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編輯搜圖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涼州詞》

沙場鏖戰,酒作柔情,化作相思淚。

此次出征,一心只想著為國效力,早已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家國總是要有人守護的。

體現了將士們為國盡忠,的壯志與豪情!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邊風飄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燕歌行》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編輯搜圖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身著鐵衣執勤,邊塞荒涼,數十年如一日,

體現的,則是自古以來戍邊衛士的辛勞,和苦中作樂,英雄的樂觀主義精神!

01、帝國危局‍

眾所周知,晚清政府曾經為世界霸主,卻因為閉關鎖國,一是沒及時瞭解世界周邊的變化,錯過了工業革命的革新,

二是在之後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背景下,清政府依舊固步自封,沒有實行君主立憲,統治者也因固有思維,既得利益,沒有變通,戊戌變法南柯一夢,洋務運動徒有其表,並未真正實踐的浪潮中,曾經盛極一時的清朝,開始江河日下。

近代以來,日本經過改革,實力、野心同時膨脹,第一個擔起了侵華戰爭急先鋒的角色,

甲午海戰的失利,葉志超作為平壤主將,不戰而逃,狂奔500裡,徹底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馬關條約》的簽訂,掀起了世界各國瓜分中國的狂潮。

曾經的天朝上國,開始了長達一個世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民族苦難史,這樣的強烈反差,值得引以為鑑!

02、天涯孤旅

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

時間流轉,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利,1842年簽訂了清政府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後,

轉眼到了1898年,中英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至此,香港大部地區成為了英國殖民地。但因為清政府最後的“倔強”,條約規定,九龍城寨的主權劃歸在了中國一方,香港因此出現了一座城中之城。

編輯搜圖

可以說,自第一次戰爭失利,清朝之後的戰爭,總是輸多贏少,即使偶爾勝利了一次,

如愛國名將馮子材的鎮南關大捷,當時的中法戰爭,也終究逃不過“不敗而敗”的結局,究其原因,“落後就要捱打”,成為了中華民族血淚的教訓,和之後崛起的迫切與拼搏,繼續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決心。

本文的故事,也發生在這個背景下。

當時的香港,因為歷史遺留問題,九龍城寨,成為了一座"城中城"。

食鹽在古代賦稅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是最重要的一環。

自春秋時代,齊國名相管仲,向齊桓公提出的“賦稅於鹽”的建議,食鹽作為古代最重要的物資,一度有“天下稅賦,食鹽參半”的說法。

秦朝,漢朝的軍費均仰仗於此,宋朝時,鹽稅一度佔國家財政總稅收的80%。

到了明朝,因為鹽鐵專營政策的鬆動,富甲江南的鹽商張士誠,才有了與朝廷叫板的資本。

九龍城寨

九龍城寨在宋朝時建立,當時的官方為了控制食鹽收歸國家的決心,在九龍城寨建立了駐軍。

清朝時,康熙與嘉慶皇帝相繼在這裡設立了九龍汛和建立了炮臺,以加強城防防務。

1840年清朝在鴉片戰爭中的失敗,九龍半島旁邊的香港島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這裡也就成為了大清帝國的東南前線。1847年,九龍汛擴建成為九龍寨。

可惜好景不長,因為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約束,清朝從這裡撤軍,只留下為數不多的官員捕快維持當地的治安。

第二年,英國覺得這座城中城,在地圖中看著覺得很礙眼,驅逐了留守人員,想要把它吞併。

編輯搜圖

但清政府拿出條約,據理力爭,英國覺得佔領了這裡意義沒多大價值,於是選擇了撤退,為了表明立場,清朝於是又派了一支為數不多的軍隊在此駐守。

後來,清朝亡了,誰也沒注意到這塊遙遠的東南邊陲之地。。

或者說因為軍閥混戰,時局動盪,都沒管這邊。

當地守軍,還是在這一直選擇了堅守。

編輯搜圖

大清帝國早亡了,象徵著清朝的旗幟黃龍旗還一直在這 九龍城寨也因此成了三不管地帶,這裡的一夫多妻制的陋俗也保持著。

編輯搜圖

時光荏苒,1984年《中英聯合宣告》的簽訂,香港在1997年迴歸也成了大勢所趨。

中國本著未來發展的立意出發,透過談判,1993年,九龍城寨的問題也終於得到了解決。

隨後這裡被改造了成花園等現代化都市,從1898年,到1993年,維持著近一個世紀曆史的九龍城寨,也就隨即消失了。

後記‍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編輯搜圖

從古至今,自從有了國家的概念,無論是祖國的東西南北,邊境線上一代代的戍邊衛士,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

一直以忠誠地保衛著國家領土的神聖主權,人們的安危為己任,無論風霜雨雪,極端惡劣的環境,始終不畏困難,甘之如飴。

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致敬戍邊衛士!

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漢文帝到底有幾個兒子?——兼談漢文隱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