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萬曆皇帝的生母李貴妃,一直是民間故事中,與張居正鬧緋聞的女主角。不過,他倆之間的緋聞一定是假的。

雖然明面上看,萬曆皇帝登基後的那前十年,一直是張居正在總攬大權,但是,張居正能夠那麼順利地推行新政,並且能夠頂住巨大壓力,沒有回老家為父丁憂,這背後強大的支持者,並不是小小年紀的萬曆皇帝,而是那2位躲在深宮中的陳皇后和李貴妃。

而事實也證明,張居正也好,馮保也罷,都不是背信棄義的小人。陳皇后和李貴妃信任他們,他們也對陳皇后、李貴妃和萬曆小皇帝盡心盡力。

隆慶六年(1572年)六月,司禮監太監馮保所宣讀的讓高拱即刻“回籍閒住,不許停留”的詔書,是以陳皇后、李貴妃、萬曆皇帝3人的名義,一起聯名下發的。

庚午,罷大學士高拱。司禮監太監馮保等傳:奉皇后懿旨、皇貴妃令旨、皇帝聖旨,傳與內閣府部等衙門官員。

——《明神宗實錄·卷之二》

可見,趕走高拱,可不是她李貴妃一個人的意思,也包括了陳皇后。李貴妃做的決定,並沒有繞開陳皇后,她們倆一直都是同盟軍。

01

陳皇后,是明穆宗的第二任妻子。

明穆宗朱載坖(jì)的第一任妻子,是孝懿皇后李氏。可惜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她就去世了。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九月,陳氏被選立為裕王朱載坖(jì)的繼妃。隆慶元年(1567年)正月,隨著裕王登基為帝,陳氏遂被冊立為皇后。

據《明史》記載,這位陳皇后時常勸明穆宗不要沉迷女色,穆宗聽了很不高興,就將她趕去了別宮。

帝頗耽聲色,陳皇后微諫,帝怒,出之別宮。外庭皆憂之,莫敢言。

——《明史·列傳第一百三》

隆慶三年(1569年)正月,雲南道試監察御史詹仰庇,遇到了宮裡的太醫,太醫告訴詹仰庇:陳皇后在別宮裡鬱悶得都生了重病。

雲南道試監察御史詹仰庇巡視皇城,遇醫官自禁中出,言皇后遷於別宮,寢疾危困。

——《明穆宗實錄•卷之二十八》

雖然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但身為大明朝的監察御史,如果發現了問題,不上疏勸諫,都對不起監察御史的俸祿。詹仰庇便給明穆宗提意見:“皇后遷去別宮將近一年,抑鬱成疾,您又不去探望,這事已經鬧得沸沸揚揚,要是哪天皇后死了,世人就會說,是您苛待中宮。不如讓皇后搬回宮裡來,這樣您也可以時常去探望。”

明穆宗卻回覆:“皇后沒有生兒子,最近又老是生病,搬到別宮去住,是想讓她好好養病,誰會料到病情加重。你是外臣,不瞭解宮中內情,別跟著瞎起鬨。這次就不追究了,下不為例。”

上曰:後侍朕多年,無子,近且病,乃移居別宮,冀所安適卻疾耳。爾不曉宮中事,多言,姑不究。

——《明穆宗實錄•卷之二十九》

雖然詹仰庇的勸諫,沒達到預期的效果,但反倒讓大臣們覺得,明穆宗和他老爹嘉靖皇帝比起來,脾氣不是一般的好啊。

有了這個認知,大臣們的膽就肥了。過了幾天,禮科都給事中王之垣等人再次上奏,要求讓陳皇后搬回來住。明穆宗大概氣也已經消了,就同意,等皇后病稍微好一點了,就搬回來。

禮科都給事中王之垣等復奏,請還皇后於本宮調理。得旨:待後疾稍愈,即還本宮。

——《明穆宗實錄•卷之二十九》

貌似陳皇后一點也不得寵。相比之下,萬曆皇帝的生母李貴妃,就受寵多了。這從她生孩子的頻率就可以看出來。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八月,李氏在裕王府中生下明穆宗的第三子,也就是後來的萬曆皇帝朱翊鈞(yì jūn)。在這之前,明穆宗的2子2女都相繼夭折,所以,朱翊鈞是名副其實的庶長子。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四月,李氏生下了明穆宗的第3個女兒,即後來的壽陽長公主。

