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漢高祖劉邦《大風歌》

漢高祖劉邦一首大風歌唱出了他的悲壯情懷,劉邦稱帝,定都洛陽,但是各路諸侯心存異心,個個謀定而後動,天下定而未安。

劉邦從48歲起兵,56歲稱帝,短短8年時間,成功完成從布衣到帝王的

漢十二年,淮南王黥布造反,向東吞併了荊王劉賈的地盤,又北渡淮河,楚王劉交被迫逃到薛邑。高祖親自率兵前去討伐。劉邦把黥布打得落荒而逃,他派大將乘勝追擊,自己則返回都城洛陽。

劉邦路過家鄉沛縣,召集父老鄉親,置辦酒席,開懷暢飲。劉邦現在是皇帝,可以說是榮歸故里,可是他性格直爽,不拘小節。他從沛縣小孩子中挑選了120個人,教他們唱歌,自己擊築唱《大風歌》。

劉邦久未歸鄉,心情激動,灑下行行熱淚,對家鄉父老說出肺腑之言。沛縣父老十分愛戴他。劉邦對家鄉父老說,“遊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 遠遊在外的人思念故鄉,我雖然在關中稱帝,但我百年後的魂魄依然會思念故鄉。

生於斯長於斯,故鄉是每個人成長的地方,就像那些年流行的歌曲《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一樣,故鄉是個令人魂牽夢縈的地方,這首歌不僅僅是歌詞優美,主要是它觸動了人們心中的那片柔軟,撥動了心中那思鄉之弦。現在雖然是網路時代,離家在外的人能夠透過影片聊天以解思鄉之苦,但他們還是一有時間就會回到家鄉,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在春節時春運成為大問題之所在。

劉邦說出這些話,固有安撫人心之嫌,但確實也是他的肺腑之言。他向父老們表示免除他們的賦稅徭役,世世代代都不必交。可見劉邦對家鄉人的真摯情感。

劉邦白手起家,打下漢室江山,為以後漢朝的400年基業打下基礎。他起於微細,仗三尺劍取天下,楚漢之爭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把項羽幹翻垓下,一舉定天下,自有他的君王之勢。劉邦制定的許多制度一直延續很多年,對於穩固江山和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都有所建樹。

比如,朝綱和皇帝服飾方面都是漢朝制定,在封建王朝中延續下來的。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裡寫到:“憤發蜀漢,還定三秦;誅籍業帝,天下惟寧,改制易俗。” 寥寥幾筆,敘盡劉邦的功績。

劉邦接受儒家大師陸賈的建議 “居馬上而得之,寧可以馬上而治之乎”,意思是說,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於是劉邦決心借鑑古代帝王的治國之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我們在電視劇裡看到,皇帝上朝時,文武大臣們都會山呼:吾皇萬歲萬萬歲。然後跪下磕頭,其實現實中不是這樣的,最起碼在漢之前不是這樣的。

劉邦初定天下時,大臣們在未央宮裡,“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 ”。意思就是說,大臣們亂糟糟的,各種滋事,像江湖人士一樣,沒有一定的章法,甚至拔劍砍屋裡的柱子。

劉邦就和儒生叔孫通商定“頗採古禮與秦禮雜就之”,定下禮儀,每逢上朝時 ,就會有司儀官喊:趨。於是大臣們就小步跑著拿著笏板,上前; , 入列,等皇帝出來後,再喊:跪。然後大臣都跪下磕頭,再喊:,才能夠拜,再喊:,就是祝賀的意思,大臣們喊:吾皇萬歲萬萬歲! 禮成。 史載:“自諸侯一下,莫不振恐肅靜”。

上朝是比較重要的場合,也比較複雜,自劉邦之後,這種規則就流傳下來。

還有一個十分有趣的事就是黃袍加身是劉邦指定的,華夏人都注重五行相生相剋,五行分別是金、木、水、火、土,秦朝的皇帝穿的衣服是黑色的,五行中黑為水,所以劉邦要用土克水,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土對應的顏色就是黃色,秦宮裡有個專門精通五行八卦的人給劉邦獻計,更改服飾,以便壓制秦朝永不得翻身。從此,黃色成了皇家專用,平民百姓都不能用這個顏色。

劉邦建立漢朝,定製的等級禮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穩固了漢室江山,毛澤東同志對他的才能讚不絕口,在人民解放軍過江解放南京時,毛主席聯想到楚漢之爭,觸發靈感,一首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詩,一蹴而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毛主席欣賞劉邦的才幹,“不可沽名學霸王”不能像項羽一樣死要面子活受罪,以至於身敗名裂,自刎於烏江。要學習劉邦“宜將剩勇追窮寇”,敢於將鬥爭進行到底, 打得敵人永無翻身之日。這就是毛澤東讀歷史,以史為鑑,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軍事上的例子,他還愛看三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才能由弱小變強大,慢慢打擊對手,直至完勝!

司馬遷對漢高祖劉邦極力讚揚之詞,從《高祖本紀》中能夠 窺其一斑,劉邦的成功不是憑藉自己有多大本事,而是他的馭人之術高明。劉邦是劉氏集團的老大,他說,“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去,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就是說,我劉邦雖然不如張良、蕭何、韓信有本事,但我會讓他們為我所用,以至於劉氏集團發展成獨一無二的老大。

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對劉邦的稱呼是“高祖”二字,那麼,高祖這個稱號是怎麼來的呢?

我們知道帝王的稱號一般有四種。

一是年號,這個比較常見,清代的皇帝比較喜歡用年號稱呼,比如,康熙、乾隆。

二是廟號,貢獻大的皇帝才能有廟號,“有德者有廟號” 可能是對皇帝的一種鞭策吧。劉邦的廟號為“高”,所以稱為“高祖”,漢代12位帝王中有四位有廟號,他們在位時都有一番作為;漢文帝劉恆稱漢太宗,漢武帝劉徹稱為世宗,漢宣帝劉洵稱為中宗。

三是諡號,春秋戰國時的君王用諡號的比較多,諡號在秦漢以前很重要,有時候透過諡號就能夠判斷一個帝王的政績,一般帶“武”字的就是對開疆擴土有功的帝王。劉邦的諡號也是一個“高”字,也稱漢高帝,或者高皇帝;諡號也是一種主要的稱號,當然是死了之後,後人給起的,比如,我們常說的“慈禧”,就是那拉氏死後的諡號稱號,她活著時是不稱呼慈禧的。慈禧是25個字的縮寫,它全稱是: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勝顯皇后。

四是陵號,陵墓的稱號,比如,北京的十三陵,昭陵。一般不常用。

關於這些帝王的稱號,秦始皇不喜諡號,因為諡號是帝王死後,後代給出的評判所封的稱號,他認為“子議父、臣議君,甚無謂。” 這樣太沒有道理,於是,把諡號給廢除了,到漢朝時又恢復了。

秦始皇廢除的封建制,實行郡縣制;劉邦在吸取秦滅亡的教訓後,開始實行先封建後郡縣的過度制度,精心打造自己的王國,並且取得一定成效。比如,制定朝綱、帝王服飾顏色專用、以及啟用儒家之道,都是劉邦統治人們的思想,已達到自己政權穩固的目的。

時代的長河浩浩蕩蕩,萬事皆可期待!

(全文完)

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左宗棠希望他盡忠大清,而他卻成了西北馬家軍軍閥事業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