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修築工事和堡壘以拱衛村鎮、城市和領地是綿延數千年之久的人類戰爭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和軍事技術的提高,從最初簡單原始的柵欄到牆壁、壕溝、城門、塔樓的不斷升級,人類修築工事的規模和結構日益龐大複雜。相應的,用於攻克這些複雜工事的技戰術和武器裝備也益發強大。當源於古老東方的火藥武器傳入歐洲之後,人們迅速對這些新奇的兵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加以改造升級,管型火器的大規模裝備使用逐漸改變了歐洲戰場的戰爭形態。

15世紀末,法國人精良火炮部隊機動性和破壞力的優異結合震撼了整個歐洲,環繞城池的城牆和塔樓在大炮近距離的直射下很快就坍塌了,矛與盾之間從未曾產生過如此懸殊的差距。為了對抗強大的火炮和工兵部隊,受衝擊最大的義大利諸邦國的軍事家和工程師們開始了漫長而曲折的探索。在反覆的試驗和糾錯之下,以突出於主牆之外並向前方伸出的箭頭形稜堡為主要特徵的義大利式火炮要塞成為能夠與火炮部隊相抗衡的新式要塞,並被其他各國所引進,並進而發展出了不同的流派。

對於今日的歷史及軍事愛好者而言,稜堡最鮮明的形象即是那些有別於傳統工事的,外形相對尖銳的多角堡。也正是由於箭頭形多角堡的存在,整座稜堡才呈現出別緻的星型或花朵型,因而有時也被稱為“星堡”然而在火炮要塞發展的初期, 義大利的工程師們並沒有選擇箭頭形的多角堡來構築稜堡而是優先使用了圓形稜堡。筆者會在下文中詳細介紹這其中的原因以及稜堡在發展初期的進化歷程。

箭頭形多角堡並非稜堡的最初形態,從圓堡到多角堡,這期間經歷了漫長的變革。

稜堡應滿足的基本軍事需求

發射鑄鐵炮彈的前裝長管銅炮除了是攻堅的利器之外,也是守城軍對抗攻城部隊的必備兵器。在明確了火炮之於攻守雙方的重要性之後,我們就能推匯出前裝滑膛炮時代的要塞所需滿足的幾個基本要求:

首先,城牆不宜過高。過高且直的城牆在遭受來自水平方向的劇烈衝擊時容易垮塌,因此改良後的城牆不但較低矮且牆體往往帶有一定的坡度。為了長時間的抵禦炮擊並留出足夠的空間以佈置守城的火炮,城牆的厚度亦相應增大,並在頂部留出足夠寬廣的射擊平臺。

其次,為了防止敵軍攀援並避免城牆的底部暴露於敵軍的炮火之下,而將城牆與護城壕搭配使用。即深且闊的護城壕增大了城牆的相對高度及敵軍攀援城牆的難度。並且隨著要塞設計技術的進步,一些格外寬廣的幹壕在和平時期還被用作訓練士卒的練兵場以及放牧軍馬的牧場,此為後話。

最後,在防守中不留射擊死角,進而將槍炮的功效發揮至最佳的要塞設計圖則是最具挑戰性的關鍵點。在敵軍接近城下的過程中儘可能的殺傷其有生力量,最大化的消耗他們的物資和拖延時間是一座合格的要塞應起的作用。

與高峻的中世紀城堡相比,稜堡低調的外型即能很好的抵禦炮擊又能發揚城上的火力。

在16世紀之前的歐洲應該並不存在能夠將以上三點完美結合的要塞。即便在經歷了1494年一敗塗地的慘劇之後,亞平寧半島上的諸邦國所能做的也僅是在原有的中世紀水平的工事和堡壘上進行有限的改造。在此基礎上誕生了依附於中世紀城防工事但在原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增刪後的“強化要塞”

改造城堡

中世紀的歐洲城堡帶給人們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有著高高尖頂的塔樓,在火藥武器進入歐洲之前,塔樓上可以駐守士兵甚至部署弩炮等大型守城兵器。當火炮興盛於戰場時,工程師們大多選擇將塔樓的尖頂和突堞口等非必要的建築結構去除並降低其整體高度以減少炮彈對建築的傷害。即便如此,大多數塔樓仍存在著的內部空間逼仄的問題,因而能夠部署的大中型火炮的數量有限,其反擊火力亦較薄弱。

