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戰國進入中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大增,其軍隊更是所向披靡,曾經獨霸中原的第一強國魏國已經失去霸主的地位。尤其是秦國佔領河西地區以後,不斷東擴兼併土地,使得東方六國懼之畏之,秦國一系列兼併行為逐漸淪為六國之公敵,諸侯國之間為了生存爾虞我詐,或者通過外交手段佔取先機。

所以蘇秦提出大家聯合起來,形成抗秦統一戰線,史稱“合縱抗秦”,使得秦國不敢從幽谷關向東發兵。秦相張儀為了破解合縱之術,提出“連橫事秦”,最終合縱聯盟土崩瓦解。人們把這段歷史稱之為“合縱連橫”的時代,顧名思義就是東西為橫,南北為眾,秦國和東方六國中任何一個諸侯國聯合都稱之為“連橫”,反之,東方諸侯國由北向南形成統一戰線,稱之為“合縱”。

合縱連橫起源

《戰國策》:王若欲報齊乎,則不如因變服折節而朝齊,楚王必怒矣。王遊人而合其鬥,則楚必伐齊。以休楚而伐罷齊,則必為楚禽矣。是王以楚毀齊也。

馬陵之戰後,魏國主力軍隊被消滅殆盡,國力由勝轉衰,魏國從此一蹶不振,魏惠王心有不甘,自己的兒子也戰死沙場。於是魏惠王想集全國之兵力報復齊國,謀士惠子堅決反對,他認為逞血性之勇復仇不可取也,以魏國現在的國力與齊國抗衡只能更加慘敗。不如趁齊國沉浸於勝利的喜悅之中,向齊國納貢稱臣,奉其為王,這樣便會激怒南方的楚國,楚威王極好名利,定會發兵討伐齊國。齊國雖然在馬陵之戰大獲全勝,但是畢竟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齊國兵力也消耗不少,倘若齊國與休養生息已久的楚國交戰,齊國必敗也。

結果正如惠子所料,魏國向齊國納貢稱臣之後,楚國立即發兵進攻齊國,齊楚兩軍大戰於舒州,齊國慘敗。惠子利用列國之局勢,南連楚國借其之手報殺子之仇。由此可見一位謀略得當的策士對一個國家之意義重大,從此以後合縱連橫便逐漸盛行,成為戰國中後期主要的外交手段。

合縱抗秦

《史記·蘇秦列傳》:於是六國從合而併力焉。蘇秦為從約長,並相六國。

戰國中期群雄並起,各諸侯國為了強盛稱雄都在延攬人才,一些巧舌如簧的縱橫家(外交家)為了取得功名遊走於各列國之間,他們的出現改變了戰國時期政治格局。據《史記》記載,蘇秦本是鬼谷子門下弟子,學習縱橫術(外教術)幾年卻學無所成,便回家研究姜子牙的《陰符》,艱苦學習一年後欲投奔周顯王,卻吃了個閉門羹,隨後來到秦國、趙國也不受待見,最後來到燕國受到燕文侯賞識,立即委以重任。

第一、合縱抗秦統一戰線是如何形成的?

蘇秦向燕文侯提出合縱抗秦,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軍事、經濟得到顯著提升,不斷往東擴張領土,成為東方六國之威脅。蘇秦認為建立合縱抗秦統一戰線,遏制秦軍從函谷關發兵侵略東方。燕文侯正有此意,便派蘇秦遊說其他列國合縱抗秦。

蘇秦對各列國局勢分析透徹,所以他能切中要害、對症下藥。蘇秦替燕國分析態勢之時,他告知燕文侯之所以燕國貌似安全,是因為西邊有趙國替之擋住秦國,所以燕國要與趙國建立友好鄰邦。蘇秦遊說趙、楚之時,他的說詞是,秦國暫時沒有侵犯趙國和楚國,是因為有魏、韓兩國不斷騷擾秦國,所以趙、楚兩國要跟韓、魏兩國建立兄弟之國。蘇秦來到齊國替齊宣王分析局勢,他告知齊宣王齊國之所以能夠坐收漁翁之利,是因為西邊有三晉,一旦它們依附秦國,對齊國便造成威脅。

蘇秦劇照

蘇秦分別告訴六國國君,三晉、楚、齊、燕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幾百年的文化傳統,先祖都是英雄豪傑,不用畏懼秦國。特別是三晉,秦國一出兵就割地求和,從而壯大秦國聲勢,萬萬不可取。蘇秦提出建立抗秦統一戰線,如果秦國討伐他國,東方五國合縱騷擾秦國,齊國在後方支援。蘇秦巧舌如簧,說中東方六國之要害,六國國君聽後內心滂湃,很是激動,立即任命蘇秦為六國從約長,擔任六國國相,抗秦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第二、合縱抗秦統一戰線的作用

