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今天我們要聊的人物是歷史上著名的謀略大師劉伯溫。
劉伯溫
劉基,字伯溫,浙江青田人。明朝開國元勳,以善於謀略為後人所稱頌。
與眾多傳奇人物一樣,劉基也有著極為顯赫的家庭背景。劉姓是青田縣的豪門大族。因此,少年劉基接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加上他聰明好學,博覽群書,知識面極為廣泛。不僅四書五經瞭然於胸,天文地理,兵法算數也是極為精通。豪門大族的傳承與一身匡扶救世的本事,讓劉基從小就胸懷大志,想要成就一番事業。
元至順四年,23歲的劉基進士及第。初入仕途,他頗想為元朝盡忠,但官場的複雜並非憑著一腔熱血就能理清。涉世未深的他,雖剛正不阿,卻四處碰壁,得罪了不少人,最終被排擠回家。
元朝軍隊
但這樣的打擊,並沒有讓劉伯溫意志消沉,反而在他回鄉隱居的時候,繼續打磨自身。他知道要想成就一番偉業,不能只靠墨水,還要廣交賓朋,擴大自己的影響。此舉果然有效,劉基憑藉其博學和廣泛的交友,在地方獲得了極高的名望,許多人慕名求教,甚至還將他與臥龍相比。
元朝末年,社會矛盾達到了頂峰。自韓山童和劉福通起義始,各地農民軍舉事不斷。江浙一代,以方國珍勢力最盛,他率數千人聚海為盜。元政府對其無計可施,只得請劉基出山。方國珍久聞劉基大名,招攬不成便使離間,賄賂朝中重臣誣陷劉基,致使其再度辭官。此後劉伯溫又幾度出仕,為元朝解決了不少麻煩,但其才能始終得不到發揮,最終只能自己招兵買馬以保衛地方。
紅巾軍起義
元至正十九年,朱元璋的紅巾軍攻下了浙東的幾個主要據點,將元朝在此地的勢力掃盡。為謀求繼續發展,朱元璋在此地搜尋人才,劉伯溫自然在列。但此時的他,仍舊奉元朝為正統,而視紅巾為草寇,因此拒絕了朱元璋的數次邀請。但局勢的變化,讓他不得不正視元朝大廈將傾的事實,於是在他50歲時,正式加入了朱元璋的陣營,朱元璋對他極為推崇,稱為“漢之張良”。
朱元璋
其時,元朝明存實亡,威脅朱元璋霸業的,實際上只有湖廣的陳友諒和蘇杭的張士誠。兩股勢力一個在長江上游一個在下游,朱元璋的基地在應天(今南京),因此二者對朱元璋形成夾擊之勢。朱元璋要想掃滅他們,無論進攻哪一方,都有可能遭到另一方的偷襲,於是先打誰成了一個巨大的難題。許多謀士認為,應先進攻張士誠,理由是其勢力薄弱,且順江而下,容易攻取。劉基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張士誠氣量狹小,只圖自保而不求進取,所以可以暫時擱置。但陳友諒卻狼子野心,早有亡我之意,且具有精兵良將,佔據上游,必須首先除之。而後,張士誠勢單力孤,一戰可滅,最後北伐中原,霸業可定。這一策,也最終成為朱元璋成就帝業的總戰略方針。頗有昔日孔明隆中對的意思。
劉伯溫獻策
至正二十年陳友諒攻下朱元璋的太平,並殺死其養子朱文遜,在採石稱帝。建國號大漢。此時,他約同張士誠齊攻應天,遭到張的拒絕(和劉料想的一樣),於是陳友諒便親自率領戰艦順江東下。訊息一出,應天震動。在一片求降逃跑的議論之中,朱元璋問計劉基,劉認為陳勞師遠征,兵鋒正銳,我軍可先做逃跑之狀,不計個別城池得失,讓陳友亮的軍隊一路奔襲,致使其將士疲乏,挫其銳氣。而我軍以逸待勞,中途設伏,再使人詐降裡應外合。必能大勝,此非危機,而是天賜良機!朱元璋採納他的建議,最終取得了大勝,陳有諒被迫退避江州。朱元璋決定乘勝追擊,但軍隊卻在安慶受阻,劉基又建議放棄安慶直取江州,陳友諒沒有料到朱元璋的大軍如此神速,會繞過安慶直取他的老巢,倉促應戰被打個措手不及,最終全線潰敗。陳友諒不得不倉皇出逃。江州得手,安慶則處於夾擊之中,最終也很快被朱元璋拿下。
陳友諒