尖頂和突堞口在火藥時代的戰爭中已非必要的存在,因此可以被移除。

由於中世紀塔樓的結構和內部空間的侷限性較大,改造的潛力有限,因此工程師們將目光投向了城牆。傳統的歐洲中世紀城牆雖然高大,但相對單薄的厚度使其在遭到鑄鐵炮彈的高速撞擊時顯得不堪一擊。於是人們選擇在石牆後堆土築牆以增大城牆的厚度併為駐防城牆計程車兵們提供更加廣闊且利於操作槍炮的射擊平臺。此外,厚實的土牆也比石牆更能有效的吸收炮彈對牆體的衝擊。

在1509年的守衛戰中,帕度亞城的守軍曾使用過這種在舊城牆後堆積土壘加固的方法。但戰爭的經過也證明了這僅是一時的權宜之計,此法雖然可以延緩城牆的坍塌但卻絕非最優的解決方案。即便是面對傲慢且組織管理混亂的聯軍,經過守軍們精心加固過的相當一段長度的城牆也被炮彈擊垮了。加築的土壘非但不如想象的那般堅固,而且在炮彈的持續衝擊之下,鬆動的土壘會擠壓前方的石牆甚至於將其壓垮,“在火炮的轟擊下,泥土夾雜著磚石傾瀉而下,敵軍能夠更輕易的登上缺口”。

經過精心加固的帕度亞城牆也被聯軍的炮火擊垮了

在亞平寧半島之外的歐洲國家和地區,軍事家們也大都將革新的重點放在了針對城牆的升級改造上。布列塔尼的一些王公貴族們甚至將原有的城牆推倒,再選擇如花崗岩或砂岩等更加結實的建築材料來建造新城牆。諸如此類的舉措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牆的質量但由於投入的金錢與時間成本過高且所得收益太低而並不被大多數貴族和軍事家所認可。

防守缺口

既然不論多麼堅固厚實的城牆都不能在長時間的炮擊之下保持金剛不壞之身,那麼倒不如轉換思路,將防禦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對城牆缺口的保護上。在此,不同國家的工程師們再一次在建設思路上產生了分歧。法蘭西的軍事家們沿用了他們的先輩所熟知的構築外圍工事的方法,即在城牆和城門之前建設低矮的土製工事和木壘並在其上架設槍炮正面對抗敵軍的槍炮。義大利的工程師們則另闢蹊徑,他們選擇在城牆之後挖掘壕溝並構築土牆,這種別出心裁的新穎工事在1500年的圍城戰中挽救了比薩城的命運。

比薩式的retirata雙層城牆和壕溝的組合增加了防禦的深度和敵軍攻城的難度

隱蔽於舊城牆之後,出乎敵軍意料之外的雙層城牆(retirata)的城防結構也被其他的義大利邦國及海外國家引進並進一步創新。由於壕溝和坍塌的牆體的阻隔,從城牆缺口處衝入城中的敵軍即無法攜帶重型火炮穿越壕溝又很難在短時間內攀上第二道城牆,更糟糕的是他們與守軍之間的距離正處於槍炮的平射射程之內。在此距離上,土牆上的將士可以依託身前的工事並憑藉手中的火器和弓弩大肆屠殺進退兩難的入侵者。

相比在缺口的前方或後方設定火力輸出點,在其兩翼佈置工事和槍炮的效果更佳,橫向射擊的火器可以給進攻缺口的敵軍造成更嚴重的殺傷。假如將火器部設在兩座突出於城牆之外的平臺上,那麼與城牆外側面相平行的交叉火力就可以完美的封鎖兩座相鄰平臺之間的城牆缺口。這一設計思路為今後的城防理念定下了發展的基調並逐步演化為影響後世數百年的大名鼎鼎的稜堡式防禦體系。

側翼射擊的殺傷力更佳,可以更有效的封鎖城牆的缺口

突出於牆體之外的塔樓和射擊臺並非新鮮事物,不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這種用於削減射擊死角的工事都是城防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古城牆上的角樓和馬面以及日本城池中的出隅和入隅等結構都是能夠提供交叉火力,消除射擊死角的防禦思路的體現。古羅馬著名建築師維特魯威也曾提到過兩座相鄰塔樓之間應保持一射之遠的距離,如此守軍便可以隨時以投射武器威脅襲擾來犯之敵。歐洲中世紀城防的瑰寶,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的雙層城牆上也分佈著大大小小的塔樓,僅是內城牆上就有96座高度、規模不等的塔樓。正因如此,構築與之類似的工事對歐洲的建築師和工匠們而言並非難事,但對於火器時代塔樓的形態、結構、分佈方式以及彼此之間最佳間距的探索則需要在長期的實戰中總結、積累經驗。

君士坦丁堡的雙層城牆和塔樓

(未完待續)

1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陽信公主:漢武時代一個隱形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