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可以將德國在戰爭爆發前的真實情況描寫給大家。畢竟,德國能取得勝利真的不是完全理所當然,情理之中的。二戰歐洲戰場的全面爆發是在德國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之後。但是在這短短几個月,德國的鋼鐵洪流便踏遍了大半個歐洲大陸,在如今網路主流的二戰論點上,德國可以獲得勝利的原因基本上是
1.相比於盟軍更加發達並且龐大的機械化部隊
2.備戰早,軍備完善。
3.擁有優秀新戰略思想的指揮部
4.在法西斯政黨國家高度集中建設下,高速公路滿足快速補給需求。
1.德國兵力嚴重劣勢
丘吉爾本人,在1938年4月14日就曾經形容法國部隊,“是歐洲訓練最完善和機動最可靠的兵力。”在戰鬥爆發前幾天,丘吉爾曾和法國野戰軍總司令喬治將軍會晤,在比較了法德兵力之後,笑到,“那麼你們是贏定了。”在戰爭初期,德國面對著潛在兩線作戰的壓力:西線法軍人力相當於110個師,其中常備師不低於75個,就總數而言除了可以抵擋北非和義大利的可能威脅,依然可以集中85個師和500萬預備兵員。東線波蘭則擁有30個常備師和250萬“訓練有素”可供呼叫兵員。而在海洋和天空,不列顛不僅已經開始組建55個陸軍師支援法國,在海洋和天空英國都對德法邊境進行了封鎖。我們再回來看德國,動員了98個師,其中52個常備其中6個還是原奧地利役。更嚴重的是其中只有10個師可在動員後馬上投入戰爭。因此,如果戰爭是一人打一人的減法互換,德國早已進入“危機存亡之秋”。
在華沙的波蘭制空部隊
2.戰爭的突然造成德軍裝備匱乏
德國的後勤部在1938年提供的報告就指出,德國的軍事準備需要在1940至1941才能基本完成。盟友義大利墨索里尼更是表示義大利最早也只能在1942年參與“有限的作戰”。但是,戰爭的來到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因為軍方本就主張以徹底訓練軍官為基礎,逐漸完成擴 軍計劃。雖然希特勒向軍方承諾1944年前不會發動大規模戰爭,但是戰爭依舊在1939爆發而與德軍的數量比較,裝備也是極為匱乏的。但是在初期德國取得勝利後,一般的假定則認為德國在軍隊數量和質量擁有壓倒性優勢。
德軍在法國戰場俘獲並再利用法軍坦克
3.部隊“老齡化嚴重”,機械化程度並不高
或許這個點才是大家真的沒有想到的,在德國98個師中其中36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老兵組成,年齡基本超過了40歲,對於近代化的兵器和戰術知識極為欠缺。甚至對各類重武器也缺乏足夠實操經驗。開戰之初,德國的機械化部隊中只有6個裝甲師,4個機械化師,和4個支援用摩托化師,雖然這些機械化部隊在1939年德國部隊佔比很小但是歷史也證明其價值之高。
克虜伯軍工廠到戰爭結束都無法滿足巨大的軍事需求
4.戰爭資源極為匱乏
強大的國家 經濟和資源是維持戰爭的血液。差不多有20種基本產品都是戰爭所必需的:用在一般性生產上的煤,用作動力來源的石油,用來生產炸藥的棉花、羊毛、鐵,運輸方面所需要的橡膠, 一般軍需品和一切電力裝備所必需的銅,用於鍊鋼和彈藥方面的材料,用在彈藥 方面的鉛,製造炸藥的甘油,製造無煙火藥的纖維質醋酸鹽,製造雷管的水銀, 製造飛機的鋁,製造化學儀器的鉑,用在鍊鋼和一般冶金工業上的矽、錳等,用 在彈藥和機械上的石棉,用作絕緣物的雲母,用來生產炸藥的硝酸和硫磺等。德國本土稀有金屬不算匱乏,但是對於石油和糧食的需求巨大。本土的煉油廠根本不能滿足德國不斷機械化的部隊和攀升的石油需求,此外德國也需要從外國進口大量糧食來維持自己本國的日常所需。(甚至到1942年6月,德國依舊保持和蘇聯的糧食進口貿易協定)
反而是1941年透過獲取佔領區資源,德國消費品狀態達到了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