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為解救被張士誠困在安豐的小明王韓林兒的部隊,率大軍出征,此舉遭到劉基的反對,因為小明王本就是個燙手山芋,如果此時出兵,以陳友亮的謀略必然會乘機伐我,到時候腹背受敵。但朱元璋有自己的打算,沒有聽從劉伯溫的建議,最後果如劉基所言,陳友亮率數十萬大軍進犯,攻下許多重要的戰略城池。朱元璋悔不聽其言,親率大軍回援。最後兩軍在鄱陽湖展開決戰。劉基夜觀天象,黃昏時會有東北風起,於是建議火攻,此法取得了相當的成效,最後經過三天的激戰,劉基建議將軍隊移到湖口,堵住敵軍退路,致使陳友諒大軍喪失補給,最終戰敗身死。
鄱陽湖水戰
朱元璋經此一戰,掃滅了他稱帝路上最強大的對手。劉基在此過程中立下赫赫功勳。陳友亮一除,朱元璋揮師東征,很快就瓦解了張士誠勢力。在劉基的招降書下,方國珍最終也投靠朱元璋。如此,朱元璋霸業已定。洪武元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劉基被任命為御史大夫兼太史令。在治國理政上,劉基又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深得信任。但危機也在步步緊逼。
一次丞相李善長的的親信犯了法令理當問斬,他去向劉基求情,但沒有得迴應。自此李善長便對劉基心生嫉恨。在朱元璋面前對其多次惡意中傷。劉基深知,明初朝廷的核心是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他的才華在明朝的建立過程中已經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可謂是實現了自己的抱負,也當效法古之張良功成身退了。恰巧此時妻子過世,劉基便借為處理喪事而告老還鄉了。但朱元璋感其建國有功,後來又將其召回。
李善長
李善長的專權為朱元璋所痛恨,他想另選丞相以取而代之,於是便問劉基意見,劉基卻說李善長是建國元勳,德高望重,朝廷有他能調和諸將,所以不適合更換。朱元璋又問楊憲兵、汪廣洋和胡惟庸做丞相如何?劉基均一一否定。朱元璋對此回答並不滿意,便要劉基來當丞相。劉基連忙辭謝,說頂梁須用大柱,自己並無此才能
此後,劉基再度歸隱。
劉伯溫歸隱
他雖有心避禍,但厄運還是翻山越嶺向他襲來。當時的胡惟庸在朝中已經具有相當的權勢。他既嫉妒劉基之才,又對當年論相時劉基在皇帝身邊說了他的壞話而耿耿於懷。於是他便誣告劉基與百姓爭奪墓地,原因是這一墓地在風水學上是王氣所在之地。劉基知自己為奸人所害,只得親自去南京請罪。後來為了讓皇帝不起疑心乾脆住在南京,在天子眼皮底下生活。劉基也很快就在憂懼中病倒了,胡惟庸又暗地裡又讓醫生給劉基開了慢性毒藥,服用後會導致 藥石積腹 最終慢性死亡。洪武八年劉基去世,結束了這位傳奇謀略家的一生。
劉伯溫病逝
可以說朱元璋的霸業,基本上是按照劉基的規劃在執行,並最終建立了大明王朝。劉基也深知朱元璋多疑的生性,且疲於朝中各派勢力的鬥爭,不想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前事,欲效法古人激流勇退。不過這也只是他的一廂情願,身雖遠離廟堂,但朝廷的鬥爭還是容不得他脫身。他也唯有一死,才能讓朝中的對手心安。
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劉伯溫的一生,我想必然是“智”與“忠”。這也似乎與後人好把他對比的諸葛孔明相似。所以即便後世多少載,人們仍然對這樣的先輩津津樂道。
明武宗稱其為“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