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李隆基逃到成都避難,曾與給事中裴士淹談論開元和天寶年間的各位宰相。李隆基評價最高的宰相是姚崇,對宋璟則被認為是沽名賣直的人。在評論李林甫時,李隆基認為他“是子妒賢疾能,舉無比者”。裴士淹趁機問道,“陛下誠知之,何任之久邪?”對於這個問題,李隆基無法回答,只能默然以對。從這段史料可以看出,李隆基在任命李林甫為宰相之前,對他的為人處事就非常瞭解的。李林甫嫉賢妒能的本性,在李隆基早就瞭若指掌。於是裴士淹的問題也就成了很多人關注的焦點,李隆基到底為什麼任用李林甫為宰相呢?

從李林甫的政治派系上看,他既是李唐皇室的遠房旁支,又與武氏外戚來往密切,總體看來是偏重於外戚集團利益的大臣。在開元年間,李林甫受到武氏外戚的扶持,才得以進入朝廷中樞。後來他又和武惠妃結盟,密謀扶持壽王李瑁為太子,以穩固自己的宰相權勢。這些操作從利益層面分析,都是與武氏外戚集團息息相關的。因此從政治派系上看,李隆基是不應該重用李林甫的,至少是不會毫無保留地相信李林甫的為人。可是李隆基在明知李林甫嫉賢妒能的前提下,仍舊讓他當了十九年宰相,這就很值得人深思了。

李隆基是唐朝皇帝中最喜歡玩弄帝王之術的,他擅於透過這種陰謀手段來控制朝局,使自己的皇權始終主導朝廷的政治。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李隆基才頻繁地更換宰相,保持皇權在朝中的主導能力。李隆基評價最高的宰相是姚崇,他只做了四年宰相。宋璟雖然呆在唐朝中樞近二十年,但出任首相也只有四年。他們兩人之後的如張說、張嘉貞、蕭嵩、張九齡等出任宰相的時間都不會很長,這說明李隆基不會長期地將相權穩固在某位大臣身上。李林甫連續出任宰相十九年,這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也是讓後世學者感到疑惑的。

從史料記載來看,李隆基任命宰相的政治意圖非常清晰。他任命姚崇就是為了改革武則天時代留下的弊政,清算以武氏、韋氏、太平公主為首的外戚集團勢力,奪回外戚和皇族掌控的權力。他任命宋璟是為了打擊貴族門閥勢力,削弱各大門閥對朝廷政治的操控,加強朝廷的吏治管理。後來李隆基又先後任命邊將大臣出身的張嘉貞、張說、蕭嵩為宰相,都是為了進行軍事體制改革,強化國家軍隊方面的實力,加強朝廷的中央集權。所以說李隆基任李林甫為宰相絕不會無的放矢,尤其是明知李林甫嫉賢妒能,他肯定有著更深的考慮。

李林甫是在武惠妃和廢太子李瑛的鬥爭中崛起的,他作為武惠妃的盟友,協助其構陷李瑛,幫助壽王李瑁謀取太子之位。在這個過程中,李林甫不但取代張九齡成為首相,還幫助武惠妃謀害了李瑛等三王,是武惠妃身邊重要的幫手。從事情的發展過程來看,李隆基並不是完全的信任武惠妃為首的武氏外戚勢力,只是利用這些人來對付張九齡的文官集團和李瑛的太子黨。所以在李林甫推薦李瑁為新太子時,李隆基並沒有接受,反而冊立了李亨為太子。由此可見,李隆基對李林甫並非完全信任,反而是有著很深的防範心理。

如果要防止李林甫把持朝政,李隆基理應像對待其他宰相那樣,每隔幾年便更換首相,而不應該讓他在首相位置呆十九年之久。對於李隆基這種前後不一的做法,很多歷史學者也進行了諸多的分析。大多數人認為,李林甫摸清了李隆基的脾氣,又勾結後宮和朝廷大臣暗中關注李隆基的一言一行,使其能夠恰到好處的應對李隆基的要求,所以受到寵信。這種說法看似有些道理,但實際上可能性不高。李隆基不是庸庸碌碌的皇帝,而是從政變中走出來的政治強人。他登基稱帝和掌權過程中經歷了多次政變,不會輕易被李林甫所控制。

實際上除了武惠妃外,李林甫在李隆基後宮的耳目並不多,而且行為舉止都停留在拉關係階段。這點操作其實很好理解,李隆基畢竟是政變起家,對這方面都是嚴格防範的。李林甫如果有過多的越軌行為,早就被拿下了,還能當十九年宰相?而且武氏外戚也曾透過李隆基的心腹高力士來扶持李林甫,最終也是被高力士所拒絕。這說明李林甫在李隆基身邊安插耳目的可能性並不高,甚至沒有太多的機會。所以認為李林甫透過邀寵的方式取得李隆基的信任,這完全是一廂情願的主觀臆測,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幾乎不可能實行。

