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為獨立掙扎的十三州到橫跨大洋、覬覦全球的頂級強國,美利堅在19世紀完成了一場看似不可能的逆襲。
短短百年,白宮的主人們就一手揮舞鈔票一手揮舞大棒,以一筆又一筆購地案實現了飛速擴張。回首歷史,“買買買”堪稱美利堅崛起的主旋律。
儘管後人喜好誇耀“國父”的英明神武,美國在立國之初卻深陷內憂外患。十三州腹地狹窄,農業和貿易潛力有限,國境之外印第安人出沒,隨時可能擔當歐洲列強襲擾美國的急先鋒。
1801年,風聲傳來,歐洲休戰,西班牙將路易斯安那權益轉讓給法國,拿破崙意圖在美洲建起一個法屬帝國。
19世紀時,路易斯安那涵蓋了東起密西西比河、西至落基山脈、南抵墨西哥灣、北達加拿大的廣袤土地。
此地界線模糊,開墾有限,卻在地緣上對十三州形成半包圍,亦是美國的貿易要道。美國人聽聞風聲時,法西密約已經簽訂完畢,拿破崙的大軍將在1803年4月開進美洲。
外交上一向親法的傑斐遜一改常態,立刻致函駐法公使利文斯頓,疾呼“佔據新奧爾良的人,就是我們的天生宿敵!”他的憤怒不無道理,在他眼裡,昏聵的西班牙無力干涉美洲,銳意擴張的拿破崙才是心腹大患。
美國進出口的貨物,有近四成需要穿過路易斯安那的良港,誰掌握了這塊土地,誰就掐住了新生政權的喉嚨。1802年,仍在實際管轄路易斯安那的西班牙突然宣佈取消美國在新奧爾良的貨物存棧權,這不啻於一個危險訊號。
美國政府反應強烈,他們弄不清此舉是否出於拿破崙的授意,索性一併警告,一旦法西輕舉妄動,“兩萬民兵將出現在密西西比水域”。
不過,傑斐遜不願真的兵戎相見,美國也無力與歐洲再戰。若能在談判桌上解決問題,再好不過,議價購買成了上佳選擇。
但他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國庫空虛,撥不出太多款項,必須壓低價格;二是憲法沒有賦予總統兼併境外土地的權力,傑斐遜的購地方案實則是違憲之舉。
事關國運轉折的時刻,傑斐遜顧不得太多程序正義,委派詹姆斯·門羅(1816年當選總統,以“門羅主義”名垂後世)出使法國,允許他以不超過1000萬美元的價格解決新奧爾良的歸屬問題。
以拿破崙的野心,購地本來不太可能成功,但接二連三的突發事件扭轉了局勢。先是1802年,拿破崙派妹夫勒克萊爾指揮三萬大軍鎮壓海地革命,沒想到黃熱病肆虐,法軍全軍覆沒。
在拿破崙的佈局裡,中美洲的經濟作物是帝國巨大財富,路易斯安那則是陸上補給地和倉庫,海地失守,意味著北美腹地失去了價值,他也就不再執著於駐屯。
1803年,英法衝突升級,歐洲重燃戰火不可避免,法國全力備戰,無心顧及遙遠的美洲。拿破崙打起如意算盤,既然路易斯安那遲早淪陷,莫不如做個順水人情,養肥了美國,正如他所言“我要給英國樹立一個海上競爭者,這個競爭者早晚會挫敗它的傲氣。”
結果,拿破崙同意出售整個路易斯安那,總價不過1500萬美元,平均每英畝土地僅價值3美分,這實在出乎傑弗遜的意料。1500萬美元,在當年是一筆鉅款,但它讓美國領土面積擴張了一倍以上,還得以吞併了密西西比水系。
密西西比水系既盛產良港又是糧倉,而且僅新奧爾良地區就能為美國提供半數糧食。傑斐遜的深謀遠慮更在於,用金錢將法國逐出美洲,這樣這片大陸的競爭者就只剩下遠在北方的英國與垂垂老矣的西班牙,美國人就能夠大展拳腳了。
在任何強國的手裡,佛羅里達都是指向未來大陸共和國心臟的手槍。東佛羅里達是槍柄,彭薩科拉是扳機,狹長的西佛羅里達是水平槍管,其槍口對著這個國家的命脈——新奧爾良上面的密西西比河。西班牙軟弱,無力為手槍裝上子彈,但是,西班牙的盟國英國,或者其敵人拿破崙,如果把手伸到這支手槍上,就會扣動扳機。
