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被秦國封為武安君。武安的意思是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
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千字文》將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白起之所以能居“四大名將”之首,是因為他在打仗方面的成績確實太優秀了。
1.一生無敗仗,實至名歸的戰神白起從統領部隊開始,直到自殺,一生征戰沙場達37年之久,攻取者七十餘城,殲敵一百多萬,一次也沒失敗過。“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溼鞋。”
在大大小小的戰役中保持全勝戰績是很有說服力的,大家可知道,他的對手是不乏名將的。
伊闕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魏國和南韓基本上被打殘了,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楚國徹底喪失了對抗秦國的能力;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從此趙國喪失與秦國正面對抗的能力;齊國和燕國的國力也都消耗的差不多了。白起的連年征戰,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堅實基礎。
長平之戰,開創了中國在軍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奠定了白起被後世尊為一代名將的基礎。
趙國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在中國北方崛起,在軍事上多次擊敗秦國,是當時唯一敢和秦國正面對抗的國家。長平之戰後,趙國再也沒有能力和秦國爭雄。
大家都認為趙括很弱,其實不是。當時趙國有廉頗、樂毅、田單等多位名將,趙王之所以選擇趙括,是因為趙國糧食供慶緊張,需要快速結束戰爭,而趙括是當時唯一一個能執行趙王進攻策略、戰略意圖的人。
趙括之所以失敗,根本原因是:對手實在是太強了!
《戰國策》評價他:能夠精確地對敵我雙方軍事、政治、國家態勢,甚至第三方可能採取的應對手段等都有精確料算,無一不中,所以還沒開戰就能知道戰爭的勝負。
太史公司馬遷稱讚他:“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毛澤東認為:“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唐朝開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設定武廟。武廟以周朝開國丞相、軍師呂尚(即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
上元元年(760年),唐肅宗將白起等歷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廟十哲。
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白起。
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白起亦位列其中。
2.殺人如麻,名副其實的死神:在那個時代,提到白起,對於一個和秦國敵對的將領來說就是死亡的代名詞。
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其中一半死於白起之手。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一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太史公開篇用了一整段的文字寫白起的戰績。基本結構就是:白起在什麼時間,攻打什麼地方,打下多少座城,殺了多少人。太史公就是用這種形式,如同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一場場戰役迅速切換,體現白起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和殺人如麻。
山西省高平市城西5公里處的谷口村,是白起長平之戰坑殺趙軍的地方,這個地方又叫殺谷、哭頭、省冤谷,村子裡還有白起臺、骷髏山、骷髏王廟等古蹟。
長平之戰近千年後,唐玄宗當潞王時,來到此處,還能看到遍野的白骨、成山的頭顱,觸目驚心,於是“擇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髏大王“,在頭顱山旁修建骷髏王廟。
明代詩人於達真寫道:“此地由來是戰場,平沙漠漠野蒼蒼。恆多風雨幽魂泣,如在英靈古廟荒。趙將空餘千載恨,秦兵何意再傳亡?居然祠宇勞瞻拜,不信骷髏亦有王。“
到高平旅遊觀光的人們,建議大家都到骷髏王廟參觀遊覽,領略長平古戰場的雄渾場面。
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多座,殲滅近百萬敵軍,攻陷楚國首都、重創趙國主力,為秦國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最終卻被秦王賜死。反差如此之大,讓人唏噓。原因何在?
