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某位大俠,拿著一錠十兩銀元寶,老闆可能還不樂意做這筆生意呢。
在古裝劇中,有這麼一個常見的鏡頭。
大俠進了飯館,土豪般地掏出一個銀錠,
說:“上好的酒菜拿來!”
然後小二就會畢恭畢敬收下銀錠,
馬上端來招牌菜和上好的美酒。
但是有一個問題,經常被忽略:
飯館老闆好像從不找零。
事實上,白銀成為交易貨幣,是在兩漢時期,
而真正流行於一般交易,則是明清的事。
白銀不同於銅錢,價值較大,不易組合拆分。
使用白銀消費,找零是一個非常麻煩的過程。
那麼在古代要是某商鋪老闆,
要是真的收到一錠銀子怎麼找零呢?
找不開,就剪開咯。
李然犀《清末天津“錢鬼子”揭祕》:
欲知裡面是否有鉛或銅,勢必用剪銀子的大夾剪斷開,才能得明真象。當年各銀錢號都有這種東西,任憑一個五十兩的“整寶”銀錠,放在夾剪裡,用屁股一坐即能把元寶夾成兩半。
咔嚓幾下,剪出一堆,幾錢幾分,幾釐幾兩都不一定,留著慢慢找補。
不止是元寶可以拿來剪,連銀簪子、銀首飾都能拿出來交易,
不論形狀如何,老百姓是隻認重量的。
不過也不是重量達到就可以的。
古代鑄銀技術不成熟,無法提取百分百的純銀,
一些黑心私鑄者還會故意摻假,在裡面混入錫、鉛等普通金屬。
同樣都是銀子,有的渾身銀光,有的則全是黑斑,
這種情況下即使重量相同,後者的價值也比不上前者的一半。
在當時的條件下,白銀是否缺斤短兩很難判斷,也不好攜帶。
於是,人們用鋼剪把整個銀子剪成小碎塊兒,以便於和銅錢進行兌換。
然而一塊銀子也很值錢,買肉買菜還是不夠零碎,
所以還得剪,繼續剪,剪下一角,謂之“角”。
一角值多少錢呢?
又被稱之“毫”,或者“毛”,是銀能碎到的最小程度了,沒法再小了,在明清時期,通常可換銅錢數十枚。
再稱~
用什麼工具?民俗館裡的常駐嘉賓戥(děng)子。
只要常有交易的地方,必有戥子,精確到一釐。
戥(děng)子
戥子其實就是一種小秤。除了用於稱重銀子外,
它還被用來稱貴重的藥材、香料、顏料等。
作為賬房吃飯的傢伙,戥子一般都有盒子保護
當一個人拿著五兩銀子買了三兩的東西時,
賬房先生會當著買家的面,用戥子對這五兩銀子稱重,
看看份量是否足夠。
確定沒有缺斤短兩之後,商家再用鋼剪把這五兩銀子剪開,
但是誰也不可能剛好剪成一塊兒二兩重、一塊兒三兩重的,
如果二兩那塊兒剪成二兩多了,則必須再剪一次。
如果這次又剪過了,剪成不到三兩了,就要用商家之前留有的碎銀子來填補。
如果商家沒有合適份量的碎銀子作為填補,
那這部分就要折算成等價的銅錢。
必須說明的是,就算你拿著五兩銀子,
也不能直接購買五兩銀子價值的東西就離開,
因為商家還是要稱重並剪開你的銀子,防止銀子的雜質過多,不抵價值。
看到這裡,大家覺得已經夠麻煩了吧。
但別忘了,剪銀子可不是剪紙,沒那麼好處理。
用來剪銀子的鋼剪,夾口很小,夾臂很長,
用這個來剪銀子是需要很大的力氣的。
一般需要兩個人合作完成,一人固定,一人剪,
有時候剪銀子的人,甚至要用整個身體作為壓力才能成功剪開銀子。
能成功的,估計都是大力出奇跡。
要想剪下固定的重量就更不可能了。
因此普通人用的銀子,多是經手多次的碎銀,
多數人不會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銀錠的機會,
就如同今天大多數人不會去銀行辦支票一樣。
所以要是真的有某位大俠,拿著一錠十兩銀元寶,
要求小二上好菜的話,老闆可能還不樂意做這筆生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