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943年2月28日,英國首相丘吉爾急切地向英國皇家空軍參謀長查爾斯·波特爾(Charles Portal)子爵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關於空襲羅馬尼亞的油田,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面對這個質詢,參謀長有些坐立不安。原來,在1個月前的卡薩布蘭卡會議上,反法西斯國家的盟友們經過反覆討論,終於確定了一個關於轟炸目標的優先順序表。根據這一共識,石油工業高居第四優先順位,僅次於U艇製造廠、航空工業和交通線。在那次會議上,波特爾子爵始終伴隨在丘吉爾身邊,他目睹了自己的領袖為把U艇製造廠和石油工業列為最優先打擊目標而做的努力。正是在這種努力下,由美國方面指派專人接受了制訂空襲普洛耶什蒂計劃的任務。在丘吉爾看來,燃油是德國將戰爭繼續下去的最關鍵因素。而他非常清楚,德國的主要石油進口來源就是羅馬尼亞。他的判斷完全正確,而且德國達成這一目的過程可謂毫不費力。德國軍事機器的能源基礎由本國以煤炭為基礎的合成燃料生產和進口石油兩大部分共同構成。鑑於本國資源缺乏的現實,德國自上世紀30年代後期開始儲備原油,並加速展開從煤炭中提煉合成燃料的工作。1940年時,德國合成燃料工廠的產能大約能滿足德軍需要的46%,其餘就全部要靠進口來填補。而隨著戰爭的深入,進口石油的所佔比例正逐步加大。當希特勒的注意力集中到羅馬尼亞的產油區後,他卻發現一樁無奈的事實:這個國家是歐洲的中立國,她的普洛耶什蒂油田正被來自英國、法國、美國的投資者們控制著。英法兩國竭力阻止羅馬尼亞向德國靠攏。兩國在1939年給予羅馬尼亞政府經濟援助以及軍事援助的保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壓制了在羅馬尼亞抬頭的民族主義思潮,以及越來越響亮的要求外國資本退出石油開採的呼聲。在張伯倫和達拉第看來,這樣的舉措可以保證英法在羅馬尼亞的既得利益,而且將有效解除羅馬尼亞對德國所抱的畏懼——或者正相反,好感。但兩位領導人忽略了,此時羅馬尼亞在外交上最主要的考慮並非德國,而是其東部邊境的蘇聯,後者當時正壓迫羅政府要求其歸還得自上次大戰的原俄國領土。蘇聯的壓力無形中抵銷了英法的努力,羅馬尼亞在受迫之下逐漸向德國靠攏,西方國家力圖將普洛耶什蒂油田置於德國勢力之外的努力將被證明徒勞無益。不久後,由伊昂·安東內斯庫(Ion Antonescu)將軍所領導的法西斯政黨在羅馬尼亞當權,他很快便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政治取向。當法國於1940年投降後,安東內斯庫更是毫無保留地投入了希特勒的懷抱。德國和羅馬尼亞走到一起,兩國正是各取所需,安東內斯庫指望希特勒能夠在他對抗蘇聯威脅時提供支援,後者對此慨然允諾,並順勢提出分享普洛耶什蒂資源的要求。兩國很快達成協議:德軍入駐羅國內主要地區,而羅政府將驅逐所有的英國石油工作人員。希特勒兵不血刃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石油資源。和上次大戰不同,德國人這回不用兵臨城下、同時擔心羅馬尼亞人往油井裡扔廢木石渣了——羅馬尼亞政府既已成為納粹德國的盟友,那麼普洛耶什蒂幾乎就像是德國人自己的油田了。經羅政府同意,一家德國石油公司迅速在羅馬尼亞成立,它表面上是應邀幫助羅馬尼亞政府接管由英法遺留下來的石油精煉廠,實際上當然是普洛耶什蒂被綁到德國戰車上的一個顯著標志。

