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公元十四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歐洲,幾乎是“世界末日”的場景。

在親歷者薄伽丘所寫的《十日談》中這樣描寫:行人在街上走著走著突然倒地而亡;待在家裡的人孤獨地死去,在屍臭被人聞到前,無人知曉;每天、每小時有大批屍體被運到城外;奶牛在城裡的大街上亂逛,卻見不到人的蹤影……

造成這一現象的,就是在後世令人聞風喪膽的“黑死病(The black death)”。這一時期後來也被西方學者稱為“中世紀最黑暗的年代”。

▲ 黑死病肆虐,死亡的氣息籠罩整個歐洲。1348年的繁華都市佛羅倫薩街頭,運送屍體的馬車每個小時都在忙碌。圖片出自根據薄伽丘的《十日談》改編的同名電影中的鏡頭。

向歐洲蔓延

黑死病是什麼?

大文豪薄伽丘也給我們留下了詳細的描述——患者死前會流鼻血,大腿內側和腋下有蘋果和雞蛋大小的腫塊出現,隨著病情的惡化腫塊會蔓及全身。再往後,會在兩臂和大腿上出現密集的黑斑,並逐漸擴散至全身。病患死亡率極高,即便能夠僥倖存活也要被隔離。這也是它被稱作“黑死病”的原因之一。

蒙著神秘面紗的黑死病,我們今天一般認為就是鼠疫。鼠疫病菌通常出現在齧齒類動物身上,比如老鼠或者旱獺。跳蚤或蝨子透過叮咬,把齧齒類動物身上的鼠疫桿菌傳染給人類,進而引起烈性傳染病。

不過對於中世紀的歐洲人來說,以當時的知識儲備和醫療水平,根本無法正確認知黑死病。因此人們在黑死病面前幾乎沒有任何防疫能力。

黑死病從何而起?

歐洲流行的說法是,公元1338年左右,在中亞草原地區發生了一場大旱災引發區域性瘟疫。只是當時沒有人知道,幾年後它最終會釀成一場世紀大災難。

到了1348年,也就是疫情在歐洲暴發的這一年,一個叫博卡奇奧的義大利人率先將黑死病的症狀記錄下來。因此有人推測,從中亞出發的黑死病,是透過貿易的商船,最後在義大利登陸從而蔓延到整個歐洲的。

但還有一種說法受到很多人質疑,黑死病是入侵歐洲的蒙古人帶來。1345年,蒙古人對熱那亞位於黑海之濱的領地卡法(Kaffa)展開圍攻,因為久攻不下,他們將黑死病患者的屍體拋入卡法城中,導致城內居民大面積感染。剩餘的倖存者紛紛往西逃亡,順便也將病菌帶到了歐洲。

事實上,直到今天,關於黑死病的起源、性質、後果,還沒有定論。但無論如何,普遍認可的觀點是,黑死病的確是從東方傳進歐洲的,不管來自商人還是軍隊。它帶來的後果,也是毀滅性的。

▲ 在黑死病氾濫的時期,治療瘟疫的醫生通常都身穿油布製成的厚重外套,戴著黑色的皮手套,臉上戴著鑲有護目鏡的鳥嘴面具,鳥嘴內會放置一些香料和草藥,以淨化吸入的空氣,雖然實際作用並不大,不過這也算是最早的隔離裝置了。這些醫生被稱作“Plague doctor” (瘟疫醫生),其中有一些靠招搖撞騙來斂財的騙子,當然,也不乏非常傑出的醫生。

至暗時刻

“我們對未來的希望都隨著朋友的死去而一起埋葬。”著名的義大利詩人彼特拉克這樣說。這場瘟疫使他永遠地失去了他的夢中情人勞拉。

事實上,像彼得拉克一樣心碎的人數不勝數。歐洲大多數國家都沒有逃脫黑死病的魔爪。而且瘟疫面前,人人平等,從平民百姓到王公貴族,均無法倖免。

根據有些史料的記載,維也納一天之內死了上千人,德國近一半的神職人員死於黑死病,而在法國城市馬賽,有5.6萬人死於鼠疫,這幾乎相當於全城的人口。1349年,黑死病登陸英國和愛爾蘭,著名的牛津大學也是重災區,三分之二的學生命喪黃泉。50年代後黑死病進入北歐地區,成千上萬居民還沒緩過神來,就被瘟疫奪去了生命。

在這場毀天滅地的大瘟疫中,人們常用的治療手段是“放血”。這種聽起來頗具神秘色彩的醫療方法,幾乎代表了當時醫療科技的“最尖端”。

在中世紀的歐洲,教會領導下的醫學發展呈現不健康的狀態:神學和醫學不分家,科學的界限十分模糊。攻讀神學的教士突然發現放血能讓人頭腦清醒,一身輕鬆,所以歐洲社會就煞有其事流行起“放血風”。感冒要放血,痛風要放血,心情不好也要放血,放血幾乎成了一種充滿迷信色彩的醫療活動。