抗秦統一戰線的建立對秦國直接造成威懾,秦國一時沒有找出對策。此後秦國十五年不敢從函谷關發兵侵略他國,秦國和東方六國之間的戰爭減少很多,遏制“虎狼之秦”東擴,最大受益者是老百姓,沒有戰爭的日子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蘇秦依靠自己三寸不爛之舌向列國陳述利弊,改變了戰國中期列國局勢,所以蘇秦功不可沒。

秦國破解合縱聯盟第一步——拉攏魏國初步建立連橫事秦

《史記·張儀列傳》:張儀已學遊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醳之。

破解合縱聯盟的關鍵人物是張儀,張儀學業有成之後,來到楚國遊說,參加宴席之時,不巧一位宰相的玉璧丟失了,因張儀無權無勢且貧窮的緣故,賓客們一致誣陷張儀偷竊玉佩,張儀被打的遍體鱗傷,他發誓今日之辱,他日必百倍報之。張儀認為只有西邊強大的秦國才能替之報仇,張儀便遊說秦國,秦惠文王被說得如夢初醒,立即委以重任。

第一、秦國派張儀去魏國做臥底

《史記·秦本紀》:秦惠王三年,韓、魏太子來朝。張儀相魏。

張儀來到秦國以後,便計劃破解蘇秦的“合縱”之局,他認為六國採取合縱之術抗秦,秦國建立連橫術方可破之。“連橫事秦”必須找到突破口,張儀認為突破口就是失去河西之地,同時又在馬陵之戰慘敗的魏國。

張儀提意讓秦惠文王免去自己的相位,向天下宣告逐之出秦,這樣他便可去魏國做臥底,既然公孫衍已回魏國,他也可以回魏國。那麼公孫衍是誰呢?張儀來到魏國之前,公孫衍是秦國的宰相,幫助秦國收復河西之地,功績顯著。但是自從張儀來到秦國之後,公孫衍便失寵於秦王,受到排擠,無奈之下離開秦國回到自己的母邦魏國。張儀去魏國的目的是為了遊說魏國首先臣事秦國,向天下諸侯樹立榜樣,讓天下諸侯效仿魏國臣事秦國。

第二、連橫術遭到公孫衍破壞,迫使秦國發兵伐魏

秦惠王三年(前322年),張儀帶著大禮來到魏國,將秦國昔日佔領魏國之地還給魏國,張儀取得魏惠王之信任後,立刻拉攏魏惠王,魏惠王並沒有看出張儀是秦國派來的臥底,因張儀名聲顯赫,魏惠王立刻委以相位。

此時公孫衍心裡很不是滋味,當初在秦國自己乃萬臣之首、功成名就,卻被張儀取而代之,現在自己來到魏國謀求發展,張儀也跟著來搶自己的飯碗,前途岌岌可危,公孫衍便想將張儀攆出魏國。於是公孫衍來到南韓開始遊說韓王,為韓王獻上計策,張儀此次來魏之目的是秦魏要聯盟攻打南韓,南韓與秦魏交戰無疑會被打的丟盔卸甲,其實魏王只不過想要點土地,不如南韓主動獻出一塊領土給魏國,魏國得到領土後便失去與秦國聯合之意願。

韓王採納公孫衍之建議獻出地以後,魏惠王得了好處堅決不願侍奉秦國,秦惠文王一怒之下發兵攻佔魏國曲沃、平周。秦惠王六年(前319年),魏惠王去世,魏襄王即位,張儀又開始遊說魏襄王,襄王不願背棄盟約侍奉秦國,張儀與秦國通風報信,讓秦國派兵攻打魏國,結果秦魏交戰,魏國慘敗,經過兩次打擊,魏國不僅丟失領土,而且士兵被斬首數萬,魏國恐慌,六國震撼。

第三、合縱抗秦統一戰線開始瓦解

《史記·秦本紀》: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長疾與戰修魚,虜其將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

秦惠王七年(前318年),韓、趙、魏、燕、齊聯合匈奴伐秦,戰爭還沒有開始魏國就想通過楚國與秦國講和,五國伐秦本是魏國的主意,它卻第一個服軟,只能說諸侯國都懼怕“虎狼之秦”。五國伐秦聲勢浩大,可最後與秦軍打到幽谷關的是南韓,韓軍被秦軍斬首八萬,此戰幾乎是南韓單獨抗秦。

秦惠王八年(前317年),魏襄王在張儀的勸說之下,終於退出合縱抗秦盟約,答應臣事秦國。可兩年後,魏國背叛秦國再次加入合縱抗秦,秦惠文王派兵攻佔魏國曲沃。秦國先後三次伐魏,為何其他諸侯國都沒有出手相救,不是合縱抗秦嗎?有三個因素造成合縱難,連橫易。

