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如何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相處,是歷朝歷代君主都要經歷的一大難題,十分考驗統治者在民族政策上具備的的外交智慧,唐太宗在貞觀時期對待少數民族所採取的恩威相濟,軟硬兼施的靈活政策,為唐朝出現四方來賀、四海來朝的盛況奠定了基礎,也成為了歷代君主對待民族政策處理上的典範,至今仍具有較高的現實價值。本文將透過對唐貞觀年間與突厥東西部的關係處理上展開研究,總結其中民族政策的共通之處。

突厥汗國在北齊年間分裂為東西兩部,共同盤踞在遼闊的西北部地區,與中原地區長期以來形成對立的局勢。突厥西部曾向隋朝朝貢稱臣,在唐朝建立第二年就派使者前來朝貢,與唐朝謀劃共同討伐東部突厥。突厥東部可汗見此情形只得暫時向突厥西部服軟求和,但吞食中原地區的野心始終沒有消散。

貞觀年間與突厥東部的關係程序

突厥東部在唐朝初年一直是統治者的心頭大患,唐高宗李淵面對當時國內剛剛結束戰亂割據的局面,不願進行窮兵黷武的軍事行動,於是嘗試著與突厥東部進行交好,給予了突厥東部不少絹銀等財物,但這種做法並沒有讓突厥與唐朝的關係就此走向和諧,反而進一步增長了突厥東部的囂張氣焰,由此開始了唐與突厥東部錯綜複雜的外交關係史。

1.貞觀之前唐與突厥東部的關係發展

在唐朝與突厥東部示好後唐朝與突厥東部進行了馬匹互市,但當時部下兵強馬壯的突厥東部可汗在歸順它的隋朝皇室後裔與隋朝舊臣的慫恿之下試圖伐唐復隋,邊境地區的小範圍衝突始終不斷。自武德四年起,開始向中原地區頻繁派兵侵擾,冀、晉、陝、隴等地區的戰亂持續不斷,雙方互有勝負,大規模戰事雖然沒有展開,但始終是盤踞唐朝西部的一大不穩定因素。

五年後,突厥東部頡利可汗帶領十萬兵馬向陝西發起進攻,與唐軍展開作戰,被唐軍打敗後,又鼓起士氣,一舉進軍到距離長安城只有二十多公里的渭水邊上,雙方的局勢劍拔弩張。

2.貞觀年間與突厥東部的政策始末

在突厥東部與唐朝在長安城外的大戰一觸即發之時,此時唐太宗李世民剛剛登基,任帝不滿一個月的時間,對於民族溝通上的處理顯得格外重視和謹慎。唐太宗與眾大臣親至渭河邊與突厥東部可汗隔岸相對,先是責備突厥東部一方背信棄義,接著漫山遍野的唐軍蜂擁而至,見此情形,突厥東部可汗大驚失色,與唐朝和好並在橋上立下盟約,其後突厥東部軍撤退。

唐太宗在登基初期所採取的這種外交政策,是基於當時的歷史情況多方面考慮的,“將欲取之,必固與之”。首先唐朝政權還不夠穩固,不易在此時大動干戈,第二也是最關鍵的,此時向突厥東部可汗交好示弱,定將使頡利可汗更加的飛揚跋扈、目空一切,必然會很快走向自取滅亡的結局,唐太宗的這種大膽設想,在未來都一一得到了證實。

原本突厥東部兵強馬壯、政通人和,可頡利可汗重用漢人與中亞人,排斥本族人,激起了本族人民的不滿情緒,加上當時突厥東部地區出現了“六月飛霜”的突發嚴寒氣候,此時還大舉動兵侵擾唐朝土地,無異於派人民去送死。在這種情況下,第二年就有許多屬於突厥東部的部族脫離,歸降於唐朝,突厥東部再不復往日的強大。

隨著許多部族脫離突厥東部歸順於唐朝,突厥東部一邊向唐朝稱臣請和還要求和親,另一邊支援隋朝舊臣粱師都起兵試圖恢復失地,唐太宗見此情形當然不會坐視不管。 調集十萬大軍討伐突厥東部,其中許多部族不戰而降。三年後唐朝派三千騎兵偷襲頡利可汗,頡利可汗向西逃亡途中被突厥東部前代可汗之子擒獲並獻與唐朝,突厥東部國正式滅亡。其後頡利可汗的經歷並沒有以往大多數的亡國之君那麼悲慘,不僅釋放了他和他的家人,還賜予其房屋與土地,並被封為將軍之位,在頡利可汗死後又被追封為義王,立下功勞的蘇失尼也被授予德懷郡王的爵位,還擔任了一州都督的重要位置。

不同於“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狹隘民族思想,唐太宗遵循了“全其部落,順其土俗”的開明政策,面對十多萬來降的突厥百姓,朝廷規劃了許多地區作為他們的繁衍生息之所,與其他百姓享受相同的地位和待遇,突厥東部的官員也被委以重任,擔任朝廷中的重要職位,一視同仁、不計前嫌的民族態度得到了周邊許多少數民族的擁戴和支援,唐朝在少數民族人民心中的地位飛速提高。

