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宣統帝溥儀作為末代皇帝見證了大清朝走向滅亡。

溥儀

這前後一共約2132年是為中國古代的皇權統治時代,如果把這兩千多年作為一個整體去看待,一共有三個核心問題,瞭解了這三個核心問題基本上皇權統治史就可以比較清晰地掌握和理解了。

一、統一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中國處在一種"準統一"的政治結構中,周天子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他的實際控制範圍很有限,只在自己都城的周圍,各諸侯國都具有相當大的自治權,周天子的統治控制能力在西周好一點到了東周(春秋戰國時期)就形同虛設了,諸侯國紛紛做大、彼此征伐就開啟了春秋戰國時期。

所以先秦的國家政體結構有點兒類似希臘城邦時期、神聖羅馬帝國和現在仍然存在的諸多聯邦制國家(與比較鬆散的"邦聯制"國家更像一些)。秦統一後,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皇權統治的第一追求就固定下來了,那就是天下一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一點非常重要,這種政治價值觀可以說是秦始皇留給後世的最重要的政治遺產(中國文字的統一產生了巨大的作用,這一點以後再來闡釋),使得中國能夠成為毋庸置疑的東方大國屹立於世界,直至今天(讓我們沒有變成"亞盟")。

在之後的這兩千多年裡,魏晉南北朝的分裂持時間續最久大概三個半世紀,五代十國半個世紀,南宋一個半世紀,一共約五個半世紀。也就是說統一王朝佔整個皇權統治時代的七成以上,是為主流。

二、安全

這個安全指的是位於中國統治核心區域之外的其他文明對統一中國的武力威脅,主要表現為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國農耕民族的侵擾。

北京的著名旅遊景點八達嶺長城是明代修建的,孟姜女哭倒的長城是秦始皇時期修建的(當然這是文藝作品的表達而不是史實),但其實在先秦時期北方的燕國就開始修建長城了。這些歷朝歷代修建的"偉大的牆(The Great Wall)"都是為了阻擋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侵,這往往是中原王朝最大的一塊兒心病,你幾乎可以在每個中原王朝的歷史中看到大量的與北方遊牧民族的各種紛爭(元朝和清朝基本沒有這種事兒,清朝有對周邊其他少數民族表示不服的進行了鎮壓,建立了對於今天中國版圖產生巨大作用的統治範圍確定的基礎)。

有大打出手的,如漢高祖白登山徵匈奴(沒打過,險些把老命丟了),漢武帝徵匈奴(打贏了,國家也基本打廢了,文景之治攢的錢都花在打匈奴上了),明朝英宗北征瓦剌的土木堡之變(皇上都被抓走了,瓦剌大軍打到了北京城下,虧了于謙組織了有效的抵抗,是為"北京保衛戰",不然又要上演"靖康恥"了);有搞和平談判的,如北宋與遼國的澶淵之盟;南宋與金國的南北分治。

當然,也有中原王朝完全沒能防得住的時候(防禦工事和天險從來都只能是個補充,有時候還會淪為笑話,比如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漢尼拔率領大軍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北部,再比如二戰時期被德軍繞到背面的法國的"馬其頓防線"),來自草原的蒙古人和來自東北的後金人都曾團滅中原王朝,建立了大元和大清。

三、皇權的不安

如題目所示,整個2000多年的皇權統治時代真的是從嬴政(死後就被趙高給攪了個翻天覆地,屍體都臭了還不能下葬)到溥儀(末代皇帝的一生都是悲劇),絕大多數的皇權都是在不安中度過的,誰讓皇帝所代表的至高無上的權利是天下人都想追求的(但皇權與至高無上的權利劃等號要直到明清兩朝才做到)。

這些不安中又分幾種情況,從威脅程度和複雜程度來看主要包括:

1.皇族內部的威脅;

2.外戚的威脅;

3.相權的威脅(這裡又包括文臣的麻煩、武將的麻煩和相權的麻煩);

4.宦官集團的威脅。

而這四種最主要的威脅在皇權統治的2000多年時間內是被逐漸設法消弭掉了的,也就是說整個2000多年的皇權統治如果看做一個整體的話,它是在慢慢地自我迭代升級完善的,最終的目標是皇權的絕對安全和絕對統治權,這一點到了明清兩朝基本上做到了。

以上四種情況我們倒著來說,先說威脅程度最低和情況最簡單的,宦官集團的勢力鬧得最兇的一共有三個歷史時期,東漢末年、唐朝末年和明朝末年,這三個時期都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統治時期。

