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從清兵入關算起的話,一共延續了268年之久,期間經歷了12位皇帝統治,早期幾位清朝的統治者崛起於草原部落之中,之後隨著滿清入關在中原建立了大一統的王權,中期的統治者們勵精圖治,發憤圖強開始了艱難且漫長的帝國創業之路,之後,隨著列強入侵和民智覺醒,晚清和歷史上其他封建王朝一樣漸漸步入了末日。後期的清朝統治者們,由於歷史環境和社會條件的限制,幾乎難有大作為,並且一步步成為了列強的傀儡,親手書寫了那個混亂年代封建殖民社會下的血淚摸索史,直至滅亡。
可以說,清朝雖然統治中國時間不超過300年,卻見證了整個中國社會和歷史由內而外一步步發生鉅變的過程,我們不妨將清朝的所有皇帝們進行分類和剖析,來看看他們各自的歷史地位和貢獻。
01
第一類自然要從建國之前開始說了,以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為首的滿清先祖,首先開始帶領女真人走出草原開啟了最初的霸業之路。無論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都是“打天下”的人物,他們帶領滿洲八旗兵一步步實現了入主中原的夢想。
努爾哈赤自然不用多說,在內憂外患的不利條件下,為後人奠定了清朝最初的基礎,皇太極則在關外降服了蒙古和朝鮮,並且皇太極是一位勵精圖治,積極參加各項建國事業的皇帝,他在位時改國號為“清”,首次建立起滿族人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之後,那就不得不提過渡時期的幾位偉大皇帝了,他們分別是康熙、雍正。康熙作為整個清朝歷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不僅僅是因為他在位時間長,而且他很好地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從“打天下”過渡到“治天下”,最難的環節也不過如此。
古人云“打天下易治天下難。”前有蒙古人數百年前在中原建國,結果由於各種各樣的國策失誤,導致整個元朝在中國歷史上存在的時間還不到一個世紀,為了吸取同為少數民族的教訓,康熙與雍正擔負起了為滿清找到合適發展道路的歷史任務。很顯然,他們二人確實也做到了,沒有康熙與雍正的努力,何來後來的“康乾盛世”?
02
接下來就是促進滿清快速發展並將其帶入鼎峰的幾位皇帝了,他們分別是順治、乾隆和嘉慶。
牛頓曾經說:“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功的。”這句話放在這幾位的身上也是一點不過分,由於前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和國策,順治、乾隆和嘉慶在各自的時代執政理念和手段略有不同,但無一例外都極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和封建制度下農業文明的發展,可以說他們後兩個很好地繼承了康熙和雍正之後的治國方針,而前者則為康熙、雍正大展拳腳創造了一個相對良好的創業環境。
最後,就是見證帝國由盛轉衰直至滅亡的末代繼承者們,他們是:咸豐、道光、同治、光緒和溥儀。他們與前輩在各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一方面他們所處的時代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尤其體現在外部因素上,由於列強的入侵和全球殖民體系的最後形成,他們的統治短暫而混亂,雖然他們幾個普遍治國能力不強而且缺乏必要的手段,但除溥儀之外的另外幾位尚且還有能力去探索和發現富強之路,也算兢兢業業了。他們在位時期中國社會發生了諸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等重要的事件。
結語
在後期所有皇帝裡,除了末代皇帝溥儀完全淪為他人的“玩物”之外,其他幾位尚有部分實權,雖然有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掣肘朝政導致國家分裂、社會動盪,但在外部大環境影響之下,至少避免了讓國家走向另一個極端的命運,雖然他們也都試圖尋求社會和國家自救之道,可惜並不具備歷史發展條件,清帝國走向衰落實際上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縱觀滿清十二位皇帝,雖然各有千秋,但秉持著客觀分析和歷史功績的原則,第一檔皇帝應屬於努爾哈赤、皇太極這兩位打江山的代表以及過渡時期的康熙雍正。第二檔屬於從發展到巔峰的順治、乾隆和嘉慶。最後一檔屬於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敗家子”們:咸豐、道光、同治、光緒和溥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