從貞觀年間唐朝與突厥東部關係的變化,從友好到敵對再到你死我活的變化,最後兩個民族成為了一個整體,貞觀時期唐太宗實行的軟硬兼施、恩威並行的民族政策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貞觀年間與突厥西部的關係程序

突厥西部處羅可汗曾與隋朝公主和親,後來同地方勢力一起參加反隋運動,唐高宗李淵封它為歸義郡王,後來突厥西部又立射匱可汗為統治者,治下管轄了玉門關以西的廣大土地,與突厥東部汗國形成分庭抗爭的局面。

1.貞觀之前與突厥西部的關係概述

在唐朝建立第二年突厥西部統葉護可汗向唐朝朝貢並計劃一同舉兵夾擊突厥東部,後來在突厥東部的示弱態度下放棄了這次的計劃。隨後突厥西部請求與唐朝進行和親,唐高宗李淵在進行多方考慮下准許了這一請求,此時唐朝與突厥西部還處於一種比較友好的關係之中,突厥西部此時也十分強大,周邊許多小國歸順,成為令突厥東部和唐朝都不敢輕視的一大勢力。

2.貞觀時期與突厥西部的關係分析

在唐太宗即位第一年,突厥西部派遣大批人馬前來迎接公主,但由於突厥東部的從中作祟,這次和親未能成功。在第二年,突厥西部發生內亂,統葉護可汗被殺死,其伯父自封可汗引起手下不滿,各部族開始互相爭鬥,還試圖用向唐朝和親的方式推舉正統可汗,但李世民回絕了這一要求,經過了幾年內亂。四年後曾經與唐太宗李世民結盟為兄弟的泥孰成為咄陸可汗。

泥孰即位後,立刻派人向唐朝稱臣,在第二年唐朝派使者對泥孰進行了正式的冊封,次年泥孰死亡,其弟即位,派遣使臣向唐朝獻禮請求和親,唐朝方面賜予了更加豐厚的回禮,可由於當時突厥西部的內亂並沒有隨著可汗即位而徹底消失,因此並沒有同意和親的要求

貞觀十三年,泥孰之弟咥利失可汗被叛臣追殺在逃亡在外,乙毗沙缽羅葉護可汗即位,兩年後正式受到唐朝的冊封,唐太宗也試圖緩和突厥西部地區的動亂,進行了多次勸諭,但沒過多久,還是被另一方勢力乙毗咄陸吞併了,乙毗咄陸可汗不滿足於西北的偏遠之地,率領大軍向唐朝的邊境出發。

貞觀十六年,乙毗咄陸軍隊被唐朝多次打敗,許多手下對他產生了不滿,唐太宗在他們的請求下冊封了乙毗射匱可汗,突厥西部再次易主,但內部的不斷爭鬥使得可汗之位名存實亡,在唐朝的干預下,歸順唐朝的阿史那賀魯被負責管理分裂的突厥西部部族,被封為唐瑤池都督,但在唐太宗去世後,阿史那賀魯聞訊叛變,突厥西部地區再一次威脅到了唐朝的穩定統治。

在與突厥西部的關係中,唐太宗首先採取了一種較少干涉、順其自然的方式,突厥西部內部的混亂對於唐朝的影響也是比較小的,自始至終並沒有對中原地區造成影響,到了後來面對長期動亂的突厥西部政權,唐太宗也嘗試扶持阿史那賀魯對突厥西部地區進行管理,可是隨著唐太宗的逝世,這一設想是否能真正成為現實成為了歷史上的謎團,總體來看唐太宗對待突厥西部內部的動亂主要還是採取了謹小慎微、以調節為主用兵為輔的態度。

總結

貞觀年間唐朝對待突厥東部與突厥西部的的態度是不同的,但也有其共通之處,我們可以從中總結出一些基本政策。

首先唐太宗在貞觀年間的政策以穩定人民正常的生產生活為主要目的,當然這些是以國家邊境地區的穩定為基礎的,因此窮兵黷武的現象並沒有發生在這一時期,每次萬不得已時用兵也是力求以最小的代價換取和平的局面;其次,唐太宗不願牽扯進少數民族的內部矛盾之中,持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只要不威脅到唐朝統治,就不會採取過多措施,最後,對於戰敗民族的歸降人民也採取一種一視同仁的優待態度,保留原有的文化與習俗,受到了少數民族的一致擁護和愛戴。

唐太宗在貞觀年間實施的種種民族措施,推動了百姓安居樂業,漢族與周邊少數民族和諧長存的貞觀盛世的形成,也受到唐朝許多統治者的主張與在此之上的創新與變革,成為大唐盛世之所以享譽世界文明的一個重要標籤,在處理民族內部關係與國家間的矛盾上,具有長久的借鑑意義。

參考資料:

1.《唐貞觀年間民族政策研究》

2.《論貞觀時期的民族政策》

3.《略論貞觀時期的民族政策》

1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紫禁城50年不聞嬰兒哭聲,竟因交泰殿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