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作為傳世名篇曾經入選語文課本,大家對其中的故事也都是很熟悉。項羽、劉邦雙方鬥智鬥勇,場面一度十分緊張,不過最終劉邦還是化險為夷,順利逃脫劫難。
整個故事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范增,他在鴻門宴上表現很突出,尤其是讓項莊在宴會上舞劍,更是陡然增加了場面的緊張程度,導致很多人都以為范增主張殺掉劉邦。果真如此嗎?與范增的果斷相比,項羽則顯得猶豫不決,為什麼會這樣?鴻門宴如此精彩紛呈,它的實質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項羽與劉邦
一、形勢看起來危急,但項羽並不想殺劉邦正是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項羽既然允許劉邦登門道歉,就不會在眾目睽睽之下殺掉他。否則以項羽的個性,如果真想殺掉劉邦,就不會接受項伯的說情,直接拒絕劉邦登門,按照原計劃擺開陣勢攻擊劉邦軍隊即可。
項羽開設鴻門宴,就說明經過項伯的勸說,項羽已經改變了想法,準備放過劉邦,至少先聽劉邦自己辯解一番,看看到底是什麼情況,再決定下一步怎麼做。
那麼項伯到底說了什麼導致項羽改變想法呢?
當時的情況下,劉邦有一個大功也有一個大罪,還有一條可算可不算的罪行。大功就是先破關入咸陽,大罪就是封函谷關拒絕諸侯聯軍入關,另外一條罪行就是私吞戰利品而不上交。論功勞劉邦可以按照約定封關中王,論罪過則項羽處死或消滅劉邦也並不為過。至於不上交戰利品的罪行,不追究則已,如果真要追究,也可以予以嚴厲處罰。
無論是什麼時代,作戰之時私吞戰利品都是很嚴重的罪行。後世的成吉思汗就明確規定繳獲的戰利品不得私吞,必須上交統一分配,否則便是死罪。成吉思汗的一位伯父和一位堂兄就因為私吞戰利品不肯上交之後又違抗命令,最終被成吉思汗處死。
劉邦在先入關中接受秦王子嬰的投降之後,不僅不上交戰利品和俘虜,反而還派兵據守函谷關,阻擋諸侯聯軍入關。僅憑這兩點,項羽作為楚國上將軍以及諸侯聯盟上將軍就可以名正言順處死劉邦。若劉邦不服,則可以直接在戰場上消滅劉邦。
鴻門宴上的項羽
現在項伯為劉邦通融,他把劉邦的功績往大了說,對劉邦的罪過則忽略不計。他說如果沒有劉邦先破關,那麼項羽也不能如此順利進入關中。這當然是一種誇大,因為正是項羽在鉅鹿戰場上擊敗了秦軍主力,劉邦才能藉此威名順利攻破武關入咸陽。
不過經過項伯的說情,項羽還是冷靜了下來。一者項伯畢竟是項羽的叔父,說話有一定的分量,二者項伯所說的話也有些道理,甚至有些技巧。不過真正讓項羽決定先不急著進攻劉邦軍隊、也不殺劉邦的關鍵,還是項羽對於怎麼處理劉邦有自己的想法。
二、項羽不想殺劉邦的原因鴻門宴上,項羽始終表現得很猶豫,就是因為項羽一直在衡量各種想法的利弊。考慮到幾個方面的因素,他還是覺得不必殺劉邦,甚至留著他還有用處。
首先兩位中間人都非同一般,項羽也還是要給他們一個面子。
項伯是項羽的叔父自不必說,張良的身份也是非同小可。張良的祖父、父親連續當了韓國五任國君的相國,論家世,張良的身份也不在項羽之下。更重要的張良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雖然並未成功,但這份膽略、決心和策謀卻使得他在所有人心目中都成為神話傳說一般的人物,在這一幫造反起家的諸侯們心中,簡直就是老輩一般的存在。
所以張良的分量很重,不要說是項羽,就是項羽的叔父項梁,也對張良禮讓三分。他的面子,即使項羽在鉅鹿一戰名震天下,此時即將成為事實上的天下主宰,也還是不得不給。
張良
其次,項羽並不認為劉邦是很大的威脅。在當時的項羽看來,劉邦在黃河以南的戰線上固然打了一些硬仗,但整體實力和水平明顯不如自己。其之所以能夠先破關入咸陽,更多是投機取巧,藉助了自己在鉅鹿戰場上的威名,因此並不值得太過憂慮。
再次,劉邦透過項伯牽線搭橋表示臣服,項羽已經允許其親自到鴻門來求和,這種情況下項羽再要殺劉邦就會顯得自己心胸狹小,容不得人,尤其是容不得功臣。這樣明顯不利於團結天下諸侯,會讓大多數在滅秦戰爭中立有大功的諸侯們人人自危,進而危及項羽的霸業。
再次,項羽當時雖然名義上是諸侯聯盟上將軍,但其實力基本盤還是楚軍,而楚軍人數在當時總共四十萬諸侯聯軍之中並不佔優勢。