隆慶元年(1567年)二月,李氏又為明穆宗生了第4個女兒,即後來的永寧長公主。

關於這個永寧長公主,插播一下她那不幸的婚姻。

萬曆十年(1582年)二月,萬曆皇帝將永寧長公主這個15週歲的親妹子,嫁給了梁邦瑞。可是,結婚還不到2個月,這位駙馬爺就病死了。永寧長公主就守了12年的寡,直到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六月去世,享年27週歲。

《萬曆野獲編》記載,這位短命的駙馬梁邦瑞,在成婚之前,就已經病得不輕,他的家人,花重金賄賂了太監馮保,讓他幫忙隱瞞了梁邦瑞的病情,這才害得永寧長公主結婚沒多久就守寡。據說駙馬爺病重得都沒法圓房。

可是,根據王若愚《酌中志》中記載,萬曆皇帝給自己和鄭貴妃的女兒——壽寧公主選駙馬時,是將3個候選人都叫來面試,親自決定了最終的駙馬人選。即便是不方便見外男的鄭貴妃,也是躲在簾子後面,為女兒挑丈夫。

按照李貴妃精明的個性,她就算對太監馮保再信任,也不可能不事先見未來女婿一面。如果梁邦瑞真是在婚前就病入膏肓,怎麼可能看不出來?馮保膽子再大,也不敢讓人頂替梁邦瑞參加面試。

另外,《明史》中記載的永寧公主的去世時間,是在萬曆三十五年,這與她墓誌銘上記載的去世時間“萬曆二十二年”有很大出入。公主墓誌銘上記載的生卒年,肯定是不會錯的。所以,似乎《明史》是為了突出太監馮保的“貪財可惡”,才有意將這位公主守寡的時間拉長了十幾年。

隆慶元年(1567年)三月,明穆宗登基之後,就封李氏為皇貴妃

敕諭禮部:朕皇子二女乃李氏生,可冊封為皇貴妃。

——《明穆宗實錄·卷之六》

緊接著,隆慶二年(1568年)二月,李貴妃為明穆宗生下了皇第四子,就是後來的潞王朱翊鏐(yì liú)。

這下,誰都看得出來,只要李貴妃比明穆宗活得長壽,她當上太后,是鐵板釘釘的事。

02

隆慶二年(1568年)三月十一日,5週歲的皇第三子朱翊鈞,被冊立為皇太子。

李貴妃並沒有因為兒子成為太子,就恃寵而驕,不但自己對陳皇后依舊恭敬,還教育兒子,將陳皇后奉為親生母親。陳皇后也非常疼愛小小的朱翊鈞。

朱翊鈞還是太子的時候,每天早上給父親明穆宗、母親李貴妃請完安後,就會開開心心地跑去給陳皇后請安,陳皇后每次一聽到朱翊鈞的腳步聲,都非常地高興。

初,神宗在東宮,每晨謁奉先殿、朝帝及生母畢,必之後所問安,後聞履聲輒喜。

——《明史•卷一百十四•列傳第二•后妃二》

雖然李貴妃對陳皇后非常地守禮數,但是,並不代表她真的是無慾無求。

萬曆皇帝登基之初,在封兩宮太后的時候,按照祖制,只有嫡皇后的稱號前面,可以加上二字徽號。可是,陳皇后被封為“仁聖皇太后”的同時,李貴妃也被封為“慈聖皇太后”,嫡庶根本就沒有任何區別。

《明史》中說,是太監馮保為了討好李貴妃,和張居正事先打過了招呼,才給李貴妃也加上了二字徽號。

保欲媚帝生母李貴妃,風居正以並尊。居正不敢違,議尊皇后曰仁聖皇太后,皇貴妃曰慈聖皇太后,兩宮遂無別。

——《明史·列傳第一百一》

看看明英宗的周貴妃,即便她能夠使出渾身解數阻撓錢皇后與英宗合葬,可在兒子明憲宗登基時,周貴妃的頭銜也只是“皇太后”,並沒有加上二字徽號,比錢皇后“慈懿皇太后”這個嫡太后的稱呼低了一等。

如果給庶妃加徽號這種有違先例的事情,僅僅是馮保和張居正兩個人的主意,其他大臣肯定會站出來反對。而之所以這麼順利地就給加上了,可見,是陳皇后這個嫡皇后的意見發生了作用。

