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祿(?—?)
姓佚,名祿。秦分天下為36郡時出任郡監御史。秦始皇帝二十七年(前220)秦軍50萬南攻百越,遭分佈於越城嶺一帶的西甌人強烈反抗,敗退拒守,給養難繼。三十年,為了擺脫被動局面,奉調遣督卒開鑿河渠,溝通北流湘水(今湘江)及南流離水(今灕江)兩支水系,以加快軍糧運輸。湘水源於都龐嶺餘脈海洋山北麓,離水源於越城嶺主峰貓兒山南麓,二水在湘桂走廊興安縣境相距不遠,但丘坡阻隔,工程十分艱鉅。其督戍卒奮戰三年始將渠鑿成,唐朝之後稱靈渠。此渠一通,糧餉源源南運,秦軍很快攻下百越,秦王朝遂將嶺南地域分為南海、桂林、象3郡歸入版圖。其督鑿之渠,選址得當,設計合理,工程設計巧妙,堪稱中國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蹟。所選運河開鑿處在湘水支流雙女井溪與離水支流始安水,相距僅2公里。湘水河道高水量大,離水河道低水量小,其選在湘水支流海洋河淺槽處築堤抬水,再改造離水支流始安水,以便將湘水引入離水。河渠樞紐工程(鏵咀、大小天平、渠道)以及渠系設施(陡門、洩水天平、堤)設計巧妙、修建精良。截河堤為人字形重力式砌石溢流堤,南面短段小天平導向南渠進水口,北面長段大天平導向北渠進水口,接合處則為前銳後鈍的鏵咀,正對上河主流,輔助天平導水分水,七分水入湘水,三分水入灕水。大小天平抬高水位後,再透過開鑿的南北兩渠以通航。南渠長33.4公里,依山傍河處加砌石堤2公里,北渠長3.5公里,沿湘水故道北岸開鑿。二渠都設有陡門,船入一陡閘一陡,能循坡而上或建瓴而下,利於通航。據清初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記載,於秦置嶺南三郡後,還對洭水、灕水、水中湍急多石處作過浚鑿,以利舟行。又據晉黃恭《交廣記》(明歐大任《百越先賢志》引),秦滅亡後其落籍於揭嶺,其後裔史定以史為姓,漢初南越國時任揭陽縣令,漢元鼎六年(前111)降漢,後被封為安道侯。2000多年來一直為人崇敬,至今興安縣靈渠秦堤的四賢祠裡,還立其塑像供人瞻仰。
史祿
任囂
(前268年-前206年),秦朝將領。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首次領兵攻打嶺南,失利。主帥屠睢陣亡後,任囂接替屠睢與趙佗再率軍入嶺南,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統一嶺南。首任南海郡尉,並節制嶺南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故稱“東南一尉”,以番禺(今廣東廣州)為郡治,在今倉邊路附近修築番禺城,史稱“任囂城”(廣州之始)。前208年,正值中原戰亂之時,任囂突然病重,與趙佗共商割據嶺南以避戰亂,並委以其代理南海郡郡尉。前206年,任囂聽說秦朝滅亡,病情加重,於同年病逝,葬於番禺。
任囂
趙佗(?—?)
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秦王發兵攻百越,為將領之一。秦軍略定嶺南,置南海、桂林、象3郡,任南海郡龍川(今廣東龍川)令。秦二世元年(前209)陳勝、吳廣起義,秦朝陷入分崩離析局面。三年受南海郡尉任囂臨終之託,以龍川縣令代行尉職。封鎖交通要道,斷絕與中原的聯絡。之後擊並桂林郡、象郡,自稱南越武王,建立南越國。今廣西大部分地域屬南越國領地。漢高祖十一年(前196),高祖遣陸賈出使南越,承認南越武王稱號,其北面稱臣,與漢通好。漢高後元年(前187),呂后執政,歧視南越,關閉邊市,禁止向南越輸出金鐵田器和馬、牛、羊。其不服,自稱南越武帝,忿而發兵由桂林攻打長沙邊邑,與中原王朝分庭抗禮。漢文帝時(前179—前164)糾正呂后“別異蠻夷”的政策,復遣陸賈出使南越,恢復友好。景帝時(前156—前150)其上書請罪,歸漢稱臣。執政期間,延襲秦制,推行郡縣制,在廣西仍設桂林郡,任居翁為中監;分封侯王,封趙光為蒼梧王;引進中原鐵器等先進生產工具和灌溉、耕作技術;娶越妻,尊越俗,推行“合輯百越”的民族政策,鼓勵漢人與越人通婚;任命越人為官,參加政權管理,南越國丞相呂嘉即為越人,使漢越民族的隔閡有所消除。
趙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