列國之間各自利益不同,總的來說東方六國都是自私的,一旦遇到突發狀況,是“合縱”還是“連橫”,他們首先考慮到的是自身利益。比如就齊燕楚三國而言,秦國要東擴三晉才是它最大的障礙,對齊燕楚的衝擊力比較小。所以合縱抗秦一直是韓、魏兩國抵抗比較頑強,而其他諸侯國都持觀望態度,因勢利導才是他們的戰略手段。古代交通不發達,遠水救不了近火。秦國向東方諸侯發難,掌握主動權,他可以統一調配軍隊和統一指揮,在短時間內調集軍隊攻其一點。而對於六國而言,合縱非常困難,當一個國家被秦攻伐之時,其他諸侯國倘若出兵支援,在出兵前需要跟受害國商討軍費、糧草之供給。在交通不便利的情況之下,使者長途跋涉來回交涉,等到援軍到來之時,可能戰爭已經結束,秦國的斬首行動已經完畢。“恐秦症”正在蔓延。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軍事力量大增,稱之為“虎狼之秦”,東方六國表面上氣勢洶洶,立主合縱抗秦,到了關鍵時刻畏畏縮縮,都想將禍水引向他國,從而明哲保身。

魏國在多次打擊之下,背盟與秦國結成友好鄰邦,合縱術開始出現裂縫,南韓聽聞魏國背盟,自己也無力與秦抗擊,也退出合縱盟約。合縱抗秦統一戰線開始瓦解,張儀遊說魏國之目的達成以後,便結束自己的間諜生涯回到秦國,繼續擔任宰相之職。

破解合縱之術第二步——使用《三十六計》之無中生有徹底瓦解合縱聯盟

秦國征服韓魏兩國後,目標投向南方的楚國,畢竟韓魏兩國實力不強,秦國最怕楚齊結盟,倘若齊、楚結盟,然後三晉、燕國再參合進來,憑藉秦國一國之力無力抗之。如果楚國退出合縱聯盟,那麼合縱統一戰線將會徹底土崩瓦解,而且張儀還能報昔日在楚國受辱之仇,何樂而不為?

《史記》:秦欲伐齊,齊楚從親,於是張儀往相楚。楚懷王聞張儀來,虛上舍而自館之。曰“此僻陋之國,子何以教之”儀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於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

第一、張儀欺楚

秦國採用一貫的招數,將張儀逐出秦國,免去相位,張儀被轟出秦國之後來到楚國。開始忽悠楚懷王,他告知楚懷王,最近齊國惹惱了秦國,秦國準備伐之,但是齊楚兩國已結成合縱聯盟,如果齊國趁秦伐齊之時出兵增援,便會破壞秦楚兩國之間關係。只要楚國與齊國解除合縱盟約,秦國願意獻上商於之地六百里地(今陝西、河南、湖北交界之處),同時將秦國漂亮的公主獻給大王做侍妾,秦楚兩國從此結成兄弟之國。

楚懷王聽後激動不已,不費一兵一卒白白獲得600裡地,此時楚國大臣都覺得是不錯的買賣。只有謀士陳軫勸誡楚懷王,他說:“張儀乃出爾反爾、背信棄義之輩,不可信也”,楚懷王不聽,隨即向齊國下國書,宣佈退出合縱聯盟,與齊國斷絕往來。與此同時派一批使臣隨同張儀去秦國接受土地。結果張儀一回到秦國就假裝從馬車上衰落,以受重傷為由不見來客,連續三個月沒上朝。

楚懷王聽聞後絲毫不覺得其中有詐,他以為秦國可能是認為楚國與齊國之間關係斷絕的不夠徹底,於是楚懷王派了幾個人到齊楚邊界和人口密集之地辱罵田氏,罵田氏都是忘恩負義之輩,當年齊桓公收留他們,他們卻恩將仇報取而代之,之後再辱罵齊宣王品格卑劣、生活汙穢,罵得齊宣王怒髮衝冠,立即派出使者至秦國,要求與秦聯合伐楚,齊楚合縱聯盟成功瓦解。

第二、秦楚丹陽之戰

《史記·張儀列傳》:秦齊共攻楚,斬首八萬,殺屈匄,遂取丹陽、漢中之地。楚又復益發兵而襲秦,至藍田,大戰,楚大敗,於是楚割兩城以與秦平。

張儀戲楚之目的就是要破壞齊楚合縱聯盟和報昔日之辱。當齊國的使者來到秦國之後,張儀便開始上朝,楚國使者見到張儀便問之商於之地600裡之事,張儀非常嚴肅的警告楚國使者不要信口雌黃,秦國尺寸之地都是將士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他怎麼會隨便答應將地送之,他承諾楚國的是自己6裡地的封地。