兩手空空的英國人試圖至少維持本國在布加勒斯特的外交存在,到了1941年初,連這最後一點點的形式主義也被羅馬尼亞單方面取消了。心急如焚的英國人異想天開地試圖遊說羅馬尼亞政府像上次大戰那樣再次毀掉自己的油田,為此他們將支付6000萬美元的補償金,這一非分之想所得到的迴應可想而知。此後英國軍方還曾經擬製過悄悄潛入以摧毀主要煉油廠的絕密計劃,但這份計劃最終居然落入德軍之手。就這樣,曾經由西方國家苦心經營和維護的羅馬尼亞石油資源終於成為德國繼續這場戰爭的有力支撐。根據統計,普洛耶什蒂的石油年產量在進入20世紀40年代後最高達1000萬噸,這佔到德國石油總消耗量的1/3強;同時,這裡還供給義大利所需的全部石油。普洛耶什蒂所矗立著的12座獨立的煉油廠日夜不停地向軸心國的戰爭機器“輸血”,在丘吉爾看來,當然是盟國應除之而後快的“眼中釘”。雖然丘吉爾異常急迫地想要對普洛耶什蒂實施打擊,但是英國皇家空軍卻受制於一個尷尬的事實:距離普洛耶什蒂最近的英國控制領地也有1600公里之遙,英軍根本沒有能飛這麼遠的飛機。結果最先站出來的還是俄國人,儘管他們的行動規模不算大。在德國入侵蘇聯之後,蘇聯空軍於1941年6月25日、26日和27日的3個晚上連續出動轟炸機,對普洛耶什蒂實施了空襲。參與行動的飛機數量很少,這些打擊也幾乎沒有造成任何損失。不過到了7月14日晚上,有6架轟炸機在750米高度對費尼克斯·奧利昂(PhoenixOrion)煉油廠精確投彈,不僅摧毀了18座儲油罐,而且令該廠停工數週之久。此後,隨著德軍快速東進,失掉前進基地的蘇聯空軍不再有能力做此類行動。但是14日的成功轟炸再次刺激了英國人,他們又開始不斷制訂新的空襲計劃——哪怕僅僅具有紙面上的可能性。1942年4月,英國空軍部完成了一個最具可行性的方案,這次打算使用“英俊戰士”式飛機對目標區的6座煉油廠實施白晝低空空襲,但結果仍是無果而終。這個泡湯的計劃的唯一價值,是吸引了美國駐開羅武官的注意,他顯然對這份方案印象深刻,於是開始熱心地宣揚空襲普洛耶什蒂的戰略重要性。美國陸軍航空隊第一次聽到有關這個目標的相關情況,並開始認真考慮空襲這個目標的可行性。英國人在機型排程上捉襟見肘,美國人可沒有這個問題。由聯合公司開發的B-24“解放者”式四發轟炸機已經進入現役,該機的續航力較強,從英國或者中東的基地出發,都可以到普洛耶什蒂去打個來回。不過在美國剛剛介入戰爭不久、各戰場軍需普遍吃緊的情況下,陸航還沒有能力在短期內在中東形成周密的部署和充足的兵力調配。然而一個出人意料的偶然機會很快不期而至。一支小型的B-24部隊在這年春天到了北非。這是由哈里·H·哈爾巴遜(Harry H Halverson)上校所指揮的25架“解放者”式,它們從本土的佛羅里達州出發,奉命加入遠東戰區的第10航空隊,現在是中途停轉喀土穆。根據行前的命令,這支航空部隊將要前往打擊日本在臺灣的目標,此次冒險行動以其指揮官的名字而被稱作“哈爾巴遜計劃”,不過很快被縮短為“哈爾巴拉(Halpro)”。哈爾巴遜的部下飛越南大西洋而來,在等待下一步明確指令到來的同時正摩拳擦掌。美國陸航指望這樣的行動能夠提振珍珠港後對日本人恨得咬牙切齒的美國人計程車氣,“哈爾巴拉”特遣隊的成員們自己也是這麼想的。