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黃金因為稀缺性(2020年全球的產量只有3300多噸),而作為一種特殊的儲備和投資通貨,從古至今都被人類所使用。黃金也是世界各國之間承認的特殊通貨,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流通使用,所以黃金又被稱為是世界貨幣。舉個例子:當某一個國家欠另外一個國家錢的時候,就可以用黃金來償還。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根據《凡爾賽約定》德國需要向飽受戰爭侵擾的比利時,法國等國家賠償鉅款,最終談判下來的價格是1320億德國馬克(相當於49.9億英鎊),後期經過通貨膨脹已經接近了5萬億美元。可是德國當時受戰爭結果的影響,一時半會拿不出這麼多的錢來,並且當時的協議約定要以黃金的形式支付(這就體現出黃金扮演的世界貨幣的作用)。
正當德國全國上下為賠款的事發愁的時候,科學家弗裡茨·哈伯站了出來,他說願意嘗試利用電化學的方法從海水中提取黃金,為德國創造“免費”的賠款來源。這位自信滿滿的科學家-弗裡茨·哈伯想必大家也不陌生,他就是利用空氣合成氨的發明者,也是因為這項工藝使他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弗裡茨·哈伯為何這麼自信說海水能夠“鍊金”呢?原來早在19世紀的時候,人們就已經在海水中發現了黃金的存在,但是不同海域的海水中黃金的含量也不同,有高有低。弗裡茨·哈伯透過自己的測算得出結果:每噸海水中含黃金65毫克。算上提煉的成本,65毫克的資料在財務上是可以操作盈利的,所以他才會自信滿滿地提出專案計劃。
同時弗裡茨·哈伯在一戰期間為德軍研製了致命的氯化武器,造成了大量人員的傷亡,他也被稱為是現代化學戰之父,他的第一任妻子因為他這種濫用化學技術的行為感到羞恥而自殺(這也是他至今為人們所詬病的汙點),所以德國政府也十分地信任他,對他提出“鍊金”計劃也充滿了期望。當他的“鍊金”的專案計劃一經提交,德國政府立刻就批准了。
當然這項考察活動需要秘密進行,弗裡茨·哈伯和他的十幾位助手偽裝成德國前往大西洋對岸航線的船員,經過2年的取樣,弗裡茨·哈伯團隊帶回了近5000份海水樣本(因為德國距離大西洋近,取樣工作在大西洋上進行)。可是海水樣本的分析結果卻讓人們大失所望:每噸海水中只有0.1-2毫克的黃金,這同之前測算的65毫克最少也相差了30倍,也就是說從海水中“鍊金”是一個成本遠大於收益的專案。弗裡茨·哈伯也宣佈了這次專案的失敗,也承認他剛開始的預測是有錯誤的。從海水“鍊金”的專案失敗了,但是鉅額賠償還是得還,德國放棄了尋找還款的捷徑的幻想,開始踏踏實實地還款(希特勒上臺後停止了一切賠款,但是二戰還是戰敗了,1952年德國簽訂了繼續還款的協議),終於到了2010年賠款還完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已經過了90多年)。
不過透過這次考察,人們也在大西洋的海底發現了一條長達數萬公里的海底山脈,這也算是這次考察的意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