外交史學家塞繆爾·比米斯這段絕妙的比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佛羅里達對於美國的重要意義。
在購買路易斯安那之際,傑斐遜就想過一併解決佛羅里達的問題,但未能如願。歷史上,佛羅里達數次易主,與西班牙、英國的利益深深地交織在一起。
七年戰爭後,西班牙將這片土地割讓給英國。美國獨立戰爭時代,西班牙瞄準機遇參與對英作戰,作為酬勞,又將其奪了回來。美國覬覦佛羅里達,核心在於南方水系的航運權。
一計未成,又生一計。1810年,美國鼓動西佛羅里達居民高舉反旗,組建自治政府。此時情形大有不同,西班牙陷入拿破崙戰爭,鞭長莫及,白宮的主人也從傑斐遜換成了麥迪遜。
公然挑撥反叛後,麥迪遜不在乎此舉是否激怒了西班牙人,倒是更憂心英國人會不會趁虛而入。為了鞏固“成果”,負責前線軍務的馬修斯將軍索性繼續煽動東佛羅里達居民叛亂,佔領了首府聖奧古斯丁。
馬修斯的冒進令英國人大為光火,越俎代庖地派出使節抗議。麥迪遜聞到了火藥味,只得臨陣換將,派出了米特切爾將軍主持大局,主打戰術由挺進變為拖延。隨著1812年戰爭爆發,爭端被暫時擱置。
1815年,西班牙派出公使奧尼斯斡旋,他在談判桌前的對手是立國功臣約翰·亞當斯之子昆西·亞當斯。昆西·亞當斯對西班牙的窘境瞭然於胸,選擇挑起事端逼對手就範。
1817年,安德魯·傑克遜藉口印第安人騷擾,大舉攻入佛羅里達的印第安村落,將其付之一炬,並指責英國和西班牙在暗中支援印第安人偷襲美國邊境。美國政府不滿傑克遜悍然越界的軍事行動,昆西·亞當斯卻大喜過望,對此大做文章,責難西班牙無力約束佛羅里達。
奧尼斯進退維谷:一方面西屬美洲獨立運動如火如荼,西班牙不敢再得罪美洲大國;另一方面經歷了拿破崙戰爭後,歐洲豪強元氣大傷,很難對美洲事務提供實質性幫助。
無奈之下,一紙條約成了最後的選擇。在簽字生效的前夕,西班牙還希望從中小賺一筆,用以換取美國對美洲獨立力量的否定,卻被強硬告知“兩者毫不相干”。
1822年2月22日,華盛頓九十誕辰紀念日,條約敲定,美國政府應為公民清償對西債務5454545美元(一個精確而詭異的數字)。經過討價還價後,最後以500萬美元成交。
昆西·亞當斯激動地宣佈,這是“我們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紀元的開端”。幾年後,蠶食佛羅里達的兩大主角昆西·亞當斯與安德魯·傑克遜先後當選總統,可見美國人對這筆買賣的讚許之情。
路易斯安那與佛羅里達塵埃落定,美國人在大西洋沿岸的擴張告一段落,扭頭看向了太平洋,他們垂涎的是三大良港——聖弗朗西斯科、蒙特雷與聖迭戈。
已經當上總統的安德魯·傑克遜沒有大兵壓境,而是選擇出錢解決問題。1835年,他向墨西哥提出以50萬美元購買聖弗朗西斯科以北的加利福尼亞地區。1837年,他提高了報價,決定以350萬美元收購北美38度以北的加利福尼亞地區。考慮到世界物價都在飛漲,對比前兩筆交易,傑克遜的報價缺乏誠意,墨西哥方面沒有迴應再正常不過。
在此期間,美墨之間爆出了一件大事。1836年,在美國教唆下,德克薩斯移民宣佈獨立,列舉墨西哥的“十二大罪狀”。這一手法在佛羅里達爭端裡也曾用過。
自詡“西方拿破崙”的墨西哥總統桑塔·安納率軍鎮壓,結果卻吃了敗仗,淪為階下囚,被迫承認德克薩斯獨立。誰知,墨西哥國內在他被俘之際另立新總統,宣佈條約作廢。這一系列操作,為美國強勢介入提供了充分了理由。
