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帖木兒(Timur,突厥文的意思是“鐵”),1336年出生於中亞河中地區撒馬爾罕以南約60公里處的渴石城(今沙赫裡夏勃茲)的薩布札爾村。他的叔父哈吉是渴石城領主,而他的父親塔剌海則是蒙古巴魯剌思部(Barlas)的一位首領。

可以說,帖木兒的傳奇可以看作是成吉思汗以來的蒙古征服者史詩的一部分——雖然是最後一章。

《帖木兒大帝》(區域性),壁畫,位於塔什干帖木兒博物館,館內以壁畫的形式向遊客展示了帖木兒的一生

帖木兒的崛起

1370年4月10日,34 歲的“跛子”帖木兒“在諸王子與埃米爾的跪拜前佩上了帝王的腰帶”,自立為“埃米爾”。從這時起,帖木兒成了中亞的最高統治者,這一年可以視為帖木兒帝國的建國年代。但是,他終究不是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成員,沒有稱“汗”的資格(埃米爾是比汗低一級的頭銜),因此,他將忠於自己的察合臺宗王扶上汗位,在所有帖木兒政府發出的敕令上都尊敬地和有禮節地簽署著“黃金家族”的後裔們的名字,雖然在實際上,這些撒馬爾罕名義上的主人只不過是帖木兒的傀儡與政治囚徒而已。

根據帖木兒頭骨 復原的帖木兒生前容貌

帖木兒帝國的建立,結束了中亞河中地區長達幾十年的戰亂。但帖木兒的野心遠遠不止於此。他夢想著像成吉思汗一樣建立起一個大帝國。他的戰旗上繪有3個圓圈,意即要佔有世界3/4的土地。

他首先盡力制止東察合臺汗國對河中事務的干涉,遠征到對方的心臟地帶——伊犁河谷。與此同時,帖木兒還發動了四次征戰,征服了阿姆河下游的花剌子模。

隨後,他又由中亞出發向西北攻入欽察(金帳)汗國,佔領亞美尼亞、高加索,到達頓河、伏爾加河流域,金帳汗國在帖木兒的打擊下,再也未能恢復元氣。1398年8月,帖木兒侵入北印度的德里蘇丹國。1400 年,帖木兒又把注意力轉向西方,這次征戰是為了對付埃及與敘利亞的馬穆魯克帝國與正在崛起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400年12月,帖木兒大軍終於攻克大馬士革,馬穆魯克蘇丹被迫屈服,向帖木兒稱藩。

在二十餘年幾乎不間斷的征戰中,帖木兒顯示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他通過武力大體整合了原蒙古四大汗國中的兩個:(西)察合臺汗國與伊利汗國。帖木兒帝國西至黑海同兩河流域,東接中國新疆和印度,北抵鹹海、裡海與高加索山脈,南及阿拉伯海及波斯灣,可謂盛極一時。

《帖木兒軍大戰馬穆魯克軍》,1515,波斯細密畫,現藏德黑蘭當代藝術博物館

“跛子”戰“雷霆”

人稱“雷霆”的蘇丹巴耶塞特一世也沒有忘記在奧斯曼帝國的發祥之地小亞細亞開疆拓土,在吞併了一個又一個突厥公國之後,終於在安納托利亞東部迎面遇上了帖木兒帝國的擴張浪潮:一些被廢黜的突厥王公,由於秉性剛直,不願對“雷霆”阿諛奉承,拒絕在奧斯曼人的宮廷中為官,滿懷復仇之心地逃向東方的帖木兒帝國宮廷,也鼓動帖木兒進攻奧斯曼人。結果,1394年,帖木兒派兵首次入侵小亞細亞,並以伊利汗國繼承者的資格對整個小亞細亞半島提出了宗主權的要求。

巴耶塞特一世

與帖木兒一樣,人稱“雷霆”的蘇丹巴耶塞特一世也常懷“把整個中東的全部穆斯林土地納入治下”的夢想,雙方的衝突只是時間問題。而點燃大戰導火索的是小亞細亞半島東部城邦埃爾津詹(Erzincan)。