陳皇后和李貴妃的感情,在裕王府的時候就已經培養起來了。萬曆皇帝對陳皇后這個嫡母的孝敬之心,也絲毫不打折扣。萬曆小皇帝有一次對輔臣提起,他有陪親生母親在宮裡一邊賞花、一邊吃飯,玩得很開心。輔臣就問:怎麼沒叫上陳皇后一起?萬曆小皇帝一聽,馬上跑去接陳皇后,也陪著她一起賞花吃飯。

事仁聖皇太后、慈聖皇太后,多不匱孝思。方沖年,講學語輔臣:禁中花發,侍慈聖母后宴甚歡。輔臣偶言至仁聖,上即起還宮,肅駕往迎。

——《明神宗實錄·卷之一》

所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萬曆小皇帝能對陳皇后這麼尊敬,肯定離不開母親李貴妃的教導。

萬曆皇帝不但對嫡母尊敬,對其他庶母,也是非常有愛。萬曆皇帝剛登基那年,他的庶母恭妃,因為孃家缺錢,就讓人將宮裡的一個金壺帶出宮去,卻被看宮門的給發現了。萬曆小皇帝得到報告後,就賞賜給恭妃百金,並說:“這些錢就賜給您的孃家,先帝賜的東西,是不能流出宮外的。

方十歲時,穆宗恭妃遣人持金壺闖出集門,遺其家,為門者所奏。詔令以百金授妃,曰:即家貧以此給賜,先帝賜器不可出也。

——《明神宗實錄·卷之一》

萬曆皇帝那時候才只有9週歲,即便是他早熟,能對自己的庶母這樣寬厚,證明他並不是一個只知玩樂的“二世祖”。這個決定即便不是他自己做的,想必也是和自己母親李貴妃商量過的。證明李貴妃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他對兒子道德上的教育,並沒有什麼大的問題。

03

李貴妃對兒子的啟蒙教育,那可謂是非常的嚴格。用萬曆皇帝自己的話來說,“朕五歲即能讀書”,也就是4週歲就識字了。萬曆皇帝5週歲時被立為皇太子,第二年,就出閣接受正規教育。按照“古者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的標準,萬曆小皇帝上學的年齡確實是早多了。現在小孩子讀書還有個寒暑假,可萬曆小皇帝是無論寒暑,都不能放假。

又明年,延見群臣,出閣講學,更慎選博聞有道術者,以資啟沃,無聞寒暑。

——《明神宗實錄·卷之一》

即便是萬曆皇帝登基後,他的學習時間,也沒有因此而減少。每天上完早朝之後,就馬上去文華殿聽課,真是沒有一刻停歇。

李貴妃信任張居正,就將教導皇帝的責任,交給了他。感覺張居正是懂得一點兒童心理學的。他覺得小皇帝這樣每天勞苦,不但上朝沒聽懂,還會影響後面聽課的效率,於是,便帶頭建議,將皇帝的上朝時間,改為“三六九日”;要早起上朝的日子,就不用上課,不用上朝的日子,再正常聽課,遇到大寒或者大暑天,還可以放假休息。

臣等欲乞:皇上以三六九日視朝,其餘日俱御文華殿講讀,非大寒大暑不輟。凡視朝之日,即免講。講讀之日,即免朝。庶聖體不致太勞,聖德亦為有益。

——《明神宗實錄·卷之四》

既然張居正都開這個口了,李貴妃當然會贊同,小皇帝自己也高興,不然每天真是不夠睡。

張居正還擔心小皇帝只看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不但不能理解,也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所以,他將治國之道編成了連環畫的形式,再配上了通俗易懂的講解,刊印成書,作為小皇帝的啟蒙教材。

帝初政,居正嘗纂古治亂事百餘條,繪圖,以俗語解之,使帝易曉。

——《明史·列傳第一百一》

或許是萬曆皇帝開蒙比較早,又有李貴妃對他嚴加管教,所以,萬曆皇帝小小年紀,就很有自己的主見,不太容易被別人騙。

萬曆皇帝剛登基那會兒,文華殿角門柱子的石墩上出現了“天下太平”四個字,還擦不掉,大臣們都認為是天降祥瑞,請萬曆小皇帝來觀看。小皇帝看了一眼,很不高興地說:“這是騙人的。