楚懷王得知後惱羞成怒,欲伐秦,此時楚國謀士陳軫勸誡楚懷王,不能伐秦,不如割幾座城池給秦國,把矛頭引向齊國,這樣秦楚便可聯盟伐齊。可是楚懷王已經被張儀氣炸了,失去理性,執意伐秦,結果秦齊聯合伐楚,丹陽之戰爆發。

丹陽之戰楚國有兩位將軍分別是昭雎和昭鼠,秦國人便使用離間計,挑唆兩位將軍關係,丹陽之戰楚國慘敗,丹陽、漢中淪陷,秦國俘虜楚國大夫、將軍七十餘人,斬首甲士八萬。楚懷王不服氣,不納諫楚將昭雎之諫言,執意再次調集軍隊與秦決一死戰,齊秦兩軍大戰於藍田,楚國慘敗。楚國經過兩次大戰元氣大傷,國力由勝轉衰。

第三、合縱聯盟土崩瓦解

《史記·張儀列傳》: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關外易之。

藍田之戰楚國慘敗之後,秦國派使者與楚國談判,想要跟楚國做一次買賣,秦國願獻出武關以東(今河南西南部)的領土交換楚國黔中之地(今湖南西北部和湖北交接之地),黔中之地就在楚國都城郢都南邊,秦國的小算盤打得不錯,武關之地秦國只要想收回隨時都可以。而秦國得到楚國黔中之地可以對楚國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楚懷王並沒有看出秦國的居心不良,他心理只想置張儀於死地,於是楚懷王告知秦國使者只要秦國交出張儀,楚國願獻出黔中之地,而且不要秦國武關之地。秦惠文王聽後很是開心不用費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黔中之地。不久張儀便來到楚國,眾人都覺得張儀此次去楚必死無疑,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張儀到楚國之後繼續忽悠楚懷王,將楚懷王騙至秦國幽靜起來,此次合縱之術冰消瓦解,為何楚懷王屢次被騙呢?

此一時彼一時,春秋時期主導禮樂文明,倡導“以德治國,以禮治軍”,諸侯想要稱霸必須取信於諸侯。到了戰國時期戰爭更加激烈,諸侯國變得越發的陰險狡詐,但是有些諸侯國受春秋時期禮治的影響,保持原有的本色。在張儀、蘇秦、公孫衍此類縱橫家未出現之前,雖然各國之間也出現過兵不厭詐,幾乎沒有像秦國這樣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言而無信的。貪圖小利小惠,較易上當受騙。騙子往往抓住受騙人的弱點,以利誘之,古往今來“誘之以利”是騙子一貫的騙術,也是騙局的核心,只要受騙人想佔便宜,就容易被欺騙。

張儀言而無信,把楚國玩弄於鼓掌之中,斬斷齊楚聯盟,同時使楚國蒙受奇恥大辱,楚國國力衰退,由此可見在戰國時期外交之重要性,齊楚合縱聯盟被瓦解,歸咎於楚國軍事與外交上皆不及秦國。

楚懷王劇照

結語:張儀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遊說於各列國之間,利用人性之弱點挑撥離間,他深知楚懷王貪圖小利,便以利誘之迫使楚國臣服秦國,他利用東方六國趨利避害之弱點,瓦解合縱抗秦統一戰線。張儀的連橫術加快秦統一六國之步伐,為秦統一六國尊定基礎,秦統六國是大勢所趨。秦國最終能夠統一六國,與其巧妙使用外交手段是密不可分的,強國軍事力量再強大也需要利用外交手段做陪襯。就合縱本身而言難度就大於連橫,加之秦國實力上的優勢,所以破合縱之術並非難事。

古往今來,無論國家強弱,忽視外交僅靠武力無疑是要失敗的,所以外交和軍事都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巧用外交策略才是謀生之道,特別是軍事力量不強的小國利用外交手段是他們不可缺少的生存之道,外交關乎國家存亡。在戰國中期,“合縱連橫”是各列國之間非常重要的外交手段,形成一種態勢,它改變了戰國中期政治格局。

讀春秋戰國史之時,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商鞅、李悝、吳起還是蘇秦、張儀等,他們都把自己的母邦視為籍貫,不重視母邦。比如張儀本是魏國人,如果在魏國得到重用那麼他必定提出合縱抗秦,可是魏國沒有重用他,所以他反其道而行之。由此可見諸侯國之國的概念開始淡化,“天下觀”開始形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大統一之觀念的形成尊定基礎,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史記》

《戰國策》

《竹書紀年》

《呂氏春秋》

《孟子·滕文公下》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悲劇英雄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