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謹以此芒市艱辛的更名史實獻給芒市解放70週年

▲和改區傣族農民在盯樁分田

從1950年4月21日,人民解放軍第十四軍四十一師一二一團進駐芒市,把五星紅旗插上芒市城頭,芒市宣告和平解放致今,已經整整70年了。

▲50年代州民中的校園

70年,芒市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滇西抗戰的廢墟中爬起來,高舉社會主義大旗,在和平、安寧、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進,迎得邊境安寧、社會發展、經濟振興、人民享小康的美滿生活。

連被埋沒了73年的芒市地名也被髮展喚回,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綻放異彩。

然而,我們不能忘記,70年,超過半個世紀,幾代人的堅毅和艱辛都滲透在我們今天正在享用著的每一項成果裡。

▲潞西民族醫院前身潞西衛生院門診部

筆者作為第三次申報將潞西更名芒市並獲得成功的參與者和鑑證人,特撰此文,將更名的艱辛史實獻給芒市解放70週年。

▲1954年1月28日,州民族醫院前身潞西民族醫院舉行開幕典禮

據考,芒市一名,是芒市先民在部落社會形成早期的部落英雄(芒)連同他的壯舉(打虎、馴虎)演變成的地名,它作為地方地名文化的原型,飽含著各民族英雄氣節的“家”的名稱歷來受到各民族的尊重和愛戴。

▲芒市1956年的集市

歷代朝廷也對這一地名給予了尊重留下了記載。

最早是唐代,唐史樊綽《雲南志》對這一地名作了解釋性記錄,樊綽《雲南志》載:“|芒施|芒蠻部落,‘茫’是其君之號,蠻呼‘茫’昭”,同時還以清晰的筆跡記錄當時芒市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生動景況,史載:“茫蠻部落,川原廣邈,田土富饒,孔雀剿人家樹上,土俗養象以耕田,仍燒其糞”。

元代至元十三年以茫施地置茫施路,設行政機關茫施路軍民總管府。

明代明洪武十五年廢茫施路置茫施府;明正統八年改茫施府置芒市御夷長官司;明崇禎十三年由芒市御夷長官司升格芒市安撫司。清代延襲舊制。

民國二十三年設潞西設治局,後改為潞西縣。從此,芒市在官方被潞西所取代。

▲民貿公司供應傣族群眾特需商品

筆者從軍隊轉業到芒市工作30多年來長期從事地方民族文化的探索研究,就任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時還提出了“做芒市人,要讀懂芒市文化,發展芒市文化”的要求。

▲50年代貿易公司舊址

研究中逐步發現了兩個問題:

一是芒市文化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芒市地名這個源,芒市民族起源這個根,舍此研究的結論就可能本末倒置,成為無源之水無可長流。

二是“潞西”在芒市只是為權宜所生的一根無本之木,且與紅河州盧西縣的“盧西”一字相同一字讀音相近,在方言發音中幾乎完全相同,這種狀況會造成兩地人流、物流、資訊流的嚴重混亂。

▲70年代初廣播聲音傳遍德昂山(楊幫慶供圖)

果然,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的逐步加快,“潞西”與“瀘西”的地名混淆成為了兩地擴大開放促進發展的嚴重障礙。

▲80年代芒市建國路(楊幫慶供圖)

在計劃經濟時代,地名只是一個代名詞,不顯更多價值。我市對地名文化的初起認識是在中國改革開放早期,1982年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完成以後,1985年以工業和商業流通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城市改革初見成效,個體私營經濟極大地繁榮著城鄉市場,此時,地名、地幅、地理、區位、物產都成為招商引資的重要資本,擴大開放的重要資源,“潞西”與“瀘西”地名混淆造成的錯投誤遞,誤走誤運的問題開始出現,同時“潞西”的名不見經傳也給招商引資造成困難。

▲建設前的芒市廣場(現在中緬友誼館位置)(楊幫慶攝)

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1986年1月,國務院釋出了中國地名管理條例,1987年以地名管理條例為依據實施全國地名普查,這次普查,主要是修改地名中的生僻字、異體字、有歧義的文字和對無名重名的地名進行命名更名。通過普查依照地名受理許可權的政府頒佈的地名即正式成為法定地名。

▲芒市機場建設照片資料(楊幫慶供圖)

在這次地名普查期間,我市第一次提出了將潞西更名為芒市的動義,在上報地名普查材料的同時上報了將潞西縣更名為芒市的申請。可是,因為準備工作不充分,後續工作跟不上,喪失了一次成功更名的良機。

▲芒市機場照片資料1990年4月10日通航(楊幫慶供圖)

第二次是1994年,申請撤縣設市同時將“潞西”更名為芒市市,因為全國地名普查後,中國地名研究所和地名委員會都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不再審批單字地名和重音重字地名,結果只批准了撤銷潞西縣設立潞西市,將潞西更名芒市的請求被回絕。

▲景頗族民居--三臺鄉允欠舊貌(楊幫慶攝)

第三次申請是2007年12月,這時,市場經濟的大流通促進著全國經濟的大繁榮,而“潞西”與“瀘西”的地名混淆(在方言發音是事實上的重名)造成兩地人流、物流、資訊流的大混亂,“潞西”真正成了橫在全市發展道路上的攔路華。

▲90年代芒市北入城口(楊幫慶攝)

更名訴求是:起用歷史地名,將路西市更名芒市,克服“潞西”與“瀘西”在方言發音中事實上的重名問題,暢通我市發展渠道。難點是找到一種單字地名的合理解決辦法。

▲70年代的中緬友誼樹--攝於1999年12月(楊幫慶提供)

這一次,市名更名領導小組認真吸取前兩次更名未獲成功的經驗教訓,進行了充分準備:

一是查閱歷史和現實國內外地名,說明芒市是我市的歷史地名從唐史記載至今沿用一千多年,記錄著中國外交活動的許多重大事件,是重要的邊境地名,且在國內外沒有同名。

二是通過民意調查和市鄉兩級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形成決議支援更名,說明將潞西市更名芒市是全市各族人民的眾望所歸。

三是組織攝製組在潞西、瀘西兩地及昆明至兩地交通沿線,進行大量採訪,製作專題彙報片,用大量事實說明兩地地名混淆造成的人流、物流、資訊的亂象和由此造成的時間和經濟損失,把我市一地的訴求轉化為兩地的共同訴求;四是請地名學家雲南大學博士生導師朱惠榮教授,對芒市地名作出了:“芒市”在作地名使用時,兩個字都是人們久以習慣使用的地名;在作政區名稱使用時,“芒市的“市”字同時又兼有政區通名的含義”的全新解釋,順利掃除了單字地名障礙。

▲70年代潞西縣市人民政府大門老照片(楊幫慶供圖)

這次更名,領導小組成員三次進京“趕考”,起草申報材料達10餘萬字,拍攝製專題彙報片時長32分鐘,歷時兩年9個月,在2010年10月12日雲南省人民政府收到民政部關於雲南省潞西市更名為芒市的批示:

雲南省人民政府:

你省《關於將德巨集州潞西市更名為芒市的請示》(雲政﹝2008﹞134號)收悉。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將潞西市更名為芒市。

▲潞西市市名更名州市專家論證會(楊幫慶攝)

責編:張崇喜

稽核:李 靜 石喃喃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白乙化:血沃幽燕小白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