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這個字本來指的顏色,可現在的人卻把它用的五花八門,運氣不好是臉黑,心思不好是腹黑,幹壞事叫手黑,被人冤枉了是被黑。小編今天就說一樁史上最大的被黑案。
1973年,安徽合肥準備建鋼鐵廠,上級命令選址範圍裡的所有住戶、墳墓都要遷走,但是遷址範圍裡有一個很特殊的宗族墓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包公墓地,這時,肯定有人質疑,包公不是開封人嗎?怎麼會葬在合肥呢?
原來在開封不僅有個包公湖,湖邊還有一座包公祠,再加上電視劇裡的演繹,難免大家都會誤以為包公是開封人,但其實這座包公祠只是為了紀念包公而修建的,跟包公祖籍是沒有任何關係的。而真正的包公是在公元999年,出生在合肥市肥東縣謝集鄉,去世後被葬在了此地的包氏宗族墓園。既然要建鋼鐵廠所以肯定要動包公墓,上級部門就下令對包公墓儘快搶救性挖掘,因為這裡是包公的家族墓地,所以墓葬裡有21口同樣的棺材,歷經900多年的蹉跎歲月,已經沒有人知道包公真正葬在哪裡了。
考古人員只能一一發掘,但是怕破壞墓的結構,考古人員研究決定暫不發掘十幾座大型的墓葬,先選擇一個最小的墓來進行發掘以摸索經驗,於是考古人員準備發掘偏離包公墓群主範圍外的一座小型宋墓,從位置和規模看,這座小墓的主人的身份一定很卑微,而且與包公的關係也應該比較疏遠,從結構看,這是一座簡陋的土坑墓,連傳統墓葬應有的夯土層都沒有,而且也沒被盜過。
隨後專家就開始發掘這座簡陋的古墓,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座簡陋的小墓中竟然挖出了一口非常珍貴的金絲楠木棺材, 接著,專家又在小墓中發現了兩塊破碎的墓誌銘。專家將墓誌銘拼對起來,慶幸的是上面的字跡還清晰可辨。其中一塊墓誌銘上寫有“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等字樣,而另一塊墓誌銘上則寫著“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誌銘”等的字樣。這竟然是包公夫婦的墓誌銘,這大大出乎專家們的預料。難道這個簡陋的小墓裡是包公夫婦?
專家取出十幾塊遺骨送往北京檢測,檢測結果顯示骨頭均是男性的,其主人年齡應在40歲以上,根據對照史料中“包公去世年齡為64歲”的記載,可斷定這些骨頭確實是包公的遺骨。原來這位生前剛正不阿,死後備受讚譽、受世人傳頌的包公,他的遺骨千百年來,竟然葬在這麼簡陋的墓中。看來真跟他本人廉潔低調的人品一樣,你們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