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公元221年5月,剛登上帝位不到一個月的劉備就要為自己的兄弟關羽報仇,東征孫吳。當時蜀漢眾多大臣包括趙雲在內都出面勸阻,唯獨諸葛亮沒有表態、不加以勸阻,那這是為何呢?個人認為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劉備決心要戰

其實在劉備決定要東征孫吳時就有很多人出來勸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劉備的四弟、翊將軍趙雲。

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吳則自服。曹操雖薨,子(曹)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游,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蜀書·趙雲傳》

不僅是蜀國的大臣,孫吳方面也從吳蜀聯盟的角度出發,寫信給劉備求和。孫吳的南郡太守諸葛瑾(諸葛亮胞兄)就曾給劉備寫信勸阻他不要東征,諸葛瑾這樣寫道:

奄聞旗鼓(指軍隊)來自白帝(重慶奉節),惑恐議臣以吳王侵取此州(指荊州) ,危害關羽,怨深禍大,不宜答和,此用於小,未留意於大者也。試為陛下論其輕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損忿,暫省瑾言者,計可立決,不復諮之於群后(臣)也。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指漢獻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但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如反掌。——《吳書·諸葛瑾傳》

諸葛瑾雖然是吳國的大臣,但其所說的都是當時三國的實際情況。趙雲的勸諫與其頗有一致之處且更加深刻、透徹,倘若吳蜀聯合,那麼魏國的處境將十分艱難。但可惜的是,不論是趙雲還是諸葛瑾,劉備已經聽不進去勸諫,他現在想的只有:東征,為二弟報仇。

二、身為人臣,但非兄弟

個人認為諸葛亮不加以諫阻的第二個原因就是他明白“疏不間親”的道理,他深知自己與劉備的關係,遠不如關羽和劉備的關係親密。

自諸葛亮輔佐劉備以來,凡是遇到與關羽有關的事,諸葛亮基本上要麼說好話、要麼迴避。例如馬超投奔蜀漢,劉備想要重用馬超,但關羽卻看不起馬超,他因此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才能可以比得上誰。諸葛亮知道關羽自視甚高,又考慮到關羽和劉備的關係,因此就回通道:

“孟起(馬超字)兼資文武,熊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布)、彭(越)之徒,當與翼德關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超群。”——《蜀書·關羽傳》

關羽看到諸葛亮的回信後非常高興,而諸葛亮也正是想要用美言取得關羽的歡心。因此,劉備現在想要為自己的二弟報仇,諸葛亮如果加以諫阻,勢必會引起劉備的不滿。

三、避嫌

在得知劉備要東征孫吳後,魏國上下也展開了討論,討論劉備是否會真的東征。大多數人認為蜀國弱小,關羽死後更無能征善戰的大將,因此不大可能東征。但侍中劉曄卻認為“蜀雖狹弱,而(劉)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有餘”。在劉曄看來,劉備東征不僅要為自己的兄弟報仇,還要向群臣以示“威武自強”,自己有能力處理國家大事,而諸葛亮則是其展示的主要物件。所以諸葛亮對劉備東征只能聽之任之,甚至不敢出謀劃策,以避免對東征有干預之嫌。

在劉備東征孫吳時,他並沒有帶上趙雲,因為趙雲也曾勸阻過他。劉備想要讓部下知道,最高指揮權和戰略指揮權掌握在他的手中,他要借東征以示威武自強。一個例子就是吳蜀對峙時,黃權曾向劉備建議說“吳人悍戰, 而水軍沿流,易進難退,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為後鎮。”黃權不顧個人的安危,甘願當先鋒為劉備探路,以保障主帥的安全。正常來說,劉備應給這樣的忠臣以獎勵,但他不僅不接受黃權的建議,反而一反常態,把黃權調離前線,改任為鎮北將軍,以鎮撫江北。劉備之所以這麼做,是他認為黃權的建議干預了他的指揮權和戰略部署,他已聽不進任何意見。只是在夷陵慘敗之後,劉備的頭腦才清醒過來。

夷陵戰敗後,黃權不願降吳,而歸附了曹魏,當時有人謠傳,黃權因降魏,其家屬已被蜀國收斬。黃權不信。其實在蜀國確實有人建議,因黃權降魏,要收斬黃權家屬,劉備制止說“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待之(黃權家屬)如初。”劉備現在知道當初黃權的建議是正確的,他不接受,反把黃權調到北方,故而是劉備辜負了黃權,黃權不得已而歸附曹魏。可惜,劉備清醒的太晚了,已鑄成大禍。

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清朝“剃髮”有多醜?不堪入目,現代人無法接受,被清宮劇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