這時候項羽需要聯合更多親近勢力,特別是劉邦這樣的與自己同屬楚國陣營的勢力,從而壯大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在分封天下事務上的話語權。只要同屬楚國陣營的劉邦肯歸順自己,那麼項羽這個楚國上將軍的實力就會變得更加強大,也就能夠順利壓制諸侯將領,進而按照自己的心思推進分封。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是,暴秦已滅,接下來就要分封天下,項羽要想主導分封,就需要讓所有有實力的諸侯都臣服於自己。所以此時恰恰就需要有這麼一位真正有實力的人出面帶頭表示臣服,這樣才能有效壓服其餘諸侯,讓他們也都不得不跟著承認項羽的領導地位。
劉邦
項羽需要有實力的劉邦的帶頭臣服,就有點像後世日本戰國時期豐臣秀吉需要德川家康的帶頭臣服以便在名義上掌控全日本的統治權那樣。
也正因為此,項羽在劉邦一開口就表示臣服之後直接把底牌亮給了劉邦,告訴劉邦是他自己的手下曹無傷出賣了他。這時候項羽自己就已經在事實上放棄了殺手鐧,而且由於項羽此時政治經驗並不豐富,如此交底,事實上還把自己置於道義上的不利地位,因為這樣做就相當於說明是自己在聽信讒言而殘害功臣。
如果故事就這樣結束,那麼鴻門宴上雙方友好協商達成一致意見,也就不會再有什麼驚心動魄的情節,然而事情不會如此簡單。
三、項羽的核心想法與劉邦的應對由於劉邦一見面就表示臣服,所以項羽不得不把準備使出來的下馬威生生憋了回去,然而這並不代表項羽能夠就此罷手,完全放過劉邦。因為項羽還希望劉邦交出幾樣關鍵性的東西。
劉邦先破關進入咸陽,手下搜刮了咸陽府庫中的財寶,這一點項羽還可以不追究。但劉邦接受秦王子嬰的投降,這讓劉邦合法地繼承了秦王室對關中甚至對天下的統治權。項羽要想名正言順分封天下,就必須把劉邦手中的秦王室尤其是秦王子嬰奪過來。
項羽殺死宋義奪取楚軍的領導權之後,迫使楚懷王承認其為楚國上將軍,有了這個名義,項羽就可以指揮所有名義上歸屬於楚國的軍隊。而現在劉邦擁兵十萬,這支強大的軍力對於項羽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因此項羽勢必要把這支楚國軍隊的指揮權也搶到手裡。
所以項羽也好,項羽最重要的謀士亞父范增也好,此時對劉邦的最大要求就是讓劉邦交出秦王子嬰和劉邦手下軍隊的指揮權。
劉邦當然知道項羽的想法,他也有自己的應對辦法,那就是一個字——拖。劉邦雖然一見面就在言語上表示了對項羽的臣服,承認項羽作為諸侯聯盟上將軍尤其是楚國上將軍的權威,卻始終拖著不肯直接交出秦王子嬰和自己手下軍隊的指揮權。
劉邦
一方面,從當初楚懷王的安排來講,劉邦與項羽的地位其實是相當的,而且劉邦比項羽年長許多,劉邦心裡並不願意表現得太卑微。
另一方面,劉邦轉戰千里才能先入關中,征戰沙場百死一生,好不容易有此收穫,自然也不願意輕易交出來。
雙方僵持不下,於是事情開始發展到下一階段。
四、范增施壓與劉邦脫難項羽想要這一起人和權力,又不想殺掉劉邦,而劉邦卻偏偏不肯交出來,這時候項羽的謀士范增自然就要出手發揮作用,於是范增出去把項莊喊來在宴會上舞劍。
《史記》對此事的記述稍顯誇張,以至於很多人都跟著以為范增確實是想要讓項莊殺掉劉邦,其實並非如此。
范增
從當初勸項梁立楚懷王以建立強大的號召力以及後來尊立懷王為義帝就可以看出,范增做事很講究名義,至少在達到目的之前是如此。因此幾乎可以肯定范增並不會想要在宴會上、眾目睽睽之下動手殺掉劉邦。
那麼范增還把項莊喊來搞那麼大架勢做什麼?因為他想要劉邦快點交出項羽想要的人和權力。
項莊一開始舞劍,場面瞬間就緊張起來。既然項羽的謀士范增出手打破了平衡,劉邦的謀士張良自然也要出手扳回局面。於是張良出去找來樊噲,經過樊噲一番慷慨陳詞,劉邦的不利形勢大大緩解。劉邦於是趁此機會趕緊藉口方便逃離了鴻門,留下張良代自己獻上禮物。
實際上這個禮物才是整個鴻門宴的核心。因為劉邦獻給項羽的是一雙玉璧。玉璧呈環形,自古就被作為完整的象徵。劉邦獻上玉璧,也就代表將秦王室以及自己軍隊的指揮權完整地移交給項羽。項羽因此後來才能處置秦王子嬰和關中,並在戲下裁軍之時將劉邦手下軍隊裁減至三萬人。
五、鴻門宴的實質由此看來,鴻門宴實際上是項羽作為楚軍統帥接受楚軍先鋒劉邦獻上俘虜和戰利品、並交出軍隊權力的獻俘儀式。雙方你來我往、來回拉鋸,爭執的焦點其實就在於臣服與交出一切權力。
劉邦與群臣
劉邦雖然交出了這一切,但其機智地透過張良之手轉交而不是自己親自交出,也就為自己將來重新奪回這一切留下了法理依據。不得不說,表面上看來項羽獲得了徹底的勝利,但實際上還是劉邦棋高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