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五斗米道的創始人“張天師”出生。
張道陵,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34年2月22日),生於吳之天目山,字輔漢,東漢人。是道教的創始者,是五斗米道的創始人。道教徒稱他為張道陵,張天師,祖天師,正一真人。
相傳張道陵以虎為坐騎,在某些道教流派中,張道陵與葛玄、許遜、薩守堅共為四大天師。
張道陵祖籍江蘇豐縣,出生於古豐縣城西南堯帝城附近的古村落盤庚村(阿房村)(今江蘇豐縣費樓村),相傳為張良後人。東漢漢光武帝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少年時就精通《道德經》,曾經在太學學習。漢明帝時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任巴郡江州(今重慶市)令。後來隱居洛陽北邙山,學習長生之道,朝廷徵為博士,但是稱病不去。漢和帝時又徵為太傅,三詔不就。漢順帝時在鶴鳴山建立五斗米道,自稱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為三天正法師正一真人”,並造道書24篇。漢桓帝時在青城山逝世,相傳年123歲,道教稱為“祖天師”,泰玄上相,降魔護道天尊。
另外據傳《老子想爾注》即張道陵所作。其弟子有300多人,並設立二十四治,為後來五斗米道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從張道陵這一脈傳承下來的天師道,正是以符籙見長,故世稱符籙派,也叫正一派。“正一”就是太極虛道的別稱,同時也含正宗、正統、規整的意思。
1303年,元朝皇帝元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出生。元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1303年2月22日—1323年9月4日),元朝第五位皇帝(1320年—1323年在位),蒙古帝國第九位大汗。元仁宗嫡子。大德七年(1303年)出生,延祐三年(1316年)立為皇太子,延祐七年(1320年)三月即位,時年17歲,次年改元“至治”。
元英宗自幼受儒學薰陶,登基後繼續推行“以儒治國”政策,元英宗親政後進行改革,並實施了一些新政,比如裁減冗官,監督官員不法行為,頒佈新法律,採用“助役法”以減輕人民的差役負擔,至治三年(1323年)二月十九日頒佈了《大元通制》。史稱“至治改革”。元英宗的新政使得元朝國勢大有起色,但新政卻觸及到了蒙古保守貴族的利益,引起了他們的不滿。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元英宗、拜住自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東)北返大都(今北京),途中駐營於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被鐵木迭兒的義子鐵失等刺殺,史稱“南坡之變”。
元英宗在位四年,享年二十一歲,廟號英宗,諡號睿聖文孝皇帝,蒙古語稱號格堅皇帝。
1403年,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查理七世出生。1415年,明朝三大才子解縉去世。大學士解縉(1369年-1415年2月22日),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明朝時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務。解縉以才高好直言為人所忌,屢遭貶黜,終以“無人臣禮”下獄,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凍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贈朝議大夫,諡文毅。
解縉自幼穎悟絕人,其文雅勁奇古,詩豪宕豐贍,書小楷精絕,行、草皆佳,尤善狂草,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等;總裁《太祖實錄》、《古今列女傳》;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宋趙恆殿試佚事》等。
1732年,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出生。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1732年2月22日—1799年12月14日), 美國政治家、軍事家、革命家,首任總統,美國開國元勳之一。
華盛頓出身於弗吉尼亞的一個富有家庭,早年當過測量員,後曾加入英軍參與法國印第安人戰爭,1759-1774年為弗吉尼亞下議院議員,帶頭反對英國統治。 1775年至1783年在美國獨立戰爭中任大陸軍的總司令。1787年主持制憲會議,制定《美國憲法》以取代《邦聯條例》。1789年,當選美國總統,1793年贏得連任,一直擔任總統直到1797年。他在兩屆的任期中多有創舉,任期結束後自願放棄權力,不再謀求第三個任期,1799年12月14日在弗農山莊逝世。
在政治思想上,華盛頓主張國家獨立,反對殖民統治;堅持國家統一和團結,反對分裂和傾軋;堅持共和制,反對君主制;認為權力永遠屬於人民,還認為各國人民都有權建立它認為最能幸福地生活下去的那種政體的政府。他沒有致力於在聯邦層面廢除奴隸制,但在遺囑中宣告解放他自己的黑奴。
1788年,德國哲學家亞瑟·叔本華出生。1799年,中國清朝官紳、著名貪官和珅上吊自盡。和珅(1750年7月1日—1799年2月22日),鈕祜祿氏,本名善保,字致齋,自號嘉樂堂、十笏園、綠野亭主人,奉天府開原縣(今遼寧省清原縣)人,滿洲正紅旗。清朝中期權臣、商人。
和珅門蔭入仕,精明強幹。透過李侍堯案,鞏固身份地位,深得乾隆帝寵信,並將十公主嫁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促使和珅大權在握,成為皇親國戚。先後擔任和兼任眾多關鍵職務,主要包括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兼任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正總裁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數十個重要職務,拜文華殿大學士,封一等忠襄公。隨著權力地位的成長,私慾日益膨脹。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聚斂錢財,打擊政敵。親自經營工商業,開設當鋪七十五間,設大小銀號三百多間,建立英國東印度公司、廣東十三行的商業往來。
嘉慶四年(1799年),清仁宗下旨將和珅革職下獄。乾隆帝死後十五天,清仁宗賜和珅自盡,時年四十九歲。
1875年,法國畫家讓-巴蒂斯·卡米耶·柯洛逝世。1898年,朝鮮王朝攝政興宣大院君李昰應逝世。1926年,法國第20任總統吉斯卡爾·德斯坦出生。吉斯卡爾·德斯坦(Valery Giscard d'Estaing,1926年2月2日—2020年12月2日),是1974年至1981年的法國總統。2003年獲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因主持起草《歐盟憲法條約》,被譽為“歐盟憲法之父”,還被稱為“現代歐元之父”。2009年9月,吉斯卡爾·德斯坦出版新書《王妃和總統》,該書未售先火爆,用小說的形式曝光了他與已逝英國王妃戴安娜的戀情,引起坊間議論紛紛。
1942年,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逝世。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奧地利小說家、詩人、劇作家、傳記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象棋的故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長篇小說《心靈的焦灼》,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傳記《三大師》和《一個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茨威格出身富裕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日後周遊世界,結交羅曼·羅蘭和弗洛伊德等人並深受影響。創作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以傳記和小說成就最為著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事反戰工作,1934年遭納粹驅逐,流亡英國和巴西。1942年2月22日在巴西自殺。
1989年,中國革命家朱良才逝世。朱良才(1900.9.27—1989.2.22),湖南汝城縣人。在革命生涯中,歷任紅四軍連黨代表、營部書記、支隊政委,紅一方面軍師政委、軍政委、援西軍政治部組織部長,晉察冀軍區政治部主任,晉察冀軍政幹校副校長、政委等職。參加了湘南起義、黃洋界保衛戰、長征、西征等戰役戰鬥。
新中國成立後,朱良才先後擔任華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北京軍區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58年因病主動退出領導崗位。1989年2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