既然杜利特從航母上起飛的B-25能夠教訓日本人,那麼他們也同樣可以做得到。然而滿腔報國熱情的哈爾巴遜上校卻在喀土穆意外收到發自美國陸航司令亨利·H·阿諾德(H enry H Arnold)將軍的密令,後者告訴他,美國即將於6月5日對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宣戰,因此他的機群不去揍日本佬了,而是改從埃及出發,去轟炸普洛耶什蒂油田。華盛頓之所以在這時改變主意,可以說是想盟國之所想。打擊普洛耶什蒂,一則可以使英國人遂願,二則可以間接使在蘇聯作戰的德軍受到影響,美國人正急於向她的盟國表明自己的堅定立場和慷慨姿態。不過可能從此次行動中受益的英蘇兩國的反應完全不同,英國開始儘可能地為這次行動提供情報和物資支援,而蘇聯對於美國提出的允許飛機在空襲後降落到蘇聯機場的要求則遲遲不予同意。根據英國提供的參考意見,機群將延土耳其以西航線前往目標,打擊普洛耶什蒂地區最大和最有價值的煉油廠:阿斯特拉·羅馬納煉油廠。值得一提的是,這裡以前正是由殼牌石油公司負責經營的。根據周密的計算,參謀人員得出結論說如果機群在夜間從埃及出發,那麼恰好可以在最初的晨光到來時實施攻擊;攻擊高度保持在4500米以上,這時地面的情況應該一目瞭然。返航時如果發生緊急情況,可以緊急使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機場,但注意不得在飛行過程中侵犯中立國土耳其的領空。6月5日,這些B-24轉場至蘇伊士運河地區的法伊德(Fayid)機場,鑑於德國非洲軍向埃及的推進異常兇險,行動必須馬上開始——來不及再等同蘇聯交涉的結果了。儘管可用的飛機在幾天後因機械原因下降為14架,但仍然於6月11日午夜到來還差90分鐘的時候發出了起飛命令。“哈爾巴拉”特遣隊的成員們發現計劃和現實存在不小的差距,最突出的一個問題是,當這些B-24接近目標空域時,天空仍然被黑夜所籠罩,“最初的晨光”並未來到。黑暗再加上當日目標上空密佈的雲層,使得所有飛機在尋找目標的過程中都遇上了極大的麻煩——儘管個別飛機已經將飛行高度降到了2400米。共有10架“解放者”宣稱把炸彈扔到了目標——阿斯特拉·羅馬納煉油廠的廠區裡,2架則不知把炸彈投到了什麼地方,剩下還有1架根本去向不明。後來才搞明白,原來它居然飛到了相去油田甚遠的港口城市康斯坦察上空。“完成任務”的哈爾巴遜上校指示部下取最近航線飛往伊拉克的哈巴尼亞(Habbaniya)機場,儘管這意味著要徑直飛越土耳其上空。在冒犯這個中立國的過程中,有3架B-24降到了安卡拉(Ankara),另有1架中彈的B-24降到了阿達帕扎裡(Adapazari),土其耳人立即將所有機組成員拘禁,並將這些飛機沒收。剩下來前往伊拉克的飛機中,只有4架準確到達哈巴尼亞,另外的分散飛去了摩蘇爾(M osul)和拉馬迪(Ram adi)等地。最終,從法伊德機場出發的B-24中只有一半能夠回來。英國人對於哈爾巴遜“故意”冒犯土耳其極為不快,他們指責哈爾巴遜在出發前曾和自己的軍官們開了一次碰頭會,卻沒有邀請英國人參加。