1402年6月,“跛子”的鐵騎終於侵入奧斯曼帝國,集結在錫瓦斯平原。

得知帖木兒大舉入侵的訊息之後,巴耶塞特放棄了對君士坦丁堡的圍困,以集中兵力對付“那頭名叫帖木兒的貪狗”。為阻止帖木兒通過錫瓦斯西北的塔黑特(Tuqat)附近的峽道谷地進入安納托裡亞腹地,“雷霆”率軍全速東進以阻擊敵軍。在戰前的軍事會議上,巴耶塞特一世拒絕採納在安卡拉附近水源充足的營地以逸待勞靜候帖木兒的良策,而只在那裡留下了一支人數不多的守備部隊守衛儲存著許多武器及軍需品的安卡拉城,自己則率主力繼續東進,計劃將其以步卒為主的部隊隱匿在塔黑特茂密的叢林中,並指望在當地諸突厥部落的援助下,一舉全殲“跛子”帖木兒的軍隊。

所謂“上兵伐謀”,帖木兒用兵詭詐,在偵悉了奧斯曼帝國部隊的動向後,迅速離開錫瓦斯,避實就虛,非但未向塔黑特挺進,反而向安納托裡亞南部山中轉移。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先前被“雷霆”廢黜的小亞細亞諸突厥小國的王公,由於未能在奧斯曼宮廷謀得任何官職與益處,紛紛投奔帖木兒。此刻,為了藉助帖木兒實現復國的願望,這些“帶路黨”正在全力以赴地為帖木兒引路開道,提供當地的各種情報,於是出現了戰爭史上的奇觀——雖然理論上是在奧斯曼帝國的土地上作戰,帖木兒卻彷彿是在本土一般對地理情況輕車熟路。

當巴耶塞特一世正在進軍塔黑特途中時忽然聞悉帖木兒移師轉向率軍南去,誤以為帖木兒進入山林是在畏敵逃避,不敢迎戰。遂下令將其大部分軍隊分散在山間圍剿敵軍,準備在帖木兒未抵安卡拉之前在山間將其殲滅。而帖木兒在得到“雷霆”中計、安卡拉守備空虛的情報之後,立即率軍從隱藏的山叢中出擊,迅速兵臨安卡拉城下,並佔據了安卡拉城東部與東北地區原先奧斯曼軍隊兵營。戰場主動權在握的帖木兒只以小部分部隊切斷安卡拉城的汲道並加以圍困,主力部隊則悠閒地去安卡拉的南部與西部的草原上去秣馬休整,在陣地周圍開鑿溝渠,築柵欄,夜間點燃簧火,警戒敵人的夜襲,靜候“雷霆”的到來。

驚悉帖木兒已經兵臨安卡拉城下,巴耶塞特一世慌忙星夜回師馳援安卡拉。

但是“雷霆”並不是浪得虛名,他為自己選擇了一個絕佳的戰場。奧斯曼軍隊佈陣於一片被稱為“庫布克”的平原,在平原的西面,是卡拉巴亞山與海拔高達1611米的邁裡山,在邁裡山的西面則是邁裡河;而在平原的北方則是卡特里特皮山。“雷霆”的中軍就坐鎮於平原上易守難攻的哈曼特佩斯山。

巴耶塞特一世選擇這裡迎戰帖木兒的大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如此可以保護自己的側翼和後方,蒙古人慣用的騎兵兩翼包抄戰術在山巒起伏的地勢面前是無能為力的,一旦他們靠近,就會被訓練有素的奧斯曼軍隊弓箭手擊退。不但如此,控制了這些制高點也使得奧斯曼軍隊一旦處境不利就可以安然撤退。相對而言,只有奧斯曼軍隊的左翼(庫布克平原東部)比較虛弱,因為這是一片沒有自然障礙的平原地帶,一直延伸到庫布克河邊,利於帖木兒的騎兵馳騁。好在奧斯曼軍隊陣地的後面就是一座名叫巴哈迪特皮的小山,巴耶塞特一世將預備隊部署在這座小山上,隨時準備前出應對左翼的危機。

