渾常綠,蒼鬱秀翠,生機盎然。走進遮天蔽日的林中,人們彷彿進入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綠色宮殿,林內古木參天,萬木崢嶸,巨藤纏繞,由喬木、灌木、厚木及層間藤木植物構成了多層次的群落垂直結構。林中地面上常鋪滿了地衣和苔蘚,倒木腐株隨處可見,呈現出一派蕪雜幽深的原始森林景觀。區內還有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22種,其中屬一級保護的有云豹、黑鹿、金貓、華南虎、金錢豹、黃腹角雉;屬二級保護的有麝、髭羚、水獺、獼猴、白鷳、鴛鴦、蟒蛇、黑熊、毛冠鹿、大靈貓、小靈貓、穿山甲、褐林鶚。已知區內有鳥類141種,其中不少鳥類以羽毛豔麗悅目、鳴聲婉轉動聽為人們所欣賞。如有“林中仙子”美稱的白鸝,成雙結對的紅嘴相思鳥、畫鶥、八哥、長尾蘭鵲等。已鑑定的昆蟲有963種,僅蝶類就有百餘種,其中有金賞鳳蝶、多型鳳蝶等珍貴種類。此外獸類有32種,兩棲爬行類15種,櫺息獼猴、隱角鹿、黑狗熊是林中最逗人喜愛的動物,它們成群在林中嬉戲,常出現爭吃野果的動人場面。動物的分佈隨種類、地點不同而異,繁殖力強的動物主要分佈於原始森林少、人們活動頻繁的地帶;繁殖力差的珍稀動物多分佈於人煙稀少的深山原始闊葉混交林中。萬木林是解放後中國第一批公佈的重點自然保護區之一,是世界護林和環保的典範,並被譽為“古森林博物館”、“亞熱帶植物博物館”。
建甌村景
建甌百香果
(二)文物古蹟遊。建甌有“一府三廟學,一城三衙門”之稱,古蹟遍佈首府。 古文化遺址景觀眾多:有古城門遺址、北苑御茶園遺址、商周青銅鑄造遺址、東漢覆船山遺址、東遊下塘唐窯址、小橋黃窠山遺址、小松漁村宋窯址、朱熹開鑿艮泉井遺址、北宋全國四大鑄錢幣基地遺址等;古民居景觀眾多:有五石古民居、巧溪古民居、黨城古民居、甪里新閭古民居群等;古廊橋景觀眾多:有吉陽步月橋、玉山騰雲橋、小橋登雲橋等;古寺廟景觀眾多:有東嶽廟、圓通寺、三清宮、太保廟、善見塔、張三公廟、建寧府孔廟、報恩光孝寺等。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劉宋元嘉初年,佛教就傳入建甌。唐宋時期佛教十分興盛,明清兩朝寺宇繼續發展。據地方誌所載,有名的佛寺先後有數百座,鼎盛時住寺僧尼達數千人,目前統計共有87所。這些寺廟大多建在生態條件較好的地方,環境優美,風景秀麗,因此不僅是僧尼誦經修行的道場,還是一方名勝古蹟。
建甌東嶽行宮
建甌古器物
建甌有一座建寧府孔廟,位於建甌市城區東北隅,始建於宋寶元年間(1039-1040年),歷經多次毀壞重建,現存孔廟重建於清同治八年(1869年)至光緒五年(1879年)落成。孔廟佔地4688平方米,由照壁、櫺星門、伴池、前殿、墨池、戟門、兩廡、拜臺、步雲橋、大成殿、明倫堂、崇聖祠、藏經閣等10餘處組成的封閉式古建築群落。這些建築均仿山東曲阜孔廟的建制,分三進庭院貫穿在一條南北長達800米的中軸線上。廟內正中祀孔子塑像,兩旁為四配(顏回、曾參、孔及、孟軻)。“萬世師表”和“斯文在茲”兩塊匾額懸於大成殿明間正中,分別為清聖祖康熙和德宗光緒御書,是清代皇帝頒給孔廟十塊匾額中的第一塊和第十塊。廟內還現存有清熙年間御製石碑一塊。大成殿右後方,是一座明嘉靖浙江黃嚴符刻的唐代畫師巨匠吳道子親筆畫的孔子像碑,令人肅然起敬。廟的周圍築有高牆,配以門坊,黃瓦紅垣,金碧輝煌,是八閩府級孔廟之冠。在孔廟後側的建甌博物館內還儲存著大量建甌出土的古文物,數量之多、種類之全、檔次之高,均在全省縣級市博物館之首。