3.白起為什麼被殺?一是失信於君:妄議老闆的決策,行動不聽指揮。
長平之戰後,趙國本來答應割六座城池給秦國,可突然變卦,不給了。秦王很生氣,又發兵攻打趙國的首都邯鄲,當時白起正好有病,沒有帶兵上前線。
少了白起的秦軍連連失利,損兵折將。
白起病好後,秦王就命令白起上前線,可白起不但不執行命令,反而叨叨了一大堆,結論就是這個仗不能打。
秦王一聽,十分不高興,一看硬的不行,就來軟的,讓丞相範睢去請。
白起和範睢因為長平之戰本來就有矛盾,他當然不會聽範睢的。他對範睢說:“我身體不行,去不了。”範睢請不動白起,回到秦王那兒肯定也沒好話。將相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擴大。
秦王一看白起軟硬都不吃,心說,你小子是太陽啊,我泱泱秦國,離了你白起就不轉了?於是改派另一名將領王郃前往。事實證明,沒有白起秦軍就是不行。戰事仍然進展不順利,再加上楚國和魏國的援軍又趕到了,秦軍完敗。
訊息傳到白起那兒,說:看看,我說什麼來著,叫你們不要出兵,不要出兵,你們不聽,這下知道鍋是鐵打的了吧。《史記》原文: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秦王聽了,十分惱火。強令白起帶兵出征。
白起還是以他病重為理由,拒不出徵。
秦王又讓丞相範睢去催,白起仍然不給面子。
秦王對白起越發惱怒,直接給他來了個“斷崖式”降級,從大將軍(部級)直降為士兵。
三個月後,秦軍戰敗的訊息不斷從前方傳來。秦王又想起白起來,越想越恨,要他馬上滾出咸陽,一刻也不能停。
白起出城沒多遠,秦王和範睢商量說,這小子到現在還不服氣,還牢騷滿腹,不能這樣便宜了他,於是讓人帶劍出城,追上白起,讓他自行了斷。
白起心裡一百個不服氣,他對天長嘆,說,我犯了什麼罪,竟然落得這個下場?(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
他在那兒想啊想,想了很長時間,司馬遷用了一個詞“良久”,最後終於想通了,說:“我確實該死,長平之戰趙軍幾十萬人本來投降了,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就這一條,就該死。
秦國統一天下的大戲,白起開了個好頭,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的王翦給畫上了句號。
白起服務的是秦昭襄王,王翦侍奉的是秦始皇。昭襄王雖然是秦始皇的曾祖父,中間隔孝文王和莊襄王,可孝文王守孝一年,在位3天就死了,莊襄王即位後,3年不到,也病死了。兩個人總共加起來4年不到,接下來即位的就秦始皇。雖然王翦的生卒年月不詳,但可以判定,白起和王翦基本是同時代的人。
在白起征戰天下,殺敵百萬,大大削弱的六國的軍事實力和根基之後,秦王政時期的王翦領兵開始覆滅六國。
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過程中,其中3個國家是王翦滅掉的,還有2個國家終結在他兒子王賁的手裡。王翦父子是繼白起以後的又一代名將。
據《史記》記載:王翦帶兵攻打楚國,臨出發時,對秦世皇說,請求大王多賞賜我些好田地、大房子、園林池苑吧。秦始皇說:“將軍儘管出發就是了,怎麼還擔心家裡日子不好過呢?”王翦說:“我替大王帶兵,即使有功也封不了侯,所以趁著大王特別器重我的時候,多給子孫後代置份家產。”秦始皇聽了哈哈大笑起來。王翦帶兵到了函谷關,又連續五次派人回朝廷討要賞賜。
有人說:“將軍您置辦家業大家都能理解,可這要的也太過分了吧。”
聽聽王翦怎麼回答的。
他說:“你錯了。秦王(那時秦始皇嬴政還沒統一六國,還沒稱帝)性情粗暴,疑心重。現在他把全國的精銳部隊都交給我,我要是不用請求賞賜房子、土地,給子孫置辦家產的方式,來表明我帶兵出征的堅定意志,難道還等著讓秦王來懷疑我嗎?”