可是中世紀的歐洲不僅不懂得麻醉,也沒有殺菌消毒的手段,鼠疫又可以透過血液和體液傳染,外科醫生們每天在病人堆裡活動傳染的機率特別大。

▲ 耶爾森氏菌鼠疫的顯微照片,也被稱為鼠疫桿菌。解釋黑死病成因的主要理論是鼠疫論,就是鼠疫桿菌經由血液或唾液散佈,傳染性很強。

黑死病戰士 ——“鳥嘴醫生”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鳥嘴醫生就此登場。一時間,歐洲大地上的醫生全都變成了一副神秘莫測的模樣。

估計大家在很多的遊戲或者影視作品裡都看到過鳥嘴般的面具,但可能很少會有人把這怪異的面具和醫生這個職業聯絡在一起。其實這是黑死病時期醫生的標配。

當時的醫生為了杜絕感染,頭戴黑帽,戴上可過濾空氣、狀如鳥嘴的面具,眼睛由透明的玻璃護著,手著白手套,持一木棍,用來掀開病患的被單或衣物、或指揮病人如何療病。他們相信這樣的裝備可以保護自己免於黑死病的感染,因而被稱為勾嘴大夫或鳥嘴醫生。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個面具看起來很浮誇,真有用麼?

答案並不樂觀。鳥嘴狀尖喙裡裝的是特殊的藥用香氣植物和香料,因為當時人們認為,傳染病會透過惡臭的空氣進行傳播,而具有芬芳氣味的物質能夠隔絕“瘴氣”。其實作用並不大。

當時治療黑死病的醫生並沒有因為這些發明而不被傳染。當時的教皇克雷芒六世曾經派遣了18名醫生到威尼斯去幫忙緩解疫情,但是沒過幾年就只剩下一名醫生倖存下來。諷刺的是,克雷芒六世自己也死於黑死病。實際上因為黑死病居高不下的死亡率,以及黑死病醫生恐怖的工作服,民間的人們通常叫他們死神。原因很簡單,不論你是醫生還是病人,只要你見到了這個面具,意味著死亡很快就會降臨。

雖然這些鳥嘴醫生堪稱是用大無畏的精神來行醫,但效果微乎其微。因為按當時的醫療水平,大家根本就不知道黑死病的真正原理和應對措施。

發現常規療法放血無效,人們就開始尋找新的怪異方法:吃發黴的糖蜜、用小便洗澡……幾乎都是危險的行為,而且可以想見沒有任何作用。

▲ 聖母聖天人骨教堂,是捷克在布拉格東70公里處利用人骨裝飾的教堂,以此紀念黑死病中逝去的人。

黎明之前 ——黑死病對歐洲意味著什麼?

歐洲在這場瘟疫中至少損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據保守估計,死亡人數在2500萬左右。

瘟疫使歐洲人口銳減,商業蕭條,城市萎縮,大片的土地被荒棄,農業幾乎遭到毀滅性打擊,甚至當時歐洲人的平均壽命也降低了20歲。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黑死病的流行在客觀上促成了歐洲的進步,原本古老落後的醫學觀念開始被質疑,解剖學開始發展,歐洲人的衛生習慣也開始改變。歐洲封建貴族也是由此開始逐步衰落,平民逐步走上歷史舞臺,人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開始改變,封建統治也從思想和政治層面開始動搖。

事實上,現代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商品經濟的雛形,近代西方科學技術與醫學研究的源頭,以及著名的文藝復興和思想解放運動等,均可溯源至此。

也許這就是成長的代價,隨著災難與危機一同前來的,是新技術、新文化、新精神,以及強烈的危機意識與進取心。

從15世紀開始,西方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而黑死病,或許正是黎明到來前的一件副產品。

小貼士 >>

1. 歷史上有三次大規模鼠疫暴發:第一次大暴發被稱作“查士丁尼瘟疫”,第二次就是重創歐洲的“黑死病”,而第三次是標誌著黑死病逐漸消亡的19世紀的“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2. 從14世紀一直到17世紀中葉,黑死病每隔幾十年都會在歐洲重現,但再也沒有造成14世紀那樣慘烈的疫情,這應歸功於公共衛生的改善。

3. 1894年,瑞士裔法國醫生亞歷山大·耶爾森(Alexandre Yersin)首次從香港患者身上發現這場瘟疫的罪魁禍首是鼠疫桿菌,後來科學家以耶爾森的名字命名了這種致命的細菌,即鼠疫耶爾森菌。4年後,法國醫生保羅·路易斯·西蒙德(Paul-Louis Simond)在卡拉奇發現褐鼠是鼠疫桿菌的主要寄主,而寄生在褐鼠身上的跳蚤則是該病菌的主要媒介,隨後西蒙德和同事還利用鼠疫桿菌製成滅活疫苗和減毒疫苗,對控制疫情起到一定作用。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和隔離措施的採用,鼠疫在全球範圍也得到有效控制。如今鼠疫僅在非洲等貧窮落後地區偶爾發生。

16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雜談:岳飛高明的用兵之術,造就“岳家軍”這一支王牌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