建甌古木雕
建甌光孝寺
建甌有一座光孝寺,全稱報恩光孝寺,位於建甌鐵獅峰山麓建溪之濱,依山傍水,環境清幽,是名揚中外的十方大叢林的古剎大寺,也是人們遊覽謨拜的著名聖地。被譽為 “北有光孝,南有開元”而蜚聲海內外。寺始建於南朝陳武帝永定二年(公元585年),唐稱“隆興”,北宋稱“景德”、“天宇”、“萬壽”,南宋七年(1137年)改稱報恩光孝寺。全寺佔地百畝,由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三組建築群及連線東西兩側的迴廊組成封閉式主體建築群落,寺兩旁還建有禪堂、法堂、祖堂、寮堂、齋堂、客堂、祖師殿、伽藍殿、藏經樓、香積廚和方丈室等與回廓隔牆連綴。大雄寶殿為重簷歇山式建築,配上架樑式屋架,頂高15米,闊5間,深6間,建築面積有1千平方米。內簷柱網布局,採用當時最先進最獨特的元式減柱造法,柱礎為清鼓鏡式石奠。殿宇均用楠木架造結構,堅實而不易腐朽。建築工藝堪稱一流,是中國古代工匠的精美傑作,全國罕見。寺內滿堂佛像,栩栩如生,釋迦牟尼佛像高8.96米,數福建第一;地藏菩薩銅像一尊,重3000斤;紅豆杉木雕千手觀音1尊,高2.2米。清康熙三年《重修光孝寺大殿碑》載:“光孝寺在郡治之南,距城二里許,隔岸塵囂,虹橋鎖斷,背獅峰而面雙水,極稱形勝,且寺基弘敞,曲徑重門,修廊廣殿,金容晃耀,祉樹青蔥,凡信心登禮者,疑梵釋放天之宮,從空而墜,不知人在人間也。”足見光孝寺自古以來就滿地生輝,令人神往。日本佛教真言宗創始人空海大師,在赴長安古都途中因海難滯留我省霞浦赤岸村,曾溯閩江北上,到此參拜。清順治皇帝拜光孝寺維琳和尚為師,封其為玉琳國師,他皈依法名行痴。因此,光孝寺被譽為福建佛教發祥地,在福建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建甌活字印刷
建甌古器物
商周時代,建甌的陶器製造相當普遍,已發現的先秦文化遺址有167處,出土了數以千計的各類陶器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還有富於地方色彩的西漢陶器、唐宋多角罐、蟠龍瓶及歷代古錢幣、瓷器、玉器等文物精品。1978年,建甌小橋鎮陽澤村出土重達100多公斤的青銅大鐃,是中國出土同類器形中最早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該村還相繼出土了20餘件青銅禮器和一組西周青銅甬鍾。1982年,南雅村出土了一套12件的宋代青銅音盞,為全國僅有。銅音盞依大小不同,敲擊時能發出不同的音階和悅耳的音響。2009年,小橋霞抱村又出土了罕見的春秋時期青銅寶劍。建甌東郊至今仍有古代所遺留的冶銅古村落—“銅場”遺址,專家推測建甌在古閩時期是“冶煉”的發祥之地。明代,建甌書商就能使用銅版活字印刷,所刊行的書籍稱“建版”,至今尚存有一部當年的“芝城銅版”藍色印本流傳於世。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成長於建甌,在古都留下了許多遺蹟。建甌博物館珍藏有一塊明代“朱熹對鏡自畫像”碑,該碑高93釐米,厚3.5釐米。碑的左下側方刻有隸書的“家廟遺碑,數次經歷兵火毀損後重鐫,皆失其舊,此乃朱文公61歲時對鏡寫真。威儀整肅,體備中和,謹依原本,鉤摹重鐫,俾海內民宿景仰尊崇,儼然見先賢豐年之氣象雲。十六代孫玉石拜鐫石”的真跡。此碑連同艮泉井、畫卦亭、環溪精舍、建安書院、朱文公家祠、朱熹五經博士府等遺蹟,是朱子文化在建甌的重要遺存之物,永不磨滅!
