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一向很不謙虛的乾隆說他只佩服三個皇帝,一是他的祖父康熙,二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個就是宋仁宗趙禎。王素勸趙禎不要親近女色,趙禎說:“近日,王德用確有美女進獻,我很中意。”王素堅持說:“臣今日進諫,正是怕陛下為女色所惑。”趙禎只好下令:“王德用送來的女子,每人各贈錢300 貫,馬上送離宮。”王素慌忙說:“不必如此匆忙!既然已經進宮,還是過一段時間再打發為妥。”趙禎笑道:“朕雖為帝王,與平民一樣重情。我怕久了,會不忍心送走。”
《清平樂》宋仁宗劇照
“仁”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但他語焉不詳,每次說法有些不同,加之上臺沒幾天就以莫須有罪名殺了少正卯、搞“強拆”引發內戰,人們對他的“仁政”更加困惑。清代學者唐甄說:“雖有仁政,百姓耳聞之而未嘗身受之。”當然,在那2000多年當中,相對“仁”一點的帝王,還是找得出一些。
“孔子的籠子”是禮,具體有天命論、諡號等等。諡號是在人死之後,後人依據他生前表現,蓋棺定論,予以一種稱號。這種稱號分三類,即美、平、惡。美諡是褒,惡諡是貶,平諡是憐。惡諡如暴、昏、煬、厲等,奢望通過這種評議,讓後任帝王有所顧忌,自我約束。美諡就多了,最常見“文帝”“武帝”,似乎每一個朝代開國那一兩代都是文功武治。再就是“孝”“英”“哲”等等。“仁”也不少,如西夏仁宗李仁孝、西遼仁宗耶律夷列、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明仁宗朱高熾、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即嘉慶帝,北韓、越南歷史上也有。北宋宋仁宗趙禎也是其一,且為史上第一位“仁宗”。
追加美諡的目的,無非是奢望後任帝王“見賢思齊”。然而,美諡多屬溢美之詞,大都名不符實。中國歷史上沒那麼多好皇帝,百姓沒那麼多福氣。比如朱由校,人稱“木匠皇帝”,頑童一樣貪玩,朝政任由太監魏忠賢搞得亂七八糟,他的諡號“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其中“悊”同“哲”;簡稱“熹宗”,“熹”者光明熾熱也。你看這十幾個字哪一個不美?又有哪一個符合他的實際表現?
不過,趙禎這“仁”倒是頗貼切。趙禎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作為一個皇帝,吃喝玩樂實在是不成問題,可趙禎防微杜漸。一天加班到半夜,趙禎餓了,很想吃碗羊肉熱湯,但忍了,第二天與皇后閒談才說起。皇后怨道:“陛下日夜操勞,想吃隨時吩咐御廚就是,怎能讓龍體受飢?”趙禎說:“朕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湯,御廚就會夜夜宰殺,一年下來數百隻,形成定例。為朕一碗飲食,創此惡例,於心不忍!”
對於別人,則相反。如諫官王素勸趙禎不要親近女色,趙禎說:“近日,王德用確有美女進獻,我很中意。”王素堅持說:“臣今日進諫,正是怕陛下為女色所惑。”趙禎只好下令:“王德用送來的女子,每人各贈錢300貫,馬上送離宮。”王素慌忙說:“不必如此匆忙!既然已經進宮,還是過一段時間再打發為妥。”趙禎笑道:“朕雖為帝王,與平民一樣重情。我怕久了,會不忍心送走。”
類似的故事發生在大約200年前,有“小太宗”之譽的唐宣宗李忱曾迷戀一位絕色佳麗,忽然某天頭腦清醒,擔心自己重演老祖宗李隆基的悲劇,左右建議將她放出宮,他卻說:“放回去我會想念她,不如賜一杯毒酒!”二者結局大為不同。
趙禎在位42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其間,國際和平,國內和諧,政治、經濟、文化都得以長足發展,經濟相當繁榮,特別是“和而不同”的士風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乾隆自詡"十全老人"
對於趙禎,好評如潮。很不謙虛的乾隆說他只佩服三個皇帝:一是他的祖父康熙,二是李世民,第三個就是趙禎。但在此,我更想“雞蛋裡挑骨頭”。
有些人總抱怨宋朝軍事太弱,不如漢唐威風。我為其辯護,主要是大宋生不逢時,燕雲十六州早被出賣,失去了長城屏障,更重要的是,對手不再是匈奴等那樣的“流寇”,而是“比漢和唐對抗的單純遊牧民族要厲害多”的“半漢化國家”遼、夏、金及蒙古帝國,他們具有以漢人方式對付遊牧民族和以遊牧民族方式對付漢人的“雙重優越性”,所以不能簡單類比。
實際上,趙禎打破了西夏佔據關中的戰略目標。至於那點“歲幣”,僅以陝西財政支出來說,戰前1038年只有1551萬,戰時1042年增至3363萬,和平真可謂物美價廉。講談社《中國的歷史》還寫道:
後世評價宋朝軍隊羸弱雖是事實,但這是建國當初有意推行的政策。宋朝確實沒有漢武帝或者唐太宗那樣征伐外族的輝煌戰果,但是究竟哪個王朝更文明,這卻是另外一個問題。歷史上強盛一時的國家很多,比如蒙古帝國,希特勒的德國第三帝國,與文明之國相比,你喜歡哪個?