總的來說,“雷霆”的佈陣完美,攻守兼備,未戰而已經立於不敗之地。後世的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在查看了當時的戰役地圖後就感慨,“‘雷霆’給‘鋼鐵(帖木兒)’設計了怎麼樣的一個陷阱啊!只有一位像鋼鐵一樣的指揮官才能突破這個陷阱,餘者皆無能為力”。

“跛子”的精銳

公元1402年7月28日晨6時,兩軍佈陣完畢,史詩般的安卡拉大戰一觸即發。決戰前夜,帖木兒曾遣使下了一份口氣十分傲慢的戰書,警告巴耶塞特一世“最好避開我的霹靂一樣的打擊,不然的話……你只不過是一隻撲火的飛蛾!”“雷霆”也不示弱,在回信中反脣相譏:“你的軍團確實龐大,但是要想對付我那英勇無敵的耶尼切裡軍團,你們韃靼人不過像個草棍兒,不堪一擊……我們的戰士為安拉獻出生命和財富,所以他們將進入天堂!”有意思的是,面對同樣是突厥文化背景出身並有深厚波斯文學素養的對手,巴耶塞特一世居然使用了當時歐洲人對蒙古—突厥人(有時候也包括奧斯曼土耳其自己)的蔑稱“韃靼人”,足見其對帖木兒的切齒痛恨。

上午10點左右,決定兩個帝國命運的會戰拉開了帷幕。

對於這場中世紀會戰的規模,當時留下的記錄說,奧斯曼土耳其與帖木兒雙方各投入了50萬大軍,因此這是一場百萬人之間的大廝殺。這個數字顯然太過誇張,難以令人相信,現代的研究者認為,帖木兒的軍隊應該在14—16萬人之間,相對應的奧斯曼帝國軍隊則是7—8.5萬人。雖然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帖木兒的軍隊佔有巨大的人數優勢。

15世紀帖木兒軍隊的輕騎兵和重騎兵,由於受到中亞、中東傳統的影響,帖木兒的重騎兵比起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重騎兵的馬甲更為沉重,衝擊力與防禦力更佳,但不能耐久

參戰的帖木兒軍全為騎兵,分為重騎兵和輕騎兵。輕裝騎兵的裝備有弓、箭、箭筒、劍、槍、斧、皮囊(儲存飲水用的)、18人攜帶共用帳幕一張(用獸毛作的)。而重騎兵的武器裝備則有劍、弓、箭、2匹乘馬,5人攜帶共用帳幕一張。由於受到中亞、中東傳統的影響,帖木兒的重騎兵比起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重騎兵的馬甲更為沉重,衝擊力與防禦力更佳,但不能耐久。

此外帖木兒還在陣前佈置了一種祕密武器——戰象。

戰象是冷兵器時代軍隊的噩夢

地中海世界原本對戰象並不陌生,早在漢尼拔時代,翻越阿爾卑斯山侵入羅馬的迦太基遠征軍中就有戰象的身影。不過自從唯一一種能被馴化的非洲象(北非亞種)大約在10世紀左右滅絕後,戰象已經在中東的戰場上絕跡數百年之久。但帖木兒在早先遠征印度的軍事行動中俘獲了德里蘇丹國軍隊的戰象,此刻昔日的“戰利品”卻變成了帖木兒的“大殺器”。這些戰象身著好似節日盛裝一樣的披掛,面板被漆成紅色,綠色或其他顏色,象背上有一座小木堡,木堡用絲綢覆蓋,木堡的四個角各插有一面旗幟,木堡裡有5到6名戰士,象頸上還騎著一名操控戰象的人。戰象被削短的象牙上牢牢綁著兩把大刀一樣的刃器。它們被訓練成通過一系列的小跳和急步調整陣型,使之始終保持在並排位置反覆向敵陣衝殺。