文華殿角門柱礎忽有“天下太平”字跡,拭之不滅,輔臣以為瑞,請上臨觀。上見之,不懌(yì),曰:此偽也。

——《明神宗實錄·卷之一》

連寫《明神宗實錄》的史官們都感嘆,萬曆皇帝這麼小,就不信這種“天書”的把戲,真是非常難得。

也正因為這樣,萬曆一朝,並沒有出現奸臣或者宦官之禍。

萬曆皇帝的婚姻觀,也沒有什麼大的問題。那個“國本之爭”,並不是因為萬曆皇帝要立鄭貴妃為皇后,相反,他是想等中宮王皇后生下兒子,好立嫡子為太子。《明神宗實錄》中就記載著,萬曆皇帝不止一次向大臣們解釋過,他就是要等皇后生下嫡子。

且朕作讀《皇明祖訓》內一條“立嫡不立庶”之訓。況今皇后年尚少,儻後有出,冊東宮乎?封王乎?欲封王,是背違祖訓;欲冊東宮,是二東宮也。故朕遲疑未決。

——《明神宗實錄•卷之二百五十六》

那些大臣總不能說,萬曆皇帝重視嫡皇后是錯誤的,只得故意說:萬曆皇帝遲遲不立庶長子為太子,是想要立鄭貴妃生的兒子為太子,並且讓鄭貴妃當皇后。以為這樣,就可以刺激萬曆皇帝自證清白、早立太子。可是,人家萬曆皇帝就不上這個當。

很多人會覺得奇怪,李貴妃後來為什麼不阻止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

這就是李貴妃的厲害之處。

說起來,高拱和張居正,在能力上,其實是不相上下。他們倆都屬於比較強硬的改革派,沒有得勢前,他倆還很志趣相投。

李貴妃之所以趕走高拱、提拔張居正當首輔,一方面,固然是李貴妃的親信——太監馮保在其中推波助瀾,而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高拱確實太過擅權

高拱或許不會真的幹出什麼造反的事,但是,他是屬於那種“你不懂就給我靠邊站”的直腸子,什麼事情都喜歡自己拿主意。不聽高拱話的內閣大臣,都被他給趕走了,何況是一個才10歲大的小皇帝和2個後宮婦人。李貴妃想找的,是一個能將自己兒子培養成合格帝王的臨時管家,而不是一個全權代勞、架空自己兒子的CEO。換做你是身為母親的李貴妃,你更希望誰來當這個首輔?

所以,張居正活著的時候,李貴妃也好,萬曆皇帝也罷,都無條件地站在張居正這邊。可等到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也親政了,就需要樹立自己的威信、擁有自己的一套人員班子了。

張居正雖然對於萬曆皇帝來說,亦師亦父,但歸根結底,他都只是萬曆皇帝的臣子。萬曆皇帝或許樂意聽別人在他面前說“先帝是如何如何做的”,但他絕對不會願意聽到有人說“當初張居正是如何如何做的”。所以,為了將政權抓在自己手裡,只得利用那些反對張居正的人,將他們籠絡到自己身邊。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家人進行清算,為的就是消滅張居正在朝中的影響力。

李貴妃當然也深知這一點。她畢生的努力,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坐穩皇位,其他人,真的不在她的關心範圍之內。況且,那時張居正已經死了,母子倆或許會覺得,他們並沒有對不起張居正本人什麼。

結束語

後世之人為了抹黑張居正,就造謠說,是因為年輕守寡的李貴妃和張居正有緋聞,才使得萬曆皇帝恨不得鞭張居正的屍。

張居正想要女人,哪裡不好找,為什麼要找宮裡的太后?而且,明朝的後宮婦人是不可以隨便接見外臣的,有事情,都是由太監代為通傳,這也是為什麼李貴妃這麼重用太監馮保。

而李貴妃也沒有這麼大的膽子。那可是看重貞潔烈婦的大明朝,是連公主死了駙馬都不能改嫁的大明朝。

後人覺得李貴妃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大多是因為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她身為母親也不管管。可不能否認的是,《明史》確實存在很多刻意抹黑的內容。萬曆皇帝不上朝,並不代表他不管事,該他管的,可一樣沒落下。不然,豐臣秀吉怎麼可能被打敗?

24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秦滅六國——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