朱熹畫像(左)建甌鐃(右)
(三)休閒度假遊。建甌平均海拔453.55米,以東部辰山最高(海拔1822.2米),以南部南雅鎮房村為最低(海拔68米),全市四周為海拔500米以上的中低山環繞,中西部是以建溪、松溪為主軸的河谷平原、丘陵與串珠狀的山間盆谷,形成以水侵蝕為主的地貌,有千米以上山峰91座。境內峰巒疊嶂,參林疊翠,有的群峰聳立怪石嶙峋,有的山高林密流泉飛瀑,有的雲浪天湧松濤動地,還有的霧漫翠峰石落錦谷,是放縱的休閒地、愜意的度假地和歡樂的頤養地。這裡有全國一流的的山地旅遊資源和康養休閒度假產品,登山、攀巖、徒步、騎馬、溯溪、漂流、露營、垂釣、打拳、笨豬跳、林地探險、山地摩托、燒烤野炊等山地休閒康體運動專案,伴隨著欣賞自然風光、聆聽蟬鳴鳥叫、享受自然野趣,使人的精神完全從城市的嘈雜中釋放出來,心理得到放鬆,體魄得到鍛鍊。
建甌民俗
建甌傘技
近年來,建甌市高站位、高起點、高標準圍繞“生態立市,旅遊強市”的發展戰略,加快旅遊業從傳統觀光向休閒度假複合型轉變,全力打造集休閒度假、康體養生、文化研學等功能於一體的國際養生休閒度假城市,大力推動旅遊與文化、養生、休閒、體育、休閒農業等產業融合發展;引進蟹龍崗綜合性康養休閒旅遊區整體開發、徐墩根藝特色休閒小鎮、吉陽四寶小鎮休閒農莊、玉陽湖影視基地、高鐵新區遊樂場、小橋大震崗休閒旅遊、錦繡建州主題休閒公園、雲際山休閒公園、福矛休閒觀光工廠、雙龍戲珠休閒觀光工廠、有倫茶業休閒觀光工廠、葡萄風情休閒小鎮、憶源山莊鄉村休閒旅遊、海天花海休閒特色旅遊、溪口古村落休閒景區、翡翠谷原生態休閒景區、裴橋古村落休閒景區、甘源至陽澤“10公里休閒景觀帶”等20多個休閒度假旅遊專案,總投資突破50億元。與此同時,建甌市加快建設旅遊集散中心、公共停車場、旅遊廁所等公共服務設施,在旅遊景區、旅遊交通沿線、鄉村旅遊點和旅遊餐館新建休閒驛站、自駕車露營地,進一步提升旅遊接待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出臺了《關於加快民宿發展的實施意見》,重點扶持一批民宿發展,進一步規範了民宿建設管理,提升了旅遊接待水平。
建甌村景
建甌根雕
建甌森林覆蓋率居全省前列,榮登“中國百家深呼吸小城”、“中國候鳥旅居小城”。近年來,建甌全力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把每一個村莊都作為休閒旅遊點來規劃打造;集中在公路沿線、集鎮周圍、旅遊景區打造一批鄉村旅遊示範帶,建成一批生態休閒、觀光度假、農事體驗、運動養生鄉村旅遊精品。迪口鎮被評為省級特色旅遊名鎮,湖頭村、際村村和墩上村等被列為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井岐村、上範村等6個村被評為南平市星級美麗村莊。被列入首批國家運動休閒特色小鎮的小松運動康養小鎮專案總投資20億,通過“運動+養生+文化+農業+休閒+旅遊”的模式,實現體育、健康、文化、旅遊等多重元素有機融合。專案規劃建設面積4845畝,覆蓋小松鎮全域,依託小松鎮已有的運動休閒和旅遊優勢,打造以運動休閒為主題的旅遊精品小鎮。現已建成全長30公里貫穿全鎮的水美綠道,將小松溪流域的田園風光、果園景色、休閒運動、美麗鄉村、現代設施農業等串點成線,連線成片。吉陽鎮有數千畝荷塘,每當荷花盛開的季節,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整個小鎮爭奇鬥豔,芳香四溢,遊人如織,到處都是歡樂的海洋。吉陽通過打造荷塘白蓮小鎮,充分利用種植的荷花,把荷塘大面積化,形成規模效應,已成為遊人觀賞荷塘景色、荷塘月色、荷塘夜色的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