“雷霆”的王牌

雖然“雷霆”麾下的奧斯曼軍隊不足9萬,在人數上處於劣勢,但巴耶塞特一世的信心十足倒也不是空穴來風。他的軍隊分成三部分,即由附庸塞爾維亞國王斯蒂芬·拉扎列維奇率領的2萬塞爾維亞騎兵部署在左翼,由前不久被征服的小亞細亞半島各突厥人小國軍隊組成的右翼,和由蘇丹巴耶塞特一世親自率領的中路主力。

而由巴耶塞特一世親自率領的中路主力也由幾部分組成。首先是其寄予厚望的“新軍”——“耶尼切裡軍團(Janissary)”。這是帝國唯一拿軍餉的步兵部隊,兵源是從被征服的巴爾幹各地基督徒挑選的7—12歲男孩,即著名的“血供”。經過淘汰率高達90%的篩選,剩下的人讓其改信伊斯蘭教,加以長達十餘年的嚴格軍事訓練,使其成為蠻勇無情的高效殺人機器之後便進入“耶尼切裡軍團”終身服役,一生不得結婚,由於同舊有奧斯曼軍隊的招募訓練體制完全不同,故稱為“新軍”。他們頭戴醒目的白色尖頂帽,身著覆蓋到大腿的鎖子甲,裝備有彎刀、長矛和弓箭。奧斯曼帝國早期的蘇丹們幾乎是習慣性地從“耶尼切裡軍團”中挑選各級官員。統計表明,在14、15和16世紀,2/3的奧斯曼帝國“大維齊”(宰相)來自這些原為基督徒的奴隸們。正是這些錦繡前程吸引著原本的基督徒前仆後繼地戰鬥到最後一刻。

與作為近衛步兵的“耶尼切裡軍團”相對應的是被稱為“波爾特西帕希(Sipahis of the Porte)”的近衛騎兵。它實際上是蘇丹自己的私人衛隊,其成員主要是從“耶尼切裡軍團”中挑選出來的身經百戰的老兵。兵種基本上完全是鎖甲重騎兵,主要使用弓箭、彎刀、短劍、長矛和戰斧。

“波爾特西帕希騎兵”和“耶尼切裡軍團”一起組成了 “雷霆”手中的王牌,但是在安卡拉戰場上,這兩支精英部隊總計不過萬人。奧斯曼軍隊的真正骨幹是被稱為“西帕希(Spahis)”的騎兵,這是一支類似歐洲中世紀騎士的部隊。與依靠蘇丹開出的薪俸生活的“波爾特西帕希”不同,“西帕希”從蘇丹那裡得到采邑(但不能傳給後代),戰時則自備軍械馬匹為蘇丹效力疆場,因此又被稱為“封建騎兵”。其中包括突厥傳統的使用弓箭的輕騎兵以及戰馬亦有漂亮的馬衣披掛、身披鎖子甲使用長矛的重騎兵。

15世紀早期奧斯曼軍隊的步兵與西帕希騎兵,西帕希騎兵是奧斯曼軍隊的真正骨幹,身披鎖子甲 使用長矛,戰馬亦有漂亮的馬衣披掛

此外,在奧斯曼軍隊的最前方,佈置著上萬被稱為 “阿札布(Azaps)”的步兵,他們是從安納托利亞各地徵召而來的土耳其人,戰時獲取報酬,戰後即可自由離去,使用的武器五花八門,從弓箭到彎刀皆有。他們實際上是中路主力中戰鬥力最弱的部分。“雷霆”的戰術由此可見一斑:這些雜牌軍的作用就是消耗敵軍的有生力量,當對方在混戰中受到損失並且次序陷入混亂的時候再投入第二線嚴陣以待的主力騎兵發起反攻從而決定勝局。而“耶尼切裡軍團”則被佈置在普通“阿札布”徒步步兵方陣中,而不是和近衛騎兵待在一起——其原因也非常簡單,面對帖木兒這樣的強敵,如果沒有訓練有素的“耶尼切裡軍團”在旁壓陣並充當“監軍”,難保烏合之眾一般的“阿札布”們不會一觸即潰。

