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人的驕傲,很多人都會想到長城,這個歷經了上千年的歷史建築,早已經成為中國的文物,只是佇立在北京的一隅,光是想到就會讓人肅然起敬。這座建築存在了上千年,見證了中國從封建走向民主,從貧窮走向富裕,從軟弱走向強大。自然,長城也經歷了抗日戰爭。
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源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自九一八事變之後,中國和日本的關係開始嚴峻起來。然而那時候的中國還很懦弱,並沒有全面反抗,正是這種懦弱,讓日本人更加的肆無忌憚。
他們的野心越來越大,從想要侵佔中國變成要統治中國。他們把上海、南京、武漢等重要城市作為目標,當然,偉大的長城也是他們的目標之一。
1933年3月12日,長城喜峰口戰役爆發。這個戰役並不著名,主要因為它發生在抗日戰爭初期,交戰雙方是宋哲元領導的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二十九軍,另一方是日本的關東軍。
雖然這場戰爭的結果是日軍在17日佔領喜峰口,但是日軍在24日就撤出了。
日本的軍隊為什麼會撤出喜峰口,沒有破壞長城,原因就在於溥儀寫給關東軍司令部的一封信。
在信中,溥儀寫道:
“長城乃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你們若是轟炸,無異於是要滅華夏民族。而我們抗戰的決心你們也是有目共睹,這種事一旦發生,我相信億萬萬華夏兒女都會豁出性命來和關東軍血戰到底,你們真的有把握打贏這樣的對手嗎?”
是的,長城是每個中國人的驕傲,它凝結了中國人的智慧,血汗和生命。長城和祖國一樣,是國人的底線,是國人的尊嚴,如果長城被毀,必然會激起四萬萬國人的頑強抵抗,到時候日本關東軍和政府面對的不僅僅國民革命軍,而是四萬萬個人民群眾,這是日本關東軍能夠承受的嗎?
日本人當然承受不住,在那時,中國的人數就遠遠多於日本人。日本毀了長城,可能會提前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日本侵略中國時有顧慮嗎?當然有。日本侵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國的國土、人口都是日本人所忌憚的。
在喜峰口戰役中,日本人也看到了中國人的熱血,以趙登禹為首的愛國將士,不怕犧牲,誓死拼搏。最重要的一點是日本人當時還沒有做好全面侵華的準備。打沒有把握的仗是註定要輸的,因此日本人沒有對長城下手。
雖然當時溥儀已經是偽滿洲國的皇帝,是日本人的傀儡,但是溥儀還沒有完全喪失良心,他的目的是復辟,不是讓中國滅亡,他還是以中國的利益出發。只是形勢上不佔有優勢而已。
雖然當時中國落後,受人欺壓,但是還是有很多人熱血男兒。在喜峰口戰役之前,宋哲元將軍寫下了“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的生死狀。
這場戰役之後,中國出現了大刀精神。它源自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大刀進行曲》也是抗日歌曲中最有力量的一首歌。
團結就是力量,只要中國人團結一線,不管多少苦難,什麼樣的困境,中國人都能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