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5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持續了將近四年,距離結束僅剩半年時間,各主要交戰國都已經筋疲力盡。突然間,一場大規模的傳染病在歐美國家傳播開來,短短几個月內便擴散到全世界。
到1920年春天,這種類似流感的傳染病已經感染大約5億人,致死人數至少超過2000萬人,有些專家甚至估計實際死亡人數達到1億以上,而當時全球總人口也不過17億。
▲西班牙是個美麗的國家,卻和一場恐怖的瘟疫聯絡在一起
儘管至今國際社會對該場流感的起源地還存在分歧,但經過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權威組織後來的追查溯源,該傳染病的第一例有記錄病人出現在1918年3月份,地點是美國堪薩斯州的一所軍營裡,透過參加一戰的美國軍人傳播到歐洲及整個世界。
然而,當時世界各國的媒體普遍稱這場傳染病為“西班牙流感”,無論是各種刊物,還是今天的網際網路,西班牙都與這場1918年的傳染病深深繫結,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西班牙流感”的死亡人數可能超過兩次世界大戰
一、中立的西班牙1914年7月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以英法俄為主的協約國與以德奧為核心的同盟國之間的一場全面戰爭。大半個歐洲都被捲入這場戰爭,曾經的歐洲列強之一,素來與英法有矛盾的西班牙卻選擇了中立。
大航海時代和開闢新大陸以來,西班牙是世界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佈全球,稱霸歐洲長達百餘年。可是,隨著荷英法等國的崛起,西班牙很快喪失霸權淪為二流國家。
▲“日不落帝國”一詞就來自於西班牙殖民帝國
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班牙的南美殖民地紛紛獨立,美國人又透過美西戰爭,奪走了西班牙剩餘的殖民地。不僅如此,西班牙本土的直布羅陀海峽,也因為1701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失敗,而被英國人佔領,直至現在仍然屬於英國。
由於與英國長期敵對,哈布斯堡家族又曾是西班牙王室,使西班牙在感情上更親近於同樣受過哈布斯堡統治的德國和奧匈,但是西班牙並沒有因此加入同盟國向英法開戰。
▲直布羅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上通道,已經被英國佔領三百年
在西班牙看來,德國雖然擁有強大的陸軍,但無力挑戰英國的海洋霸權,而西班牙三面靠海,處在英國海軍的威脅下。西班牙最重要的陸上鄰國是法國,陸軍實力不亞於德國,所以德國對西班牙的幫助是遠水解不了近渴,保持中立才是免遭英法入侵的明智之舉。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場總體戰,雙方都進行了國家總動員,除了軍事、政治和經濟全力為戰爭服務外,各國對社會輿論也進行了全面管制,並頒佈了一系列相關法律。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第一次總體戰,整個國家都變成戰爭機器
美國同樣設立了“新聞委員會”,頒佈《反間諜法》等法律,對報刊進行全面的管制。其他參戰國的新聞管制措施與英美兩國類似,凡是被認為有可能影響士氣民心、傳播負面情緒的新聞統統不得出現。
西班牙作為中立國,不存在洩密的可能,軍方自然沒有理由採取嚴格的新聞管制措施,媒體像往常一樣追蹤各類社會熱點。當西班牙境內出現類似流感的傳染病後,立即引起了西班牙媒體的關注。
二、不幸“背鍋”的西班牙1918年這場流感的起源地雖然至今仍有分歧,但權威組織普遍認為起源於美國,因為第一個被記錄下來的病例發生在美國堪薩斯州的福特雷裡軍營裡,時間是1918年3月,幾天內有500多名美軍病倒。
美國此時已經參戰,該傳染病由美國軍人帶到法國,很快在密集部署的軍隊當中傳播開來。各國軍人尤其是擁有全球殖民地的英軍,將傳染病傳播到世界各地。
▲1918年時,美國對“西班牙流感”的防治非常重視
法國平民與各國軍人交往頻繁,自然無法避免被傳染,而法國又與西班牙接壤,相互之間的邊境貿易和民間往來十分活躍,傳染病便透過這些渠道進入了西班牙。
該傳染病的症狀是頭疼高燒、渾身無力、食慾不振,透過飛沫傳播,與普通流感非常相似。而流感是歐洲常見的流行性傳染病,基本上每年都會爆發,因此各國都將其誤認為是流感。
▲西班牙國王“流感”病情嚴重,加劇西班牙媒體和民眾的關注度
有些媒體甚至把這種“流感”調侃為“西班牙女郎”,這也許是被戰爭折磨得痛苦不堪的交戰國媒體和民眾,對置身事外、享受著和平的西班牙人的一種幸災樂禍吧。同時這也是歐洲歷史上的習慣,各國普遍接受了將這種傳染病定名為“西班牙流感”。
三、傳染病命名方式以地名、人名或國名來代指傳染病,這種命名方式在歐洲歷史上屢見不鮮。20世紀之前,歐洲人既無法有效治療很多傳染病,更不瞭解它們的致病機理,因此只能將其統稱為瘟疫,並根據發病的地點或人群來命名。
早在古羅馬時代,南征北戰的羅馬軍團把天花、霍亂等瘟疫病帶到羅馬和歐洲各地,導致無數人死亡,歐洲人因此稱這些瘟疫為“羅馬軍團病”。