他本人“極不情願接受來自英國空軍軍官的建議或指導”,因此英國人懷疑他從一開始就不打算尊重土耳其的中立地位。哈爾巴遜則辯稱,他在返航時所做的決定主要是基於油料不足的現實。不過同盟國方面正打算借用土耳其的憤怒,來為這次不成功的空襲做掩飾。此次空襲最初的效果評估就讓人無法滿意,後來的情報更證明這次行動幾乎完全沒有觸及阿斯特拉·羅馬納廠區。由於害怕此次行動打草驚蛇,引發軸心國加強在普洛耶什蒂的防禦,盟軍方面打算儘量不讓敵人察覺此行的真正目的。這樣一來,土耳其的態度可謂來得恰到好處,這個國家正對外宣佈美國轟炸機在搜尋黑海沿岸的相關目標時粗暴地侵犯了本國領空。盟國方面則借勢而上,美國外交部進一步宣稱,這次美國轟炸機的行動目標乃是黑海岸邊的某處港口。 美國人滿心希望用這樣的說法來將他們對普洛耶什蒂的企圖遮掩過去,但德國人不是傻子。結果,哈爾巴遜的B-24幾乎未對煉油廠造成任何損害,卻反而提醒德國人意識到了普洛耶什蒂防空的薄弱,從而迅速加強了那裡的力量。當然,這次嘗試也並非一無是處,它至少被載入了美國陸航的史冊。14架B-24在1942年6月11日對普洛耶什蒂的首次空襲,是整個美國陸軍航空隊在歐陸上空的第一次空襲行動,羅馬尼亞油田區也就“有幸”成為美國轟炸機所選擇的第一個歐洲大陸目標。“哈爾巴拉”特遣隊的失敗,使得普洛耶什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能再進入盟軍決策者的視線中。直到1943年初的卡薩布蘭卡會議,這項空襲動議才被重新提出。看起來,這是個重新討論空襲普洛耶什蒂問題的好時機。1943年春天,中東的局勢已經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上一年,先是北非的英軍將德國人逐退至利比亞和突尼西亞,接著是英美聯軍在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登陸;隆美爾對金字塔的威脅不再,中東基地已經徹底安全。與此同時,繼“哈爾巴拉”特遣隊之後,美國陸航也開始以更大的規模出現在這片戰場上。美軍在北非新成立了第9航空隊的司令部機構,起初下轄編有4個B-24中隊的98轟炸機大隊,以及同樣編有4個B-24中隊的376轟炸機大隊。後者的序列當中,還包括“哈爾巴拉”特遣隊的餘部。可問題是,儘管巨頭們在卡薩布蘭卡就空襲的意向達成一致,具體的空襲計劃制訂任務也交給了美國方面,可這個所謂的空襲計劃卻遲遲沒有出臺。因此,對於丘吉爾首相在1943年2月所表達的不滿,波特爾爵士只好含糊應對。丘吉爾意志堅決。他覺得任何拖延都是沒有道理的,因為不存在什麼條件上的困難。基地?盟軍成功地在北非登陸,利比亞可以提供狀況良好的機場。飛機?B-24的航程可以夠到那麼遠,而且,美國人已經在1942年嘗試過一次了。雖然並不成功,但那次行動讓丘吉爾記住了B-24。他在1943年2月強調,裝備著B-24的美國第9航空隊就駐在北非,而在英國的第8航空隊也有一些這樣的飛機。但是客觀上,這時第9航空隊的大約70架B-24——此時它的全部家當——正同其他飛機一道,為支援盟軍地面部隊將軸心軍徹底趕出北非而苦戰,它們是無暇他顧的。