言外之意,你以為老子是那種貪圖名利的人?你以為我這樣做真是想多要點土地、大house嗎?不是的,我是為了取得大王的充分信任。這是從大的方面說。接下來的戰爭會很殘酷,戰事不會順利,只有老闆充分信任,他才有可能全力支援我們,我們才有可能打贏這場硬仗。從小的方面說,一句話:我這是為了保住自己的腦袋。最終王翦帶領秦軍一舉殲滅楚軍主力,殺死項羽的爺爺項燕,滅了楚國。完事以後,王翦告老還鄉,落了個善終。
封建時代,只有君臣充分、絕對信任,才能贏得戰場上的勝利,建立匡世奇功。
而白起在戰場上能做到百戰百勝,可在政治上卻顯得相當幼稚,他看似是死在秦王手裡,其實,是死在自己那句“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話上。
二是將相失和:沒處理好和丞相範睢的關係。得罪權相。
白起在長平之戰坑殺趙軍主力四十萬人之後,就指揮秦軍兵分三路直搗趙國首都邯鄲,趙國舉國震動。他們趕快派出說客蘇代,帶著大量的金銀財寶,去賄賂丞相范雎。
範睢當時已經權傾一時,秦王對他言聽計從。
蘇代說:趙國一旦滅亡,秦王就可以稱帝。白起立下了赫戰功,一定會封為三公。
可您怎麼辦?能甘心屈居他之下麼?到那時候,不甘心也沒有辦法。
另外,天下百姓誰都不願意做秦國的子民。即使滅掉趙國,也得不到多少土地和老百姓。所以,還不如趁著趙國驚恐萬狀,讓它們割點土地,別再讓武安君立功了。
范雎一下子被打動了。他立即向秦王建議,秦軍疲憊不堪,不適合繼續作戰。秦王立即同意,接受趙國割讓城池,罷兵言和。
範睢是什麼人呢?司馬遷總結:“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就是你管我一頓飯,我就報答你;你敢瞪我一眼,我就報復你。通俗地說,就是愛憎分明,情緒強烈,但不講原則。
其實,在當時,白起一鼓作氣,指揮進兵時機正好,功在國家,而范雎建議退兵,明顯出於私心,誤國誤民,以至於秦國後來付出沉重代價才滅亡趙國。
白起聽說後,極度不滿,從此就對范雎有了看法;范雎呢,對功勳卓著的白起,也起了戒心。二人因此結下了樑子。
後來,秦國再次出兵攻打趙國,秦王讓範睢兩次去請白起,白起都拒絕了,更進一步加深了兩人的矛盾。
以至於,白起被秦王趕出首都,範睢和秦王商議把他賜死結束。
白起和範睢之間和同時期的廉頗與藺相如很像。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我們在中學課本里都學過。
在這兒,白起近乎廉頗,而范雎則大不如藺相如。將相不和,傷國本,害自身。
歷來筆桿子揮槍桿子,文臣指揮武將。
作為武將,不能總奢望遇見藺相如那樣的同事,還要從自身做起,主動處理好與同事的關係。
再對比王翦。
范雎以'遠交近攻'的策略幫助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他與魏國的丞相魏齊是仇人。范雎曾揚言要魏國交出魏齊,否則就會舉兵伐魏。
迫於形勢,魏齊放棄相印逃到趙國,投在了平原君趙勝的門下。
長平之戰之後,王翦向秦昭王獻計,由秦昭王寫一封書信,約平原君來函谷關赴宴。秦昭王依照計策而行,誘使平原君上鉤。待到平原君來時,藉機會將他扣留,押到了咸陽。在傳訊邯鄲,稱如果得不到魏齊,就不釋放平原君。
長平之戰剛過,趙王正驚魂未定,趕緊派兵圍住平原君府,擒拿魏齊。魏齊逃到了信陵君那裡,信陵君不敢收留他。魏齊走投無路,拔劍自盡。趙王得到魏齊的首級,連夜派人送往咸陽,秦王才釋放了平原君歸趙。王翦未費秦國一兵一卒就得到了魏齊的首級,解了相國范雎多年的心頭之恨。
雖然王翦刻意討好的做法不值得提倡,但比較白起、王翦二人處理和最有權勢的文臣的方式,就知道白起的做法有待商榷。
戰爭年代,外有名將,內有名相,將相和,精誠團結,打仗勝,國家強;如果將相不和,你爭我鬥,必將兩敗,於國家不利。正像一句俗話所說:彼此補臺,發戲連臺;互相拆臺,一齊垮臺。前者的代表是廉頗和藺相如;後一種的代表是白起和範睢。
白起自殺的地方,杜郵,是今天的咸陽市東郊的渭河北岸的任家嘴。
秦人崇將尚武,白起屢建奇功,遭奸人饞毀致死,秦人“以白起死非其罪,無不憐之,深表懷念”。
就連唐太宗李世民都認為白起死的冤,他說:“白起為秦平趙,乃被昭王所殺…乃君之過也,非臣之罪焉。”
秦始皇即位之後,唸白起勞苦功高,把他的兒子白仲分封於太原,千年之後,白氏家族誕生了偉大詩人白居易。
白居易在《太原白氏家狀二道》中追憶先祖白起,這樣寫道:“後非其罪,賜死於杜郵。秦人憐之,立祠廟於咸陽,至今存焉。“
1970年,解放軍三五零三廠施工時,發現了白起墓的墓道,出土了數件兵器、佩劍等文物,現在都儲存在咸陽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