▲“羅馬軍團病”等瘟疫導致了古羅馬帝國的衰落乃至滅亡
中世紀時,歐洲的政治版圖四分五裂,相互敵對的國家很多,傳染病的名稱變成了各國或各民族相互攻訐的工具,比如法國人稱梅毒為“那不勒斯病”,義大利則稱其為“高盧病”,只因為法國和義大利當時是敵國。傳染病的名稱被賦予了醜化敵人的功能。
進入近代後,傳染病的命名又附帶上種族歧視的色彩。霍亂因為首先出現在19世紀後期的印度恆河三角洲,而被命名為“亞洲霍亂”,給整個亞洲貼上了不講衛生、原始骯髒的標籤。
除此之外,歐洲人對新事物命名的隨意性也加劇了這種極不科學的狀況。1814年,一位德國醫生首次提出“風疹”這種輕微傳染病,其他國家卻將其稱為“德國麻疹”。直到1969年風疹疫苗問世,“德國麻疹”這詞才淡出,德國總算甩掉了這口黑鍋。
換個角度來看,這種狀況可能與歐洲的語言方式有一定的關係。歐洲人經常使用全新的單詞來命名新事物,造成很多生僻的專業名詞,大部分人即使看到這些新名字,也很難直接瞭解其實際含義。
▲瘟疫深刻影響了歷史,卻很少被人關注
因此用新傳染病的起源或相關地名,加上類似病症的名稱組成新名稱,有助於大家快速掌握新傳染病的特點,更方便了普通人的交流和使用。
四、致命的“西班牙流感”西班牙人一開始也沒有對“西班牙流感”這個名稱很反感,一來誰也管不到其他國家用什麼稱呼,二來這種“流感”似乎也沒有太大的危害,只是普通“流感”而已。
進入1918年的8月份,原本因為夏季而偃旗息鼓的“西班牙流感”突然捲土重來。不僅如此,致死率竟然達到20%以上,尤其是年輕人的殺傷作用明顯超過剛開始的那一波。
▲“Spanish Influenza(西班牙流感)”被廣泛使用
僅僅兩個月,第二波“西班牙流感”的傳播和死亡便達到了峰值,當年10月美國的因病死亡人數達到20萬以上,美國人1918年的平均壽命下降了12歲。
▲當時的各國警察嚴陣以待,嚴格執行各項防治措施
第二波“西班牙流感”使歐美各國的大批青壯年失去生命或勞動能力,人力資源極度缺乏。前線很多部隊嚴重缺員,像法國前線的美軍有些師團只能維持一半的兵力,根本無法組織起進攻。法軍的某些團隊甚至一大半都是病號,健康士兵僅夠用於站崗。
因此,當德國表示願意投降時,儘管戰線還沒有推進到德國本土,但前線部隊的狀況已經不允許發動大規模攻勢了,協約國只好接受德國投降,儘快結束了這場戰爭。
▲20世紀初的技術水平應對“西班牙流感”頗為困難
1918年11月11日,也就是“西班牙流感”第二波疫情高峰的僅僅一個月後,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落下帷幕。死於戰爭的人數約為1000萬,而“西班牙流感”的殺傷力遠遠超過了戰爭。
目前普遍採用的說法是病死2500-4000萬,傳染人數5-10億。而有些專家認為,真實的病死人數可能達到1個億,佔當時全球總人口的十七分之一。
▲1918年10月,美國的死亡人數達到20萬
據統計,美國人總共有67.5萬死於“西班牙流感”,大部分是由第二波傳染所造成的。時任巴西總統也死於此病,整個巴西的死亡人數為30萬。
英法等國的死亡人數在20-40萬之間,印度突破1700萬,波斯也有100--200萬。而當時的中國及其他亞非拉國家,由於缺乏完善的政府和醫療體系,再加上貧窮落後,真實的死亡人數恐怕永遠也無法統計出來。
“西班牙流感”不但席捲歐、美、亞、非各洲,連遠在北極的愛斯基摩人都沒能倖免。愛斯基摩人現在的名稱叫因紐特人,很多愛斯基摩人的村莊全部病死,無一人倖存。
▲寒冷似乎有助於“西班牙流感”傳播,因紐特人整村死亡
第二波“西班牙流感”的傳播最為廣泛,主要是由於戰爭結束後,各國軍人復員回到家鄉,把病毒也帶了回去。1920年的秋冬季節又發生了第三波“西班牙流感”,幸好致死率比第二波下降了很多。
直到1920年春季的3月份,“西班牙流感”突然消失了,如同爆發一樣的神秘。這場“流感”肆虐了整整18個月,造成的死亡人數可能超過兩次世界大戰的總和。
五、迴歸科學沒想到,西班牙卻因此被與這場傳染病捆綁在一起,使國家形象嚴重受損,確實是非常不公平。甚至有西班牙人稱這種傳染病為“法國流感”,畢竟是從法國傳播過來的,似乎有一定的道理。
▲各種瘟疫仍然在各國肆虐,不恰當的命名會給帶來負面影響
無奈的是,“西班牙大流感”這個名稱已經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而且也沒有更合適的名稱可以代替。何況西班牙在各方面都不是世界性強國,沒有人願意傾聽西班牙的呼聲,照顧西班牙人民情緒,這個名稱就這樣一直流傳下來,至今仍大行其道。
用地名或國名來命名傳染病的習慣,直到2015年才有被扭轉過來。在此之前,剛果的埃博拉病毒、韓國的漢坦病毒、美國的萊姆病、中東呼吸綜合症等等,仍然採用這種命名方式。
▲世衛組織是目前最權威的國際疾病與衛生方面國際組織
2015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頒佈《人類新型傳染病命名指南》,建議不要用地名、人名等特定詞語,應該用更加中立的描述性詞彙來為疾病命名,以避免對相關國家或地區產生冒犯或不良影響。
換句話說,人類應該用科學的詞語來命名疾病,不能只求方便好記而胡亂命名,給某些國家或人群造成不必要的傷害。迴歸科學,科學的事情用科學的方法來處理,這是現代文明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長期作者|霈霖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