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我看來,孫承宗打造的關寧錦防線,從實用角度上看,就是明末版的馬其諾防線,是在明朝原有的長城九邊防禦體系之外再建長城。此舉對天啟崇禎兩朝,都是國家財政的“大放血”。

在中國歷史上,有沒有更好的措施來借鑑呢?還真有。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不修長城。

李唐王朝立國不久,尚處在外夷包圍之中,北有東突厥,西北有高昌、西突厥,西有吐谷渾、吐蕃,東北有契丹、奚、高麗等。

李世民繼位第三年,東突厥首領頡利擁眾犯邊,唐太宗本著“不戰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戰百勝者,中也;深溝高壘者,下也”的原則,一口拒絕了群臣在大漠邊緣修一道長城的請求。

唐朝是在隋朝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常年的戰亂迫使唐太宗冷靜地總結隋煬帝失敗的經驗和教訓。唐太宗認為隋煬帝楊廣“興眾百萬,北築長城,西距榆林,東至紫河,綿亙千餘里,死者太半”“勞百姓,築長城以備突厥,卒無所益”。

在唐太宗看來,楊廣築長城就是個昏招“性好猜防,專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謂胡床為交床,胡瓜為黃瓜,築長城以比避胡,終被宇文化及使令狐行達殺之。”“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唯解築長城,以備突厥,情識之惑,一至於此!”

大肆營造、虛耗民力——這即是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唐太宗不修長城的基本出發點。

李世民雖然有胡人血統,但手下大臣們卻以漢人居多,他們藉助秦漢抵禦匈奴的歷史經驗,不止一次地向唐太宗提出“請修古長城”的建言。李世民則堅持認為“朕方為公掃清沙漠,安用勞民遠修障塞乎!”“朕今委任李世勣於幷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

由此可見,唐太宗李世民看中的首先是“人心”,其次是“人才”,堅決避免的是“勞民”。

君王有道三邊靜,何勞萬里築長城。唐太宗在唐高祖的“天下一家”、“胡越一家”大家氣度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總結出一種全新的“華夷一體”的安邊理念,他摒棄了歷代漢人統治者“貴中華、賤夷狄”的傳統偏見,打破了以長城限定南北的舊有模式,廣泛竭誠地團結周邊各少數民族部落國家,大肆任用少數民族官員,並採取了茶馬互市、聯姻和親、結盟納降、因俗而治等一系列措施,表現出他所具有的“容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和風範,並取得了巨大成功。

不得不說,在民族政策上,明思宗根本不可比唐太宗,甚至連明太祖、成祖都不能比擬。但是,李世民得“人心”、用“人才”、不“勞民”這三條成功經驗,好歹也能照貓畫虎吧?奈何崇禎全部反其道行之,大明怎能不亡啊?

我們再把目光投回明末。孫承宗應該也看到了關寧錦防線的致命問題,那就是對國家財政的鉅額消耗。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算是一個看上去比較有效的對策。之所以稱其為“看上去比較有效”,那是因為這個政策由孫承宗實施的效果並不好。要是遼人當真能自給自足、獨當一面,崇禎為何要持續加徵“遼餉”?

關寧錦防線也沒有真正擋住後金,皇太極率軍先後5次繞過這條防線進攻中原,第1次還是袁崇煥任督師的時候。這條防線的價效比,你說咋樣?

用軍事手段解決邊境戰亂問題,首要的就是“快”!長時間的久拖不久,必然導致“勞民傷財”,久而久之就成了心腹大患。從這個角度上看,熊廷弼的“棄遼”方略在當時未必沒有可取之處。

寫到這裡,我們再看一下如今的中國邊境。有一個事實不可否認,凡是跟中國接壤的國家,歷史上都跟中國發生過武裝衝突;有一個事實更不可否認,凡是歷史上跟中國發生過武裝衝突的國家,如今大都保持了睦鄰友好。特別是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政府就沒有發生過類似於“大修長城”的事。

9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蘇聯衰亡後,美國工人的生活水平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