建甌荷花
建甌山羊
東遊鎮黨城村至今儲存著80多棟古民居,雕樑畫棟,飛簷翠壁,琉璃脊獸,彩繪鏤刻,雄偉壯觀,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其規模和精美程度在全省不多見。東遊鎮利用這些歷史文化資源,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把村莊周圍的山鄉環境、竹林、山澗、田野和諧地組成一體,讓遊人歡快地沿著半月形的古街走進黨城村,探訪古式民居的歷史文化精髓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迪口鎮有30幾座古厝廊橋,多以大杉木相架,上鋪厚木板再鋪磚石,用古建築的方式建上橋厝,五彩飛楹,古色古香,橋內供奉佛念龕。這種厝橋多建在村中或村頭村尾,集過往行走、商賈車旅、休閒遊玩、集會議事於一體的古老建築。迪口鎮利用古代橋樑這一建築奇觀與打造“葡萄風情小鎮”結合起來,發展鄉村生態休閒遊和廊橋非遺古蹟遊,建設有“小鎮風情印象區”、“葡萄觀光采摘區”、“緩坡稻田漫步區”、“農耕文化體驗區”、“濱溪遊憩休閒區”等5個功能區域,現已成為南平鄉村休閒旅遊的橋頭堡和福州休閒度假的後花園。
建甌歸漁
建甌板鴨
建甌山川秀美,物產豐富,素有“金甌寶地”、“綠色金庫”、“竹海糧倉”、“酒城筍都”之稱,是全國商品糧基地市、全國重點林業縣(市)、國家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和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盛產茶葉、蓮子、澤瀉、仙草、蘆柑、葡萄、大米等,眾多農產品和土特產品獲綠色食品或無公害有機食品認證,其中北苑貢茶、建甌錐慄、建甌澤瀉、東峰矮腳烏龍等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建甌有許多美食小吃,聞名海內外。
建甌板鴨
建甌扁食
如建甌板鴨、建甌光餅、腸粉、粉丸、芋餃、薄餅,粿包、弓魚、夾韃子、豆漿粉,還有福茅酒等等。遊人在建甌不僅能品嚐美食小吃,而且都能吃到放心食品。建甌腸粉主要是米粉兌水攪勻配成米漿蒸熟而成,出爐的時候店家會新增獨特的祕製調料,食材新鮮健康有營養。一份熱乎乎加肉加蛋的腸粉澆上特製調料,再配上一碗新鮮現磨豆漿,不可謂不讓人垂涎欲滴,其美味香嫩不油膩,是建甌最具特色的早餐之一。每天一大早排隊吃腸粉的場景從古至今早已是司空見慣,在掛有腸粉招牌的早餐店裡都可以吃到。
建甌光餅
建甌小吃
建甌板鴨是傳統的特色名品,它制工精細,形如龜體,色澤白嫩光潤,肉質肥厚,味道香美,是建甌人民逢年過節、酒宴待客的必備佳品。宋孝宗趙昚曾在建安(今建甌)稱建王,因對建甌板鴨情有獨鍾而將其帶入宋庭,列為“漢席珍品”。至清朝建甌板鴨更是久負盛名,深受南北消費者的青睞,為福建傳統名優土特產品,素有“八閩佳餚”之美稱。遊人在建甌的大小酒店裡均可吃到正宗的板鴨,也可以自己買回家,將鴨背朝下蒸熟,然後切塊裝盤,再澆上加胡椒的熱紅(料)酒,那滋味簡直美極了!建甌光餅即將豬肥肉切成骰仔塊大小,輕鹽拌勻,加上蔥花,包在光餅坯內,培熟時餅面金黃髮亮,有鹹香味。通常地,光餅要趁熱吃,餘溫未盡來一個,一聲脆響,細細咀嚼,或硬或軟,外硬而酥,內軟而嫩,有烤肉的香,有烤面的香,有蔥花的香,還有恰到好處的鹹。這種味,有肉香味,有姜蔥味,還有芝麻味,真可謂:個個有味,口口留香,令人回味無窮。遊人在建甌的街頭巷尾均可吃到,也可買回家,但最好趁熱吃哦。