決戰安卡拉

隨著“雷霆”一聲令下,奧斯曼軍隊向前推進,迎接他們的是帖木兒的輕騎兵射出的漫天箭雨。付出了數千人傷亡的代價之後,奧斯曼軍隊推進到帖木兒軍面前,兩軍展開肉搏。

奧斯曼軍隊的左翼是塞爾維亞騎兵,這是一支巴爾幹勁旅,在數年前(1396年)的尼科堡戰役中曾站在奧斯曼一方參戰並立下赫赫戰功。是役在帖木兒重騎兵面前,塞爾維亞騎兵依然佔得上風。塞爾維亞騎兵穿著胸甲和鎧甲,“他們的板甲,鎖子甲令人震驚,他們的身甲、臂甲、腿甲以及頭盔都磨得閃亮發光”,馬也披著戰甲,揮動著騎矛、長劍發起了進攻。帖木兒的騎兵沿襲了成吉思汗以來的傳統,是優秀的騎射手,但戰士的身體條件決定了在短兵相接的單兵較量中對人高馬大的歐洲騎士處於劣勢。帖木兒軍抵抗不住塞爾維亞騎兵的猛攻,被迫向後撤退,斯蒂芬國王率部緊追不捨,這些從頭到腳都穿戴鋼盔鐵胄的歐洲騎士英勇奮戰的英雄氣概,甚至引起了戎馬一生的帖木兒的驚歎。但冷靜的巴耶塞特一世唯恐帖木兒在使用成吉思汗時代以來蒙古—突厥軍隊屢試不爽的誘敵深入戰術,急令塞爾維亞人返回原陣地。

中路軍雖然是奧斯曼帝國軍隊的主力,但是佈置在最前方的大量訓練少裝備差的數萬“阿札布”步兵,在帖木兒軍隊的32頭能以30千米/時(相當於短跑選手在進行百米賽跑)高速衝鋒的戰象的衝擊下開始陷入混亂。這也並不奇怪,連見多識廣的帖木兒自己都曾在初次遭遇印度戰象時吃了大虧,何況這些從未見過大象的安納托利亞突厥農民?戰象沖垮了“阿札布”步兵陣型,踐踏著驚慌失措的步兵,揮舞長牙破壞廝殺。就連紀律嚴明的“耶尼切裡軍團”也在潰散的阿札布步兵壓迫下被迫後退。

儘管中路情況不妙,但依靠塞爾維亞人的奮勇戰鬥,此時左翼的戰況對奧斯曼軍隊有利,況且奧斯曼軍隊的真正主力—— “西帕希騎兵”與更精銳的“波爾特西帕希騎兵”尚未投入戰鬥,因此此時的戰局仍然是勢均力敵。但令人意想不到的變故在“雷霆”的右翼出現了,構成奧斯曼軍隊右翼的那些前不久被征服的突厥人,對“雷霆”在他們的國土上橫徵暴斂的殘暴統治早已心懷怨恨,此時發現他們的故主赫然在帖木兒軍中效力,竟然陣前倒戈,轉眼就有1.8萬人改旗易幟,並對巴耶塞特一世親率的中軍發動了攻擊。戰場上的軍力對比,原本就對奧斯曼軍隊十分不利,右翼倒戈之後,奧斯曼軍隊就陷入了人數上以一敵二的困境。而此時土耳其右翼軍指揮官、巴耶塞特麾下的猛將伯利斯拉夫受重傷而斃命,更令奧斯曼軍隊雪上加霜。就在奧斯曼中軍苦苦支撐的時候,帖木兒投入了養精蓄銳已久的5萬預備隊,這不啻是對奧斯曼軍隊的致命一擊。

