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裡山河久鎮綏,府無留事縱懷時。開篇依然提醒大家出行時要注意防護呀。漢末三國時期湧現了無數賢才俊彥,他們在各自的領域綻放光彩,即便看似庸碌者依然有所貢獻。本篇就來看看吳國曆任夏口督。
黃祖坐鎮江夏郡十餘載,孫權、孫策兄弟也與其爭鋒了十載年華,黃祖長時間駐守在夏口,孫權在屢次征伐黃祖的戰事中對於此地的重要性顯然認識深刻。所以孫權不僅在黃初二年(221年)修築了夏口城,還設定了夏口督,基本都是宗室重臣擔任。梳理了漢末三國江東歷任夏口督,列個名單:程普、孫皎、孫奐、孫晞、孫鄰、孫壹、孫秀、魯淑。此外,孫胤也有可能暫領夏口督。
“權分荊州與劉備,普復還領江夏,遷蕩寇將軍,卒”——《三國志·程普傳》
【程普,兩度擔任江夏太守的就他一人,結合《三國志·孫皎傳》可知程普就曾督夏口,從現有史料來看程普也是江東陣營中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督夏口者,也在任上逝世。程普擔任江夏太守時治所就放在了沙羨,而夏口就在沙羨縣境內】
“遷都護徵虜將軍,代程普督夏口”——《三國志·孫皎傳》
【孫皎,孫靜的第三子,與孫權是同一輩人,他是程普的繼任者,有過多次與曹操在濡須口爭鋒的經驗。他在任上提拔了不少人才頗得孫權信任,襲取荊州時孫權還一度考慮由他和呂蒙分別任左右部大督】
“兄皎既卒,代統其眾,以揚武中郎將領江夏太守”——《三國志·孫奐傳》
【孫奐,孫靜的第四子,其兄孫皎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逝世,由他領江夏太守,顯然也接過了夏口督的職責,他就是依循著孫皎當年的部署,對於孫皎提拔的人才也禮遇有加】
“弟晞嗣,領兵,有罪自殺,國除”——《三國志·孫皎傳》
【孫晞xī,孫皎之子,孫奐只是代領孫皎兵馬,在孫晞和兄長孫胤在接過孫皎部曲後都有可能繼任夏口督】
“鄰遷夏口沔中督、威遠將軍,所居任職”——《三國志·孫鄰傳》
【孫鄰,孫賁bēn之子,也是宗室子弟。孫鄰9歲時就代領豫章郡,在任二十年後遷任夏口沔中督,也是一位稱職的官吏,於赤烏十二年(249年)逝世】
“壹從鎮南遷鎮軍,假節督夏口”——《三國志·孫奐傳》
【孫壹,孫鄰庶子,他假節督夏口也算是子承父業,但是他作為宗室重臣在甘露二年(257年)卻選擇了拖家帶口降魏,也因此被魏國樹立為典型,不僅任命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還獲封吳侯】
“泰子秀為前將軍、夏口督”——《三國志·孫匡傳》
【孫秀,孫匡之孫,孫匡是孫權的弟弟,孫秀之父孫泰隨孫權圍攻合肥時被流矢射中身亡。孫秀擔任夏口督時與孫壹做出了相近的選擇,可能都是感受到了孫皓帶來的壓力,他也選擇連夜投降晉國,被任命為驃騎將軍儀同三司】
“建衡中,假節,遷夏口督”——《三國志·魯肅傳》
【魯淑,魯肅的遺腹子,在建衡年間遷任夏口督,於鳳皇三年(274年)逝世】
“天紀元年夏,夏口督孫慎出江夏、汝南,燒略居民”——《三國志·孫皓傳》
【孫慎,孫桓之子,又一位宗室子弟,可見夏口督一職在吳國的重要性。孫慎在天紀元年(277年)之前任職夏口督,也應是吳國最後一任夏口督了】
如有疏漏,還望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