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導讀】司法機關調解民事糾紛,相對容易,因為有打擊制裁無理一方的法權;領導調解下屬之間的矛盾,也不太難,因為有權力支撐;普通人受人之託去幫他人調解糾紛,那就太難成功了。而陳樹屏公然站出來調解高他幾個級別的上司之間的糾紛,那是要有過人的膽量、知識和聰明才智的。否則,丟官事下,小命難保事大。

【古語】“惟夫幾不易察,幽微常忽,待其壯大可識,機已逝於九天,杳不可尋矣。”——明. 楊慎

【釋意】事物的最初狀態很難察覺,常因細小微弱而被人忽視,等它逐漸發展壯大到容易識別的時候,機會卻飛到九霄雲外去了,遙遠而不可尋覓。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機會可遇不可求,一旦把握不好,稍縱即逝。下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抓住機會是多麼的重要。

【故事】陳樹屏任江夏縣知事時,張之洞為湖廣總督,譚繼洵為湖北巡撫,一天官員們在黃鶴樓公宴,邊喝酒邊觀賞江面風景。

不久大家都有些醉意了,一人忽然談起武漢長江江面的寬度,巡撫譚繼洵說是五里三分,張之洞卻說是七里三分,兩人爭執不下,爭得眼紅脖子粗。

眼見這場酒宴要不歡而散,總督和巡撫手下的人誰也不敢勸解,更不敢說哪一方對,只在心裡暗暗罵那個挑起話頭的人。

陳樹屏因為官職最小,坐在最後的座位上,卻舉手發言道:“總督大人和巡撫大人說的都沒錯。”

眾人愕然,隨後知道他是要為二人打圓場,卻不知他如何能自圓其說。

陳樹屏接著說:“江面水漲時,寬度就是七里三分,水落下時就是五里三分,總督大人說的是水漲時的寬度,巡撫大人說的是水落時的寬度,兩位大人都沒說錯。”

眾人鼓掌喝彩,張之洞和譚繼洵也撫掌大笑,爭執化解,大家重執杯盞,痛飲歡歌。

【講評】張之洞是清朝末期著名的洋務派,實業家,幾乎當了一輩子的封疆大吏,譚繼洵則是戊戌六君子中譚嗣同的父親。官場傾詐有時並非因為爭權奪利,一言半語不合,些微意氣之爭都可能釀出大的爭端,唐朝中期以後的牛李黨爭起因也不過是一點小事,倘若有人善於化解,兩方消除芥蒂,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朋黨之爭。

只因沒有及時化解,由小及大,矛盾越結越深,糾纏固結就是用百萬大軍也無法破解開,以至皇帝都發愁,感嘆道:“除藩鎮割據之禍易,解牛李黨爭難。”而朋黨之爭和宦官亂政,藩鎮新據成為唐朝滅亡的三大原因。

張之洞雖任總督,但巡撫依然是一省的最高軍政長官,兩者並沒有嚴格的上下屬關係,所以譚繼洵敢於與張之洞爭。

當時並無精密的測量裝置,兩人也不過都是隨口一說,說的都未必對,卻因出現分歧而固執相爭,爭的不是數字而是意氣,這也是爭執中最可怕的,因為意氣之爭最容易在人心裡植下難以剷除的芥蒂,以後是否會長成牛李之爭那樣的惡性腫瘤,也是很難說的事。

陳樹屏自然也不知道長江寬度有多少,卻巧妙地用一句話滿足了兩人的好勝心,也給兩人鋪好了順腳的臺階,兩人臉面得以儲存,也樂得邁下臺階,畢竟冤家宜解不宜結嘛,況且是小事一樁。

【結語】陳樹屏最妙之處在於既拍了兩位上司的馬屁,又沒有絲毫諂媚諛奉的味道,拍得無跡可尋,真是君子拍馬屁中的絕品,從此之後,自然是官運亨通。

1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晚清罕見老照片:地主婆的神情很搞笑,慈禧迴鑾途中被洋人偷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