雖然奧斯曼軍隊的預備隊趕去增援,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奧斯曼軍隊的陣地仍然開始崩潰。眼看戰局不利,“雷霆”的長子蘇萊曼·查拉比竟然率先放棄陣地逃之夭夭,導致全軍崩潰。絕望的“雷霆”被迫親率數千近衛軍退守卡特里特皮山。尋蹤而至的帖木兒軍隊以上萬人包圍了這座小山,而“雷霆”仍做困獸之鬥,他的佩劍已折斷,只能以一把戰斧親自上陣廝殺,擋者立死。他的近衛軍本來也有機會各逃生路,卻死戰不退,顯示了自己的忠誠。

《巴耶塞特一世被帖木兒囚禁》,1878年,斯坦尼斯瓦夫·赫萊博夫斯基,布面油畫,縱70釐米,橫112釐米,現藏利沃夫國家美術館

畢竟眾寡懸殊,戰至傍晚,“雷霆”身邊只剩下300名“波爾特西帕希騎兵”,眼看無力迴天,巴耶塞特一世決定向東北突圍,在距離卡特里特皮山大約16公里處,“雷霆”不幸坐騎中矢,落馬被俘。經過一天血戰的戰場逐漸安靜下來,安卡拉大戰以“跛子”生俘“雷霆”而告結束。“巴耶塞特做了一場帝國美夢, 但這個美夢在安卡拉破滅了”。當然帖木兒也沒有忘記誇耀自己的勝利,他派人致書英格蘭與法蘭西的國王,聲稱已經征服了曾經在巴爾幹戰場將他們打得落花流水的土耳其人。兩國國王趕緊回信表示恭維,英王在信裡預祝帖木兒征服土耳其成功,法王則回信稱帖木兒為“無敵者”。

在安卡拉戰役一舉消滅了奧斯曼帝國的主力之後,帖木兒乘勝進軍。接下來的戰爭變成了一場行軍式的散步。帖木兒的騎兵橫掃小亞細亞半島,一直打到愛琴海邊,安卡拉戰後五天就輕鬆攻下了奧斯曼帝國的故都——隔海和君士坦丁堡相對的布林薩。

帖木兒倒也無意徹底消滅奧斯曼帝國,把諸埃米爾的領地歸還被奧斯曼帝國廢黯的原君主,把另一些歐亞領地歸還巴耶塞特一世的幾個兒子,只要求他們承認是自己的藩屬,基本上恢復了小亞細亞的政治格局後,不久就班師回國。不過,他的確拯救了岌岌可危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使得這個只剩下首都的千年帝國仍能苟延殘喘半個世紀之久(至1453年)。

安卡拉大捷之後,帖木兒贏得了中亞細亞與西亞細亞霸主的地位,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已經沒有一個統治者敢於忤逆他的命令了。對於這位即將在1405年去世的“征服者”而言,安卡拉的輝煌勝利,就成了其畢生武功的“絕唱”。

最新評論
  • 1 #

    不曾想歷史上這兩大叱吒風雲的帝國最後都遭遇了後來崛起的俄羅斯帝國和大英帝國的打擊,帖木兒帝國雖亡於烏茲別克人之手,但帝國當初所佔領的地盤和中心卻大部被俄羅斯吞併,其後裔在印度建立的莫臥爾帝國更是被大英帝國滅亡。而奧斯曼帝國雖滅亡了拜占庭帝國,但通過和俄羅斯帝國的戰爭領土卻大為縮水,實力被嚴重削弱,以至於近代淪落為任由西方列強宰割的“西亞病夫”。

  • 2 #

    眼看戰局不利,“雷霆”的長子蘇萊曼·查拉比竟然率先放棄陣地逃之夭夭,導致全軍崩潰。

  • 3 #

    鐵木爾不是蒙古已經突厥化的(維吾爾)的皇帝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鄢陵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