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駕崩後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而深受中國文化輻射的東亞文化圈中朝鮮半島和越南君主死後也會有廟號的傳世。
太宗是古代帝王的常見廟號,一般作為封建王朝開國皇帝之後的第二位具有重要地位的帝王,在研究太宗廟號時,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廟號為太宗的皇帝,帝王之位均得位不正或者並不是太祖皇帝指定的繼承人”,他們一般透過政變、兵變、或者機緣巧合得到了皇位。
漢太宗孝文帝劉恆(前203年-前157年)
漢文帝
漢太宗孝文帝劉恆是西漢王朝的第五位皇帝,漢高帝劉邦的第四子,母親是薄姬。漢高帝十一年被封為代王,建都晉陽(今平遙)。太祖駕崩後,漢惠帝劉盈繼位。但劉盈懦弱,朝政被呂后把持,呂后死,她的兩個侄子呂產、呂祿企圖發動政變奪取帝位,劉恆在陳平、周勃的支援下誅滅了諸呂勢力,即皇帝位,稱漢文帝。文帝在位23年,是漢朝經歷國家初定,呂氏亂政後走向繁榮昌盛的過度時期,他和漢景帝統治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生產得到極大的發展,為西漢王朝積累了大量的錢糧,使漢武帝攻打匈奴成為可能。文帝景帝統治的時期歷來被史學家視為封建王朝的盛世,被譽為“文景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
唐太宗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在雁門關救駕隋煬帝。晉陽起兵後領兵攻破長安,受封秦國公。唐朝建立後,李世民領兵平定各路割據軍閥,先後擊敗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拜天策上將,封秦王,可以說唐朝天下就是李世民帶人打下來的,如此大功,封無可封,賜無可賜,且嚴重威脅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二者明爭暗鬥,勢如水火。武德九年,李世民搶先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迫使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號貞觀。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與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獲得尊號“天可汗”,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毛主席評價他“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可見主席對其讚賞。
宋太宗趙光義(939年-997年)
宋太宗
宋太宗趙光義,宋朝第二位皇帝,原名趙匡義,後避諱其兄宋太祖趙匡胤而改名趙光義,即皇帝位後改名趙炅。開寶九年,在千古謎案“燭影斧聲”下,宋太祖駕崩,趙光義奉太后“金匱之盟”的詔名繼位。宋太宗空有太宗之名,卻無太宗之實,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人品不好,哥哥死的不明不白,他的嫌疑最大,為了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逼死弟弟趙廷美,將太祖的兒子逼迫自殺。毛主席評價他“不擇手段,急於登臺、趙匡義小人之言”可見其人品。
明太宗文皇帝朱棣(1360年—1424年)
明太宗
明太宗文皇帝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冊封燕王,就藩北平後主要負責北方邊境安全,建文帝繼位後厲行削藩政策,朱棣以奉天靖難為名,起兵造反,在“大明第一勇將”李景隆的幫助下攻破南京,即皇帝位。在位時期,勵精圖治,延續洪武政策。政治上,繼續實行削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官制機構,設定內閣和東廠。軍事上,五次親征蒙古 ,佔領安南,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定哈密衛,西南設定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使司和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還委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中外友好往來和對南海地區的經營。文化上,編修《永樂大典》。同時,為了加強對北方地區的控制,疏浚大運河,遷都北京。統治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但其五徵蒙古、出兵安南、 派鄭和下西洋以及遷都北京等都耗費了很大國力,削藩政策的不徹底性也為其死後漢王叛亂埋下伏筆。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在第五次徵蒙古回師途中,病逝於榆木川,享年六十四歲。廟號太宗,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葬於長陵。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643年)
清太宗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後金第二位大汗、清朝開國皇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後金天命元年(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國(史稱後金),稱大汗。 後金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1626年)七月二十三日,努爾哈赤身感不適,帶領衛兵三千前往清河溫泉療養。半個月後的八月初十日夜,受到毛文龍部下官兵至狗兒嶺相威脅,於十一日晨,乘坐輕舟沿代子河轉回都城。傳話請阿巴亥前往。夫妻相遇於距離瀋陽40裡的靉雞堡。當日,努爾哈赤與世長辭,享年68歲。
努爾哈赤在關鍵時刻,除阿敏陪伴外,只請大妃前去,必有大事交代,說些什麼,無人知曉。但正在此時後金政局卻發生歷史性震動。汗父死訊傳來後,代善長子嶽託、三子薩哈廉首先說服父親推戴皇太極為汗。代善失政後,佩服皇太極,認為“汝智勇勝於我,汝須代立”。這意味著兩紅旗站到皇太極一邊。三貝勒莽古爾泰早年生活所需都是皇太極供養;在先攻擊李朝後徵遼東問題上,附和皇太極意見;阿敦事件中同樣是皇太極的幫兇;同時,其弟德格類早就是皇太極爭奪汗位的附和分子。自然,正藍旗在代善稍加說服後,也站了過去。二貝勒阿敏是有條件的支援。這樣,皇太極在八旗中佔了絕對優勢。其二,在關鍵時刻,汗父將大妃調離京城,使兩黃旗群龍無首,皇太極勢力得以從容謀劃。所謂汗父遺書等盡皆準備就緒。十一日晚間,阿巴亥懷著悲痛心情陪同靈柩歸來,尚未得到喘息之機,第二天早晨代善等便向她宣佈“遺言”,指責她:“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後為國亂”,假稱:“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殉之’。”並逼迫說:“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受代善等強大勢力威脅,阿巴亥叫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只能哀痛地提出最低要求:將他的兩個幼子多爾袞、多鐸相托付,希望諸位貝勒“恩養之”。於是,當日辰時,自盡陪殉,享年37歲。她留下的最大懸念是在靉雞堡,努爾哈赤臨終時究竟說了些什麼,多爾袞發出皇太極汗位是“原系奪立”聲音,與此不無關係,故有人相信:“太祖有傳位之遺命。”
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因寧遠之戰失敗抑鬱而逝。大妃阿巴亥和兩個庶妃殉葬。代善與其子嶽託及薩哈廉,擁皇太極嗣汗位。代善的長子貝勒嶽託和三子貝勒薩哈廉,對諸貝勒大臣說出了擁戴皇太極的原因:“才德冠世,當速繼大位”。由於身為長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援,所以眾貝勒乃合詞請上嗣位”,皇太極“辭再三,久之乃許”,被擁舉為大汗。九月一日,皇太極即汗位,焚香告天,宣佈次年為天聰元年。
太宗皇帝即位的不確定性表達了國家開創之初的繼承人沒有足夠的能力平定各方勢力,導致局勢不穩,皇位動盪,最終實力派得到了皇位,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封建王朝得以延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王朝過早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