1839年,美國以公民被墨西哥拖欠債務為由,勒令南方鄰居償還203萬美元,不久又將數額提高到了334萬美元。求購不成,美國人鐵了心要賬。
與法國、英國、西班牙不同,墨西哥是新生國家,有著數百年被殖民的慘痛歷史,無法對美國領土構成威脅。為尋求輿論支援,登上總統寶座的擴張論者波爾克鼓吹“天定命運”的論調,宣揚“征服有理”的叢林法則。
面對孱弱的鄰居,美國人磨刀霍霍,南方人垂涎大片未經開墾的土地,北方人垂涎連通亞洲的優良港口。雖然林肯在後來的國會發言裡痛斥“美墨戰爭中流血的人,是要控訴波爾克的”,但真正將美國帶向侵略的不僅是波爾克的野心,還有精英的貪念。
1846年初,做好戰爭準備的美國下了最後通牒,要求以1500至4000萬美元(另一種說法稱,美國實際預算只有2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新墨西哥與加利福尼亞,遭到拒絕。第二天,扎卡里·泰勒將軍率部佔領格蘭德河北岸,戰爭打響了。
為徹底降服墨西哥,美國徵兵十萬之眾,兵分三路,發起進攻。卡尼上校主攻西線,長途奔襲新墨西哥與加利福尼亞。期間,美國移民裡應外合,成立了“加利福尼亞共和國”。
海軍准將斯洛特清掃太平洋沿岸,佔據了聖弗朗西斯科灣。總司令斯科特與前線主將泰勒沿中路南下,直取墨西哥城。
經過一年多的激戰,墨西哥城失守,城下之盟《瓜達盧佩條約》讓墨西哥人至今憤憤不平。美國人支付1500萬美元,將新墨西哥與上加利福尼亞收入囊中。
此役過後,美國領土增加了60%,還得到了未來的“黃金國度”。隨之而來的加利福尼亞淘金熱,深刻帶動了西進運動,讓美國真正成為了一個橫跨兩洋的西方霸主。
美墨戰爭還衍生了一個副產品,就是美英《俄勒岡條約》。兩國對太平洋沿岸土地爭奪由來已久,但始終僵持不下。美墨戰事正酣,波爾克不想腹背受敵,就接受了英國的和談提議。
雙方以北緯49度為界,瓜分了俄勒岡地區。這筆交易,明確了“共同利益”歸屬,美國雖然沒有佔到什麼便宜,卻迅速穩定了太平洋沿岸,為下一筆賺得盆滿缽滿的大買賣鋪平了道路。
19世紀上半葉,美國幾次擴張潮集中在南方,很少有人注意到北方疆域的價值。兼併阿拉斯加,某種程度上來說還真是“天佑美利堅”,因為這筆買賣是俄國人送上門的。
克里米亞戰爭之際,沙俄直面英國人的敵意。阿拉斯加在地緣上是英國屬地,很有可能被敵人侵吞。為了不讓英國人得逞,經營阿拉斯加的俄美公司想到了一招瞞天過海的險棋:將阿拉斯加假裝賣給美國,熬過戰爭再做打算。
一貫無利不起早的美國人,不會傻到冒著激怒日不落帝國的危險接一個前途未卜的盤,但他們洞悉了俄國人的迫切心情。
1857年,沙俄再度上門兜售,沙皇之弟尼古拉維奇大公為此奔走。加利福尼亞州議員戈文作為熱心收購者,也不斷遊說國會,甚至輾轉說動了布坎南總統。
為了拓殖阿拉斯加,俄美公司應運而生,這不是一傢俬營公司,而是類似政府機構的獨立王國,消耗著聖彼得堡的海量資金。或許是與生俱來的粗獷性格使然,同樣經營毛皮貿易,與英法相比,俄美公司的浪費數目驚人。
1802年,在俄美公司手裡被毀掉的毛皮多達80萬張,能不虧空才見了鬼。至19世紀中葉,長年累月的虧損讓俄美公司負債累累,嚴重拖累了沙俄財政。
在沙皇的授意下,俄美公司進入黑龍江流域冒險,將注意力放在了漠河等地的金礦上,還一手打造了熱爾圖加共和國,妄圖在大清境內締造一個“東方加利福尼亞”。一來二去,阿拉斯加就成了空耗資金的雞肋。
布坎南總統當政的年代,美國有意問價,但國內南北對峙白熱化,收購就被耽誤了。直至南北戰爭告終,沙皇的出售計劃還是未能找到合適顧客。兜兜轉轉之後,雙方終於開始正式就此事接觸,阿拉斯加的歸屬漸漸有了眉目。