所以李隆基讓李林甫當十九年宰相,並不是因為個人喜好方面特別寵信李林甫,而是有著多方面的考慮。在李林甫當宰相之前,唐朝雖然是開元盛世,而且政治平穩,但政事堂的班子並不固定。姚崇、宋璟等宰相輪流執政,這讓很多政務必須由李隆基親力親為。這雖然讓唐朝創造了開元盛世,卻讓李隆基也跟著陷入繁瑣的政務之中。一方面李隆基擔心宰相們把持朝政架空皇權,所以頻繁更換宰相,限制宰相決策政務的權力。另一方面,李隆基的事務太過繁瑣,這讓他的皇帝當得很累,不符合他喜歡享樂的生活方式。

李隆基是多才多藝的皇帝,愛好方面非常廣泛,歌舞、戲曲、馬球等等都是他的最愛。這樣的皇帝長期在宮裡辦公是幾乎不可能的,最多就是剛登基的幾年勤政一些。而文官大臣們事事都要皇帝決策,並要求皇帝一言一行都符合規章制度,這就讓皇帝不能任性作為。因此在開元年間,李隆基與宰相們的矛盾大多出於此,也多次成為他更換宰相的導火索。李林甫與前任宰相相比,在政務上對李隆基更寬鬆。他不會強制要求李隆基怎麼做,只會按照李隆基的要求去做,然後從中夾帶私貨,這就減少了相權和皇權的衝突。

比如在政事堂宰相群體的組成上,李隆基就喜歡按照慣例召有功的邊將和外臣進入,避免政事堂的宰相聯合成鐵板一塊。張九齡為相時便在這方面和李隆基唱反調,多次阻止外臣和邊將進入政事堂。而李林甫卻不阻止李隆基這種操作,反而積極順著李隆基的心思搞。他提出重用寒門官員和胡族將領,認為他們在朝廷沒有根基,沒有結黨營私的土壤。這種論調既符合李隆基分化瓦解宰相班子的目的,又沒有威脅到自己的宰相地位。實際上這些寒門和胡族官員進入中樞後,由於缺乏根基,不敢隨便對政務發表看法,因此只能對李林甫唯唯諾諾。

這樣一來朝廷的政事堂就成了李林甫的一言堂,所有政務都李林甫說了算。在李隆基看來,寒門官員和胡族人是外人,在政治上與李林甫結黨的可能性不大。但他卻忽略了這些人也不敢阻止李林甫操控朝政,反而成了李林甫獨斷專行的幫兇。比如小吏出身的宰相牛仙客,便在拜相後成了李林甫的應聲蟲。

李隆基為了防範李隆基把持朝政,也提拔了楊國忠來對其進行掣肘和牽制。再加上李林甫有著了太子李亨這樣的政敵,所以李林甫無法做到一家獨大地把持朝政。於是這三方長期處於爭鬥和平衡中,李隆基就不需要每隔幾年就更換宰相,這就讓李林甫有了長期擔任宰相的條件。

有了多方面的牽制和掣肘,李林甫缺乏威脅皇權的機會,反而還要依賴於皇帝才能保住權勢。這樣的情況下李隆基就比較放心地把政務交給李林甫,而不必再費心費力的親力親為,也不必整天都小心提防著宰相們。這對於愛好廣泛的李隆基來說,既解決了宰相權勢過大的問題,又留給了自己充足享樂的時間,一舉兩得。他只需要把政務交給李林甫,自然有楊國忠和李亨幫他盯著,根本不用擔心李林甫結黨營私。李隆基這種利用權謀調動政治鬥爭的方式,雖然能夠限制宰相權力,讓皇權不再受到威脅,卻也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首先,三方爭鬥是出於平衡狀態的,一旦平衡被打破,必然讓其中一方權傾朝野。歷史上李林甫死後,楊國忠的權勢無人掣肘。而李隆基因楊玉環的關係縱容其禍亂朝綱,這讓很多巴結楊氏的外臣和邊將上位。這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安祿山,也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大患。

第二,三方爭鬥為了增加勢力,必然在朝政上互相拖後腿,在政治利益上拉攏更多的外部人員。這使得朝廷政治內耗嚴重,而被拉攏的外部文臣和將領則得到漁翁之利。於是乎很多邊境將領從中獲益,朝廷的權力重心開始從中樞往地方偏移,這也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隱患。

從這些現象可以看出,李隆基長期任用李林甫並非出於個人寵信,而是為了簡化自己執政壓力,分化瓦解朝廷對皇權的威脅。但這種操作明顯是走捷徑偷懶的做法,雖然暫時穩固的皇權對朝政的控制,卻加劇了朝廷內鬥,也讓權力重心發生偏移。當朝廷內鬥惡化後,朝廷便失去了對全國各地的控制,這便讓只控制朝廷的李隆基失去了統治國家的根基。安史之亂後李隆基避難成都,反思自己執政的缺失,意識到這完全是自己任性和懶惰導致。當他面對給事中裴士淹的追問時,對這些錯誤難以啟齒,只能默然以對。

9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戰國時期周王室的天子權威被棄之於地,哪任周王該為此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