太后劉娥垂簾聽政
那麼,趙禎是完人嗎?當然不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指出:“計此三十年間,人才之黜陟,國政之興革,一彼一此,不能以終歲。吏無適守,民無適從,天下之若驚若騖、延頸舉趾、不一其情者,不知其何似,而大概可思矣……夫天子之無定志也,既若此矣。”所言甚是。
趙禎使命感挺強,很想主動解決盛世的“久安之弊”,要求范仲淹開列當務之急。范仲淹不失理智,認為“非朝夕可革”,所以“始未奉詔,每辭以事大不可忽致”。趙禎一再派人催促,朝野輿論壓力增大,范仲淹這才上呈改革方案,付諸實施。結果遭到舊利益集團的強烈反對,指責范仲淹等人搞“朋黨”。鑑於歷史教訓,宋朝皇帝最忌武將領兵與文官結黨兩條高壓線。范仲淹被指責搞朋黨,趙禎嚇一跳,馬上縮回去,叫停改革,並罷范仲淹的官。
何謂“明主之仁”?沒有現成答案。思索之際,我還是想到范仲淹。他的改革內容10項,其中“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5項屬於吏治,另外還有“重命令”“推恩信”兩項與吏治有關,總計70%涉及政治體制。他派一批官員深入各地去現場考核,自己坐鎮中央指揮,將各地報來不稱職的名字一個個勾掉撤職。
樞密副使富弼在旁看不過意,提醒說:“您一筆勾了很容易,但這一筆下去要讓他一家人哭啊!”范仲淹回答:“一家人哭總比一路人哭要好吧!”當時的“路”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省”,范仲淹想的是大局。我想這就涉及“婦人之仁”與“明主之仁”的區別。不忍心看一家人哭,不惜讓一路人哭,顯然是“婦人之仁”,而非“明主之仁”。
作為一個明主,就應當為了一國人不哭,而不惜讓某一家幾家人哭。那些官員,平時鸚鵡學舌跟著范仲淹大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調,一到改革,哪怕影響點“灰色收入”就受不了,要反對,要滋事。如此,趙禎卻一味地“仁”,不惜遷就那少數人,叫停改革,讓弊政繼續積累,從而讓朝政危機由隱到顯,由輕到重,顯然不是“明主之仁”,而只是“婦人之仁”。
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再看後來清朝的仁宗嘉慶。他親政第二天就掀起反腐風暴,打下“大老虎”和珅,人們紛紛歡呼“嘉慶新政”。他的私德也非常好,張巨集傑在他《坐天下很累》一書中生動地介紹:
如果綜合評價起來,嘉慶帝可能是清代帝王甚至中國曆代皇帝當中私德最好的。他是個禁慾主義者,不給個人享受留一點空間。甚至到木蘭圍場圍獵,都完全是“遵守祖制”的需要,而不是因為自己喜歡打獵。他嚴格按照先祖們的時間、路線,一點也不走樣,打上兩件東西,就立刻趕回去看奏摺,絕不因景緻優美而多耽擱一刻。“慾望”在他看來是最危險的東西。他的一生,從沒有被聲色、珍玩、不良嗜好所迷。
然而,嘉慶的“打虎運動”卻虎頭蛇尾,“只懲治一些代表性的高官作為代罪羔羊,而將一般官員訓斥後輕放”。同時,嘉慶像他父輩爺輩一樣竭力排外。特別是馬戛爾尼掃興而歸20餘年後的1816年,英國再派使團訪華,繼續謀求與清政府平等協商,建立近代國家關係,嘉慶卻批示“此事朕不以為喜”,像乾隆當年一樣苛求“三跪九叩”之禮,不從就將他們驅遣。
嘉慶還下令不準再有外國使臣進京,並不屑一顧地說:“西洋玻璃是土中提取的液體,鐘錶可有可無,自鳴鐘更是糞土,斷不可用本國的珍貴特產交換這些廢物!”他一再拒絕英國等伸出的交往之手,而不敢自我改革,脫胎換骨,迎頭而上,與列強攜手共進。
隨後的鴉片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
與此同時,世界各國經濟和人口總量驟增,使傳統社會機制的承受能力達到臨界點。整個18世紀,世界人口從6.41億增至9.19億,增長了43.37%;同期中國則從1.5億增至3.13億,增長了108.67%。為此,歐洲大力發展工商業、在全世界範圍開展貿易吸納過剩人口,逐步走上現代化道路。嘉慶卻死守祖宗成法,連雍正、乾隆時期已經試行解除海禁的政策也大開歷史倒車,堵死了大批剩餘勞動力的出路,流民及盜匪激增,各類造反事件此起彼伏。總之一句話,以“嘉慶新政”開始,以“嘉慶中衰”告終。
嘉慶雖然也盡心盡力,卻萬般無奈,只能像祥林嫂那樣反覆嘆息一句:“為君難,至朕尤難!”何也?張巨集傑有句評論相當到位:“失敗的原因,是一直標榜‘法祖’的嘉慶,在最核心的地方背離了祖先的傳統。”是啊,開國帝王那種勇於並善於打破一切條條框框的革命與改革精神,他“法祖”了嗎?
一個帝王僅有“婦人之仁”是不夠的。如果不能把握好國家發展時機,而留下諸多隱患,儘管顯赫一時,也不能算是真正優秀。
馮敏飛 著 華夏出版社 2019年10月
《歷史的季節:讀史當明勢》對中國14個長壽王朝建國70年曆史節點進行切片式分析,讀史明勢是這種歷史長鏡頭、縱向切片式觀察分析中國歷史的自然結論。
作者馮敏飛對歷史複雜性的冷峻思考、對中國古代政治興衰和傳統文化積弊的慎思與明辨才妙趣橫生而又發人深省,在璣珠妙語和另闢蹊徑中感悟歷史的滄桑與魅力:孔子的籠子從1.0版到4.0版,強而無韌的秦王朝,隱士之多與少,武則天那無字碑該補何字?“婦人之仁”與“明主之仁”,皇帝被後儒越寵越壞了,史上的“貿易戰”等等,遍地金甌,蘊藉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