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為您聊的是抗戰時期的129師386旅新一團的故事。
我估計很多人都是通過《亮劍》電視劇和李雲龍知道的有這麼個129師的新一團。但實際上,歷史上確實存在著新一團這支部隊,而且這支部隊就是在河北邢臺成立的,這支部隊的前身還打響了共產黨武裝在邢臺地區抗戰的第一槍。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寇的鐵蹄繼續南下,河北的很多縣區都告淪陷,邢臺境內的縣區也沒能倖免。此時,在邢臺的地下黨伺機發展自己的小規模武裝,並打響了共產黨在邢臺抗戰的第一槍。當年10月23日,在中共隆平縣(今天隆堯縣一帶)縣委書記張子政等人在柏舍村成立了第一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冀南抗日遊擊隊。
丁思林烈士
在當年10月29日,這支部隊襲擊了敵人在堯山縣山口的軍用倉庫,繳獲了一批軍用物資。這次戰鬥規模雖然不大,但是打響了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對日作戰的第一槍,具有標誌性的意義。
因為此時的國民黨部隊一敗再敗,這次小規模的戰鬥鼓舞了冀南廣大熱血青年的抗戰熱情,部隊從21人迅速發展到了100多人。同時,大家從國民黨潰敗的萬福麟麾下的53軍中接收到了一部分武器,以此為基礎,部隊在短時間內發展到了1000多人,並在柏鄉、隆平、堯山三個縣交界的20多個村莊建立了較為穩固的根據地。
沒多久,游擊隊派出兩位同志和平漢路以西的129師先遣支隊司令員張賢約(開國中將)取得了聯絡,129師派出了精幹的軍政幹部來到游擊隊進行改編和正規化訓練。12月份,以孫繼先(開國中將)為首的挺進隊來到邢臺後,對游擊隊的工作表示了肯定。再之後,冀南遊擊隊配合陳再道進行了一些作戰,部隊得到了實戰檢驗。
部隊不斷壯大,抗戰局面也比之前好了很多,很多邢臺、衡水的青年都參加了八路軍,這其中有的戰士才十二三歲。1938年3月,陳賡旅長將冀南的抗日遊擊隊和任縣的獨立營以及其他幾個抗日地方武裝改編為了東進縱隊第一團。
1938年八月,原來的第一團改編為了八路軍129師386旅新一團,團部設在了邢家灣。這支部隊日後走出了毛澤東主席的衛士長、河北隆堯人閻長林,在艱苦的戰鬥歲月中,丁思林、謝家慶等曾擔任過這個團團長的指揮員在抗戰鬥爭中不幸犧牲。
後來,新一團改番號為16團、第一野戰軍第6軍第17師第50團,參與過進軍大西北、解放蘭州等著名的戰鬥戰役。王近山、程悅長等開國將領都擔任過這支部隊的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