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周武王滅殘暴的商紂,此事眾人皆知,因為神話小說叫《封神演義》就是寫它的。有了《三國演義》,老人小孩都能侃三國往事,有了《封神演義》,大娘大嬸都知道了紂王妲己,小說的功德可謂不小。

牧野之戰,是武王伐紂的決定性戰役,打完後紂王魂歸西天,而武王得到天下,所以這場戰役極其重要,也極其有名,更關鍵的是,它以少勝多。

以少勝多,是我們此次系列文章的主題,因為很有價值,值得探討。

《史記》記載,周武王出戰時帶戰車三百,虎賁三千,甲士四萬五千人。除了周族的武裝力量,聯合而來的諸侯也帶了兵,各方會兵有戰車四千乘。紂王一方呢,原話是: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拒武王

不得不說,這些數字水分很大。越古的時期,留下來的文字越少。《史記》距離牧野之戰大約有九百年,而先秦時代的官方史書被秦始皇一把火燒了,甲骨文、金文和先秦其它子集對此描述不多,司馬遷的數字估計來自於傳聞。

商代諸侯很多。史書說大禹的時候天下有萬國(一萬個部落),而商初的湯時,天下有三千國。三千多國,還不算北方西方和南方管不到的種族,你說一國能有多大?很多國就是一個小部落,和現在的一個村差不多。

商的地方集中在現在的河南一帶,只是地方較大而已。早於紂王一百多年的祖先武丁,討伐方國,出兵一萬三千人,已是甲骨文中所記載的用兵最多的一次戰鬥,一般而言,出兵三千五千已經規模不小。

根據《左傳》記載,商朝末年,天下不安,諸侯紛紛叛離。紂王曾部署兵力想對付太行山區的黎地,又出兵討平叛亂的東夷各部。如此,要在各處調兵佈防,還能抽出七十萬人來參加牧野之戰,即便是武丁之後的一百多年,依然不可想象。

周族主要在關中的周原一代,地方並不大,關中還有其它眾多氏族,它自己能不能出兵四五萬也是個疑問。

不過,傳說也是基於事實,是一種歷史的印象,數字不夠準確,但商周兩家的兵力確實差別較大,這在先秦的其它資料裡可以得到證明。

《詩經》的《大雅》裡這樣寫:殷商之旅,其會如林;矢於牧野,維予侯興

《大雅》是西周早期的作品,它說商朝的軍隊集會如林,肯定因為敵軍確實很多。周族有一批加盟的聯軍,商族作為王族,自然也有眾多幫手。就像《封神榜》裡所寫,武王有他的姜子牙和雷震子,紂王有他的聞太師和趙公明,各有所屬,非常合理。

《韓非子》寫道,“紂為天子,將率天下甲兵百萬”,“武王將素甲三千,戰一日,而破紂之國”。紂王是天子,天下的兵都可以算是他的,擁兵百萬,是說其多。武王甲兵三千,是說其少。

《孟子》裡說: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沒說有甲士四萬。

各種記載都在說明兩方兵力的懸殊。

戰爭經過比較簡單。《史記》說紂方兵多,但無士氣無戰心,都盼著讓武王贏,結果臨戰倒戈,反而帶著武王回攻,紂王無奈,奔入鹿臺自焚而死。大意就是如此,以義伐不義,紂王一敗塗地。

這個也是不真實的。

縱然紂王不得人心,倒戈的比較多,但歷史上的倒戈從來沒有全部集體倒戈的事例。紂王有自己的親近部隊,兩方肯定要一番大戰才能有結果。《史記》說紂王的兵都叛變,明顯很有問題,還要用前秦的書分析。

《韓非子》的《初見秦》說:武王將素甲三千,戰一日,而破紂之國

《韓非子》裡說打了一天,還不太明顯,最明顯的是《孟子》。《盡心下》篇裡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書,指《尚書》,《武成》是其中一篇。

孟子說自己讀《武成》篇,只信部分。武王仁者無敵,以至仁伐紂王這個不仁之君,為什麼會血流成河,以至於漂起木棒呢?他絕不相信。

《武成》篇在漢代遺失,後人做了假的加了進去。新的偽作《武成》篇裡寫道,雙方交戰,紂王的軍隊前方倒戈,攻向後方,血流漂杵。偽作裡的血流漂杵可信不可信呢?

是可信的。

《武成》篇是漢代以後的人寫的,但《孟子》是前秦的作品。那時《武成》篇等章節還沒有遺失,孟子看過舊的《武成》篇。舊《武成》篇裡也說武王伐紂,血流漂杵,所以不信這件事,這就證明了古書裡有血戰的記載。

後代儒生堅持“仁”的理念,並把文王和武王寫成仁的代表,但事實不是這樣。

文王是個領袖,不可能靠仁來得到天下。古代王朝,好的君王都是明君,而非仁君。文王為了擴大勢力,進攻過西方的犬戎,又討伐過東方的黎和崇等勢力,可見文王不是不殺人的領袖。

武王帶兵來到牧野,自然要打敗紂王的武裝才能獲勝。既然紂王也有忠於自己的部下,那兩方必然要決戰。前方倒戈,後方頂上,血流漂杵也就無法避免了。孟子靠仁不戰而勝只能是理想。

綜上,歷史的真相就是這樣:

紂王失去人心,部下士氣低落,更有部分倒戈。武王兵少但思想工作做得好,訓練有素,裝備精良,而且在姜太公的領導下勇猛善戰。戰場相逢勇者勝,周族聯盟和倒戈的商朝士兵一起作戰,血戰一場,大敗商紂。

不是仁者無敵,是用正確思想武裝起來的勇者無敵。

武王和姜尚等人確實了不起,以弱攻強,靠的是知己知彼,靠的是前期的準備充分。

前期還有一個小故事。武王即位的第二年就帶兵和八百諸侯會於盟津,諸侯建議開戰,武王說時機不到。時機到不到,難道要到了盟津才知道?並不是,其實早就知道時機不對,這是一次試探,要看看有多少人支援他這個新領袖。

會盟後發現效果不錯,支援的諸侯很多,武王心滿意足,繼續回家做準備。

這就是王的心思。

13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民國第一敗家子盛恩頤:慈禧曾賜名,一夜豪賭輸掉百萬家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