建甌福茅酒
建甌福茅酒廠
到建甌品北苑貢茶,賞古都美景,吃首府美食,再喝一杯建甌福茅美酒,那將會是垂涎欲滴,快樂無比!福茅傳承建甌3000多年的釀造精髓,是中國一款醇香四溢的美酒、中國馳名商標。建甌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從出土的青銅酒器—“觚”來看,建甌的酒文化起商周,興秦漢,盛唐宋,昌明清,距今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周時代(約公元前1600—公元前256年),建甌先人就釀造出第一滴醇香四溢的美酒,有“酒城”之美譽。秦漢時期全國統一,建甌先民掌握了較為成熟的釀酒工藝,釀造出品質極好的酒。東漢建安初年(公元196年),設建安縣,當時酒坊興盛,酒香四野,燒坊遍地滿城香,名酒佳釀美名揚。宋朝年間,建甌釀酒行業在經歷了數千年的積澱後,釀酒達到輝煌的發展時期,文人墨客、商宦布衣皆因酒城而“聞香下馬、知味攏船”。蘇軾、李綱、陸游、朱熹和世界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等歷史名人曾駐足建甌,並對閩地建甌美酒大加讚賞。元明清時期,建甌的酒名揚海內外。1956年,由建甌縣政府牽頭,融諸家酒藝於一爐,集諸原有的宜泰酒庫、瑞記酒庫等13家酒坊於一體,組建了後來馳騁八閩的建甌酒廠(“黃華山釀酒”)。1983年,時任負責貴州茅型醬香白酒易地生產技術的遵義輕工科研所所長的鄭致平回鄉探親,幫助家鄉建甌酒廠研發出了與茅臺醬香型白酒指標基本一致的福茅醬香型白酒。隨後,福矛窖酒面市,獲得了“福矛貴茅同出一茅,風味氣味別具一味”的讚譽。福矛窖酒色澤微黃、醬香突出、醇正細膩、晶瑩剔透,酒體充盈豐滿、自然協調、空杯留香、餘味綿綿,濃縮了貴茅福矛的釀酒精髓,飲後沁人心脾、蕩氣迴腸。天生的貴族氣質,卓爾不群的品位,成就了稀世之尊。福矛窖酒的成長,一路伴隨著沉甸甸的榮譽:榮獲巴黎國際名優酒展評會金獎 、中國馳名商標、第六屆APEC技展會指定白酒、上海世博會指定白酒等。費孝通品嚐後,即興揮毫:“香醇沁人,江南茅臺!”(附註:有若干幅照片由建甌文旅部門提供)
建甌土菜
建甌豆漿粉
作者蘇永青簡介:
蘇永青 作家、攝影家、大學客座教授。曾因工作成績顯著榮立5次三等功。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誌、《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文匯報》等數十家主流報刊雜誌發表各種體裁的作品800多篇;在國家級、省級出版社出版28部著作(作品)800多萬字,有的著作多次再版,有的發行量達30多萬冊。榮獲省級、國家級一等獎、金獎50多篇、部(次),如全國優秀青年讀物一等獎、“金暉杯”共和國文藝獎金獎、首屆中國文學藝術界文藝至尊獎金獎、首屆華人文藝“旗手獎”金獎、《解放軍報》好新聞一等獎、福建新聞一等獎等。有6000多幅攝影作品在《中國攝影報》、《人民畫報》、《解放軍報》、《中國旅遊報》和國家級出版社等眾多媒體刊登,先後出版了《世界最美的地方》和《中國最美的地方》等多部大型攝影圖冊。蘇永青是中國管理科學院特約研究員、中國公關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攝影家協會理事、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