魏忠賢

但是這三個時期還真的是兩種情況,前兩個時期宦官集團真的是可以稱之為一股政治力量,因為宦官集團可以按照自己的利益選擇更換皇帝這個象徵性的傀儡,而實際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第三個時期,明晚期的宦官集團因為各種文藝作品的藝術加工和渲染(徐克導演的代表作之一<新龍門客棧>)使得人們以為這些宦官們(東廠西廠)勢力大得不得了,是中國歷史上最強悍和淫邪的一股政治力量。

實際上,明朝晚期的宦官集團雖然人多勢眾(連朝廷裡的大臣們都認宦官做乾爹)、心狠手黑,但是他們頂多只能稱之為政治工具,是當時明朝皇帝(例如明熹宗天啟帝時期的魏忠賢)集權統治的工具而已,明思宗崇禎皇帝登基後幾乎秒殺魏忠賢及其黨羽就可以證明宦官勢力在明朝只是皇權的走狗。

所以,如上所述其實宦官為禍這個事兒在唐朝之後就被皇權警惕且完全避免了。

再來說說外戚勢力,外戚指的是皇帝的母族、妻祖,外戚勢力做大往往會有一個小背景,那就是皇帝登基時年輕且不信任大臣。外戚勢力還有一個特點也很奇怪,就是往往都非常得不靠譜,比如西漢初年呂后掌權時期、西漢中期的霍光專政、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東漢的外戚政治、北周的楊堅篡位、唐朝中期的武則天家族勢力、唐朝中期的楊貴妃家族勢力、南宋理宗時期的賈似道專政。我們知道南宋之後就是元明清三朝,從實際情況上來看外戚為患的問題在這三朝也基本上被解決了,至少是再沒有鬧出禍國殃民、改天換地的大問題。

霍光

當然慈禧太后是外戚,但我們是要把這老太太當做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來看待的,如武則天一樣是政治家而不能簡單地也歸為外戚勢力。

第三種麻煩來自皇族內部就是皇帝的本家,不管登基的皇帝是雄才大略或者昏庸無道總有皇族本家的王爺們(皇帝的叔伯、兄弟、子侄)不服氣,要造反。這真是太麻煩了,漢文帝時期淮南王劉長造反、漢景帝時期吳楚七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明朝燕王朱棣靖難之役、明武宗時期寧王造反,總之最不安分的就是這些皇族們。

關於這一點到了明清兩朝皇權統治者採取了完全不同的兩種應對方法,明朝是把王爺們當成"植物"把他們"種"在自己的封地上,有官員看著不許離開,是屬於全國分散關押,但還是有寧王造反發生;所以,到了清朝是把王爺們當"寵物"圈養在現在北京二環以裡不許出去,屬於是集中關押,果然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只有皇子們勾心鬥角爭皇位再沒有皇族造反了。

第四種情況是最為複雜的,那就是皇權與相權的關係。

首先從政體上這2000多年主要經歷了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保留六部的內閣制和保留六部的軍機處制。簡單來說,前兩種情況皇權與相權是互有牽制的,明朝廢除宰相設立內閣(皇帝的私人秘書班子)就是剝奪相權走向集權的體現,清朝類似設立軍機處(也是皇帝的私人秘書班子),最終使得相權完全失去參與政治的能力,皇權集權達到頂峰。限制相權也可以說是被逼出來的,因為會時常有權臣的出現,比如曹操、司馬懿那都是死後依然能夠篡位的大權臣;霍光既是外戚也是權臣。

文官武將也不讓皇帝們省心,魏晉南北朝直到隋唐時期都是武將篡位,唐朝時期藩鎮割據又鬧出了"安史之亂",直到後面的五代十國,可以說這一大段歷時都是武將惹的禍。宋朝吸取之前的教訓把武將的權力進行了嚴重地限制,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文臣的美好時代",全國的軍備都由國家出錢,結果造成兩宋冗官冗員,國家揹負了沉重的經濟負擔,文臣之間的黨爭不斷可謂絕對是"吃飽了撐的"。

所以到了明清兩朝,不管你是文臣還是武將都給我閉嘴,老老實實聽皇上的話,相權既已剝奪,整個官僚體系也淪為皇權的奴才。

1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美國對前蘇聯實施8年的“誘捕”策略,是如何一點點奏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