失望的丘吉爾進一步向波特爾施壓,“即便美國人不能參加”,他要求,“皇家空軍也要做好單獨進襲普洛耶什蒂的準備。”於是,儘管建議空襲應在盟軍全面肅清北非戰場後、由美軍在白晝進行,波特爾爵士還是要求皇家空軍開始擬製關於空襲普洛耶什蒂6個主要石油精煉廠的計劃。英國領導者有些過激。事實上,美國方面並沒有將空襲計劃束之高閣,準備工作一直在進行著。而且現在,他們準備加速了。除了來自丘吉爾的壓力,還有戰場上的局勢變化。隨著盟軍在北大西洋上的反潛戰取得進展,U艇的威脅已經下降,而來自德國空軍的威脅卻在增長。同德國空軍相關的目標的重要性都得到了顯著提升,這其中當然包括石油精煉廠。阿諾德將軍派他最信任的參謀部軍官負責這項計劃,並在1943年3月把他派去英國。前往英倫的這個人身材挺拔,面色和善。在拜會首相時,後者一眼就認出了他。他就是那個在卡薩布蘭卡受命的人,雅各布·斯馬特(Jacob Sm art)上校。英國人把皇家空軍的草案遞給他,他瞄了一眼,上面寫著“由48架轟炸機實施空襲”。 他笑了一笑,對在座的紳士們說,自己的計劃是以派遣200架轟炸機為基礎展開的。在軍界,斯馬特素以精明強幹著稱,他是盟軍多項機密計劃的參與制訂者。現在,他首先要掌握儘可能多的情報。一群戰前在普洛耶什蒂工作過的油田技術人員奉召前來,他們提供了照片和電影膠片,並開始繪製油田設施的立體地圖,專業情報人員則據此製作比例模型。這時,美國上校幸運地得到了一名英國軍官的幫助。你無法再找到比他更加合適的高參了,W·萊斯利·福斯特(W. Lesley Forster)中校不僅現在是皇家空軍的一位資深情報軍官,而且戰前曾經在普洛耶什蒂供過職,甚至當過阿斯特拉·羅馬納煉油廠的主管經理!在聽到了“200架轟炸機”的構想後,他對斯馬特說,你手裡的力量覆蓋不了整個產油區,那裡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經過反覆的斟酌,3月下旬斯馬特拿出了整套方案。根據福斯特中校的提議,最終把打擊物件集中到5個主要目標,全部以“白色”為代號;和2個輔助目標,分別以“藍色”和“紅色”為代號。“白色1號”是羅美標準石油公司的廠區,“白色2號”是戰前由法國和比利時共同擁有的康科迪亞·維加(Concordia Vega)煉油廠,“白色3號”包括標準石油開採(Standard Petrol Block)公司廠區和尤尼里亞·斯派蘭察(Unirea Sperantza)煉油廠,它們在戰前分屬美國和英國。至於“白色4號”,首先包括本次空襲的頭號目標,全歐洲最大的石油精煉廠阿斯特拉·羅馬納;其次是與該廠緊密相連的費尼克斯·奧利昂煉油廠。“白色5號”是戰前歸法國所有的哥倫比亞·阿奎拉(Columbia Aquila)煉油廠。這些目標都分佈在普洛耶什蒂城區近郊,圍繞著這座石油城呈環形散佈,按代號給定的序號依次處在城區的東面、北面、東南、南面和西南。這些煉油廠是普洛耶什蒂油田的支柱和核心,阿斯特拉·羅馬納、康科迪亞·維加和羅美標準石油的石油年產量都超過150萬噸,其中阿斯特拉·羅馬納更是達到200萬噸。