在俄國沙皇與美國國務卿西沃德的主推下,兩國經歷三輪談判,最終以72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從今天的眼光看來,美國無疑是賺翻了。但在當年,西沃德因天價收購不毛之地受盡了嘲諷,被冠以“傻子西沃德”之稱。
當然,收購的支持者另有一番說辭。南北戰爭時代,俄國艦隊曾遊弋太平洋,以示對北方政府的支援。不少人相信,這筆鉅額支出裡,包含了價值不菲的政治回饋。
收購基本塵埃落定後,還上演了一個小插曲。交易完成一年後,人們發現,有16.5萬美元的款項並未打入俄國賬戶,反而不翼而飛。
19世紀末,經歷南北戰爭後30年的工業發展,美國已經是雄踞一方的巨人。他們不再滿足於在北美大陸上擴張,而是在全球範圍內冒險,瞄準了日薄西山的西班牙。
與歐洲列強相比,西班牙只剩下一副躺在舊日功勞簿上苟延殘喘的皮囊。日後爬上總統之位的西奧多·羅斯福是強勢主戰派,他看中了古巴與菲律賓的支點作用。
在美國動手之前,兩地的獨立運動就燃起了星星之火,但白宮既不支援也不反對,反而坐山觀虎鬥。麥金萊總統一貫被媒體詬病“軟弱、喜歡譁眾取寵”,他密切關注形勢,尋找一舉扭轉公眾形象的良機。
正在此時,停泊在哈瓦那的“緬因”號巡洋艦莫名爆炸。即便這次事故導致了260多人遇難,至今仍有陰謀論者堅信那是一場自導自演的苦肉計。美國方面稱,西班牙水雷是這次事故的罪魁禍首,在民眾高漲的復仇情緒中,戰爭打響了。
美國最先進攻的是菲律賓。太平洋海軍名將喬治·杜威迅速擊潰了駐守在馬尼拉灣的西班牙艦隊,傷亡比是奇蹟般的1:381,順便將夏威夷正式收入囊中。
杜威的兵貴神速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本已蓄勢待發的菲律賓起義者揭竿而起,西班牙人數百年的統治就此崩盤,這是美國戰略家們未能想到的連鎖反應。值得一提的是,孫中山還為此積極奔走,協助菲律賓起義軍採購了大批軍火。
古巴的戰況遠比菲律賓艱難,畢竟駐防的西班牙軍隊兵力五倍於美軍。美方倉促的徵兵,加上令人難以放心的食物供給,大大拖延了節奏。羅斯福辭職從戎,組建了莽騎兵,在聖胡安戰役裡大顯神威,為政治生涯撈足了資本。
當然,更神勇的依然是海軍,在古巴又一次上演了1:323的逆天傷亡比。美國人經常誇耀的“輝煌小戰爭”僅僅持續了16周,就讓西班牙徹底一蹶不振,從此淪為不折不扣的二流國家。
在清掃戰果的《巴黎和約》裡,西班牙放棄了在古巴的權益,將波多黎各與關島割讓給美國,又被迫以2000萬美元賤賣了菲律賓。
昔日大刀闊斧征服美洲的西班牙,嚐到了伏在砧板上任人宰割的滋味。有了菲律賓,美國人有底氣喊出了“門戶開放”。轄制了古巴,美國人的勢力真正輻射到了拉丁美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美國人終於攢足了稱霸世界的底牌。
百年“買買買”的歷程裡,美國人每筆交易都不盡相同——路易斯安那,斡旋歐洲大國之間,坐收漁利,花小錢辦大事;佛羅里達,外交談判桌上不戰而屈人之兵,以撒錢收尾;新墨西哥與加利福尼亞,求購不得後,借金錢之名,行侵略之實;阿拉斯加,趁著對方失了智,促成一本萬利的買賣;菲律賓,戰場定勝負,金錢來掃尾——它們共同造就了一個結局,西半球失衡了,一個超級大國即將睥睨世界。
編輯說明
校對 / 歐皇喵
封面 / 子非魚
排版 / 火車便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