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大龍飾演的秦始皇
中國人起名字,非常講究。名字或者寓意健康、美麗、吉祥,如“剛強”“健強”“豔麗”,或者反映時代特徵,如“建國”“援朝”“躍進”“衛東”等。總體而言,除了起名字時有欠考慮,起什麼史珍香、杜紫藤等諧音不雅的名字,或著隨便取什麼“王剛”“李明”等重名率極高的名字,或者起很多人都不認識的生僻字作名字外,大部分中國人的名字還是“中規中矩”的。其實,這種取名的“規矩”,在周代禮儀中就已有明確的規定。《左傳·桓公六年》記載了周代取名的五條原則和六種避諱:“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信,以德名為義,以類名為象,取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幣。……故以國則廢名,以官則廢職,以山則廢主,以牲畜則廢祀,以器幣則廢禮貌。”至少在傳世文獻記載中,受周禮影響深遠的國家,大多還是基本能遵循上述取名原則和禁忌的。不過,秦人地處邊陲,有些時候不完全遵循周禮,他們起名字的規則,就和咱們熟悉的不大一樣了。
秦
一、遵循周禮,崇文尚武的取名方式後世雖指責秦人野蠻、貪婪、刻薄寡情,但這只是秦文化的一個方面,而非全貌。在秦國,寓有道德倫理、吉祥富貴以及崇文尚武的名字比比皆見。如“義”(張義)、“忠”(左忠)、“信”(閭民信、李信)、“賢”(韓賢、畢賢)等倫理道德概念,頻頻出現於秦人的名字中。這表明忠孝仁義等倫理概念並非儒家“專利”,即便在法家文化濃郁的秦國,也深受民眾的歡迎,並有意識地將這些具有普世意義的倫理概念,用來給孩子或晚輩取名。
秦將 李信
秦人脫胎於遊牧民族,惡劣的自然環境、遊蕩的放牧生活以及殺機重重的周鄰環境,塑造了秦人崇尚陽剛武勇的民族習性。因此,秦人在給孩子或晚輩取名時,多取“武”(陳武、趙武、翟武)、“敢”、“強”(王強)等蘊含武勇的字為名。即便如此,秦人也不乏對文明、文化的希冀和追求,並用“文”(莊文、董文)、“章”(趙章、侯章)等文義十足的文字,來給孩子或晚輩取名。
二、違背周禮,以國、疾等取名秦人雖居周故地,但四周皆戎狄,雜處日久,深染胡風,因此秦文化中多有違背、突破周禮之處。《禮記·曲禮》有取名“不以日月”的原則,但在考古出土的睡虎地秦簡記載的人名中,以甲、乙、丙、醜、寅、辰、午、未、申、酉、戌、亥、癸等天干、地支為名者,比比皆見。以干支名取名,與秦人源出同祖的商族人取名禮俗相合,這似乎是秦人儲存、傳承民族傳統的形式之一。
《左傳》中記載的取名的禮儀規定——“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牲畜”等,就對部分秦人毫無約束力。以國名、疾病乃至牲畜名稱作為名字,在秦國蔚然成俗,並無忌諱,如隗周、忌周、杜殷。饒有趣味的是,秦人不但以前代國名為名字,也以同時代的諸國名為名,《故宮璽印選》中記載一名叫“王中山”的秦人,甚至還有以本國國名“秦”為名者。在睡虎地秦簡中,就記載有一個叫“秦”的強盜的名字。不過,他的所作所為,實在是辱沒了他的祖國。
秦人還有以山川名來取名的風俗。在考古出土的秦封泥、竹簡中,我們可以見到濩留、呂池、吳涗、灌、鍾水等水名,或與水相關的稱謂。
秦孝公據說名渠梁
秦人還流行以身體部位取名的風俗。睡虎地秦簡中記載了一個叫“穿耳”的秦人,睡虎地秦簡、天水放馬灘秦簡分別記載有一叫“目”、“耳”的強盜。不但如此,有些秦人還以身體特徵甚至是缺陷來取名。如出土秦印記載一人姓名是“畀毋齒”,還有人叫“趙黟”、“青肩”、“黑臀”、“黑夫”等“不雅”甚至可能是暗指其人身體缺陷的名字。如“黟”,《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黑”,那個叫“趙黟”的,不知道他的父母長輩是不是因為他出生時面板黝黑,才給他取了這樣的名字?
秦人還有以疾病名稱來取名的。在出土秦簡、印章等器物上記載的秦人名字中,有“癰”(面板和皮下組織化膿性炎症)、“疢”(泛指熱病)、“疥”(傳染性面板病,以瘙癢為主)、“欬”(kài亦作咳)、“㽱”(jiǎo腹中絞痛)等。以某些疾病名取名,可能是祈願子孫祛除此種疾病。
以禽獸名來取名,也是秦人取名比較常見的一種方式。據粗略統計,以馬或含有馬字偏旁的字為名者最多,如秦惠文王叫贏駟。另外,以犬、牛、豕、鼠及其相關的字取名的,也是秦人較為常見的取名方式。如狗、犢、豵、豚等、鼠、鼷等。秦人最初以玄鳥為圖騰崇拜,早期秦人曾以遊牧經濟為生,尤擅長養馬,西周中期,該部族首領非子即以為周王室養馬有功而獲得周王室的讚賞,進而獲得“附庸”地位,根據秦人的這些宗教信仰、經濟生活以及部族歷史,就能理解秦人以禽獸名來取名的習俗了。
羋月傳 秦惠文王
秦人還有以植物名、日用器物名來取名的風俗。比較常見的草木類植物名有萃、柏、苣、茀(道路上繁茂的野草)、枚(樹幹)等,器物類名字如“褆”(衣服厚重、美麗之義)、“輒”(車子的兩輢)等等。
文史君說秦人在取名時,有的遵循周禮,選用倫理道德、吉祥如意類的文字;有的違背(有意或無意)周禮,採用干支、國家、山川、疾病、禽獸等《左傳》、《禮記》明文規定不得作為名字使用的名稱取名。其緣由,一在於秦雖居周故地,但至春秋戰國時,周文化影響已漸趨式微;二在於秦人本為遊牧民族出身,又長期與戎、狄等遊牧民族雜居,對周禮甚少留意,保留、傳承周禮更無從談起。對社會大眾而言,周禮更為陌生,甚至全無所知。因而秦人在取名時,民族色彩更重一些,或者更喜歡或習慣選用司空見慣的物品來取名。
參考文獻鄭寶倩:《華夏人名與中國文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劉釗:《古文字中的人名資料》,《吉林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王泉根:《中國人名文化》,團結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