所謂的“紅色”,是指位於普洛耶什蒂西北約30公里處坎皮納(Cam pina)村的斯泰瓦·羅馬納煉油廠,“藍色”則是城區以南約7公里處布拉齊(Brazi)村的克萊迪圖·米尼爾(Creditul M inier)煉油廠。斯泰瓦·羅馬納保持著當年的良好發展態勢,目前號稱全歐第三大煉油廠,石油年產量達175萬噸。

對於上述這7處目標的總計9座煉油廠,盟軍分別準備了航拍照片,將被認為是最關鍵的全部49個標誌性建築全部一一標示出來。

執行此次任務的機型,B-24當然是唯一的選擇。“解放者”式的最大航程大幅超越B-17“空中堡壘”式,載彈量也較優。不過即便如此,普洛耶什蒂也快接近其作戰半徑的極限了。

至於空襲的方式,斯馬特提出了一個驚人的構想:晝間超低空轟炸。

他堅持採取掠地飛行高度攻擊(這次行動後來以“樹梢高度”而聞名)的理由是:這能夠造成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奇襲”;能大幅提高炸彈的命中精度;降低遭到敵方戰鬥機攻擊的風險;和高空飛行相比,每架飛機暴露在敵方高炮火力下的單位時間成比縮短;另外,B-24上的機槍可以直接壓制地面高炮陣地。

儘管許多人在第一時間就對此表示質疑,但是此時無疑已被斯馬特的熱情和效率傾倒的丘吉爾大聲贊成這一方案。他甚至提議派出3架“蘭開斯特”式轟炸機以幫助美國機群完成領航任務——英國人認為自己在這方面的經驗更豐富一些。雖然這個不乏善意的提議儘量避免挫傷美國人的自尊,但還是立刻就被後者否決了。

最後,斯馬特列明瞭參戰單位和行動時間:這次空襲由駐北非的第9航空隊擔綱,在盟軍於西西里登陸之前完成空襲。

這份“斯馬特計劃”很快被提交到在華盛頓舉行的英美聯席會議上。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正,並且有了一個正式而奇怪的代號叫“政治家”。

接下來的時間裡,斯馬特簡直馬不停蹄。他先是帶著計劃飛到阿爾及利亞,把它當面遞呈給在那裡的盟軍最高司令官艾森豪威爾。接著又去利比亞,會晤了第9航空隊的指揮機構,包括司令官劉易斯·H·布萊裡頓(Lewis H. Brereton)少將和參謀長烏扎爾·恩特(Uzal Ent)准將。然後再回到英國,告知那裡的第8航空隊做好提供3個B-24大隊的準備。

在和第9航空隊會晤期間,斯馬特的超低空方案遭到了恩特准將的質疑。他估計,高空轟炸可能導致20架飛機損失,而低空進襲則起碼將導致超過70架損失。對此,斯馬特迴應說,投彈精度是促使他做出低空轟炸決定的最重要考慮。

他說,要達成同樣的轟炸效果,高空轟炸需要耗費更多的架次、持續更多的時間,因而它會招致更多的累計損失。而低空轟炸儘管一次性損失較多,但卻能在這僅僅一次任務中就達成所要的破壞效果。當布萊裡頓少將表示支援這個觀點後,就不再有反對意見了。

在此過程中,行動代號一改再改。先是有人發現已經有另外一次行動在用“政治家”這個名字,於是空襲計劃在5月被改稱為“肥皂泡”。沒過多久,“肥皂泡”就被“浪潮”(Tidal W ave)所取代,這次的靈感一方面是來自盟軍採取和即將採取的一系列兩棲登陸作戰,二是因為丘吉爾表示,如此重大的行動應該有一個與其分量相稱的合適稱謂。

現在,空襲普洛耶什蒂的行動已是箭在弦上了。然而,對於轟炸機即將要飛去的這個國家,多數人的認知還停留在陰森森的吸血鬼始祖德拉古拉伯爵的身上。儘管如此,決策者們依然相信,透過一次高效的空中打擊,就能夠使這個歐洲最重要的石油產區喪失產能,從而加速軸心國戰爭機器的崩潰。

與此同時,德國人和羅馬尼亞人旨在將普洛耶什蒂變為一座全歐洲數一數二的防空堡壘的種種舉措,卻並沒有被準確地傳遞到盟軍的高層。直到行動前夜,一致的觀點仍然是:這次空襲相對簡單,只要飛過去並投下炸彈,就能把希特勒賴以進行戰爭的“黑色黃金”一舉點燃。

16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長城高只有7米8,到底防了啥?美國學者指出:把歐洲給害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