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我們知道晚清"紅燈商人"胡雪巖是徽商的代表。那麼,什麼是徽商呢?即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稱"徽幫",指徽州(府)籍商人的總稱。古徽州府包括歙、休寧、婺源、祁門、黟、績溪六縣,即古代的新安郡。

那麼為什麼由新安改名為徽州呢?此地為什麼稱為徽州呢?

據《宋書·地理志》載:"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古往今來其地名來源眾說紛紜。其中歷史上存在兩種說法:地理因素和詞義因素。

地理因素方面,其一緣于山水之名,其二緣於地方之名。

第一:"山水之名說"因在績溪縣境內有徽嶺與徽溪,故得名徽州,自南宋羅願《新安志》始載起,後世元、明、清的歷代志書都沿用這一傳統說法,如清弘曆(乾隆帝)《徽州府志》雲:"蓋郡境存徽嶺、徽溪,揚之水出焉,說者以為取諸此";

第二:"地方之名說"因在績溪縣境內另有"大徽村",徽州由此取得,《太平廣記》及《徽州府志》裡就持存有此說法。

詞義因素方面,也有兩種解釋

其一,"徽"字含有"繩索、捆綁、囚禁、束系、約束"等意思。其二,"徽"字還有美好之意。

第一:漢朝楊雄在《解嘲》中有云:"徽以糾纆,制以斧鑕"。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曰:徽,"糾繩也"。徽繩意同徽索,指捆綁囚犯的繩索。所以南朝時期的樑朝統治者叫囂對宣揚"神滅論"的範縝其人宜"置之徽纆,肅正國典。"其中徽纆同為繩索,所區別者在於兩股盤成之繩索稱纆,而三股絞成之繩索叫"徽"。有趣的是,在宋朝,規定歙州進貢朝廷的物品,僅是白苧和澄心堂紙。那白苧正是用以結繩的原料。歷史上竟然也有這樣的巧合。當然,徽字還可作動詞用。唐代劉良曾經註解說:"徽,系也",就是捆綁的意思。

北宋統治者改用徽字作州名,實際上與當時發生的一樁重大歷史事件有關,那是北宋宣和二年十月,歙籍人方臘在毗鄰歙州的睦州建德軍青溪村聚眾起義,十二月,他率領起義軍攻陷歙州。未久連戰攻略東南六州五十二縣。趙宋王朝急遣童貫統領禁軍及秦晉蕃漢兵十五萬圍擊鎮壓,歷時一年,"殺賊八千",到翌年四月平息了戰亂。五月,朝廷詔令改歙州為徽州,同時將睦州建德軍改為嚴州遂安軍。這一舉措意思很明顯,它是朝廷對策動農民起義之地人們實行牢牢束縛和嚴加管制的體制,透現出宋徽宗及其臣僚們對方臘起義者們畏懼且心存餘悸的心態。由此可見,徽州因其取名,歷史依據之可信性更強。

第二:清弘曆《徽州府志》記載:"或雲:徽,美也,故以為名。"雖然有人認為這樣解釋未免牽強,理由在於改名時正值戰亂初平,統治者驚魂甫定,由此獲名恐難做出穩妥的解釋。

倘若從積極良善的方面來看,人們倒是寧可更願意把"徽"字釋作美好,因為徽州此地畢竟山輝川媚,南朝梁武帝稱讚"新安大好山水",南宋思想文化界巨擘朱熹曾題"新安大好河山"六字,而明代大戲曲家湯顯祖賦詩寫到:"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難道這些不都正是有力的佐證根據麼?

關於古"徽州"地名由來,你有什麼想法呢?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俄茶商與晉商兩百年茶葉戰爭,張家口市是興衰起伏的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