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長城只有7米8,到底防住了啥?美國學者一針見血:把歐洲給害慘了

萬里長城無愧為我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從兩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開始,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就已經開始修長城。等到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他又將其他各國修築的長城修整了起來,連成了一條萬里長城。

而後每朝每代都延續了前人修築長城的傳統,尤其到了明朝時期,統治者們又將長城拓寬了近9000千米,使得長城最後的長度超過了兩萬千米。但是各朝各代費勁千辛萬苦修建的長城在古代除了能在小打小鬧中起到一些作用之外,各大真正的大型戰役中彷彿就只是雞肋。

這不,即使有了長城,我國各朝各代還是深受北方遊牧民族的困擾,匈奴、遼朝、金朝、突厥、女真、蒙古等一個個強悍的民族或北方王朝等曾讓我國陷入長期的苦戰之中。尤其晉朝之後五胡亂華,宋朝還曾兩次被北方民族滅國,明朝也被清軍長驅直入。

而且清軍在入關之後,還表現出了對長城深深的不屑。康熙還曾專門寫了一首詩曰:“萬里經營到海涯,紛紛調發逐浮誇。當時用盡生民力,天下何曾屬爾家。”現代也有不少人對長城的看法和康熙一樣,認為修建長城勞民傷財,結果還沒什麼用。

就連我國當代著名作家餘秋雨也曾寫文調侃長城的作用多半是在“壯膽”和“排場”上。那麼這堵延續了兩萬米,高度只有7米8的城牆真的是什麼都沒有防住嗎?對此,西方學們可不這麼認為。

對我國曆史特別感興趣的美國學者托馬斯·巴菲爾德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長城在中國邊疆防禦上起到的作用。他在《危險的邊疆:遊牧帝國與中國》一書中提到,由於受到環境和氣候的影響,古代遊牧民族不得不常年騎在馬背上遷徙,一旦資源枯竭,他們就會想辦法從別的地方奪取。

富饒的中原地區無疑是他們眼中的肥羊,因此他們常常南下騷擾中國的邊境。但是長城建立以後,中國多了一個保護自己的屏障。遊牧民族南下騷擾中國北方邊境的成本大幅度增加,而且即使他們的戰鬥力再強,也只能同時攻下一兩個關口,不能拉開戰線。

所以,在得不償失,攻破關口後還會被“甕中捉鱉”的情況下,大量的遊牧民族選擇了向西方沒有長城的地區遷徙。於是,這些遊牧民族將歐洲給害慘了。比如漢朝時期的北匈奴在被迫退出中原的歷史舞臺後,在西方建立了匈奴帝國,最後竟然還在公元476年幹掉了威震一時的西羅馬帝國,屠殺西羅馬帝國士兵十幾萬人。

而曾經被隋唐三次滅國的突厥族在實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跑去中亞和西亞建立了個赫赫有名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一舉將已經統治了1000餘年之久的拜佔廷帝國覆滅,可見其強大。

而12世紀到13世紀,成吉思汗在橫跨亞歐大陸征戰的時候,也是先將歐洲打得瑟瑟發抖,才慢慢盤下了宋朝。至於17世紀清軍之所以能入關,還是因為當時李自成已經將明朝覆滅,當時明朝已經沒有了統治者。

要怪也只能怪李自成不爭氣,沒能立馬派兵住邊疆,穩住民心,反而在京城花天酒地。結果導致吳三桂開啟山海關迎接清軍入關,若非如此,清軍只能贏得如此簡單。所以,長城不僅有用,而且還是有大用,但它到底能帶來多少好處,還得看當朝的統治者了。

1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清朝留守近一個世紀的一支軍隊:“戍邊衛士”,1993年才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