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孟子的忠告。

國畫大師徐悲鴻有一句座右銘: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為人處事絕不可以驕傲自負,但是必須自強自立,這樣才能成為一個有尊嚴的人。

中國的歷史上從不缺乏悲情英雄,不缺乏傲骨的文人,他們都在中華民族的記憶裡刻下了濃重的一筆。一起來看下吧!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6位名人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季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願繼位,先後都逃往周國。

後來周武王與商紂王大戰於牧野,血流飄杵,由於商紂王陣前的奴隸兵倒戈,周武王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滅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這正是公元前1046年。伯夷叔齊認為這種做法太可恥了,發誓再不吃周朝的糧食。但是當時各地都屬於周朝了。他們就相攜著到首陽山上采薇菜吃。於是就餓死在首陽山之上。他們的讓國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為,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為了養家餬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壞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馬上動身。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蘇武:貝加爾湖牧羊十九載

蘇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漢族,杜陵(今陝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西漢大臣。

武帝時為郎。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

後李陵又到北海,對蘇武說:“區脫地區捕得雲中的活口,說太守以下的吏民都穿著白衣,說皇帝駕崩了。”蘇武聽了向南大哭,吐血,每天早晚哭吊數月之久。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更把詩人的一身傲骨展露無遺,成為後人考察李白偉大人格的重要依據。

這首詩的內容豐富、曲折、奇譎、多變,它的形象輝煌流麗,繽紛多彩,構成了全詩的浪漫主義華贍情調。它的主觀意圖本來在於宣揚“古來萬事東流水”這樣頗有消極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調卻是昂揚振奮的,瀟灑出塵的,有一種不卑不屈的氣概流貫其間,並無消沉之感。

阮籍:傲然獨得,任性不羈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三國時期魏詩人。字嗣宗。陳留(今屬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賢之一,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採取謹慎避禍的態度。

阮籍早年崇尚儒家思想,志在用世,後來發生魏晉禪代的政治動亂,由於對現實的失望和深感生命無常,因此採取了蔑棄禮法名教的憤激態度,轉到以隱世為旨趣的道家思想軌道上來。在阮籍的自述詩《詠懷詩》中“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詩書。”可以看到這一點。另一方面也受了當時盛行的玄學的影響,阮籍自己也是魏晉玄學中的重要人物,他曾寫過兩篇著名的論文《通老論》、《達莊論》。不過他對儒學也並不一概排斥,如他在《樂論》一文中就充分肯定孔子制禮作樂對於“移風易俗”要性,認為"禮定其象,樂平其心,禮治其外,樂化其內,禮樂正而天下平”。

阮籍在社會政治觀上主張“自然”排斥名教,想建立道家所說的“無為”、“無君”的社會。在哲學觀上,阮籍贊同老莊的“達”的觀點,認為“達’‘的根本途徑或基本方法即為“齊物”。

正始時期的阮籍強調天與人的統一,竹林時期的阮籍則以自然排斥名教。阮籍思想的變化,不僅表現為對天人之“關係”的理解不同,而且也表現為對其本身“意蘊”的規定不同。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1] )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2] ,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於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元廷召見文天祥告諭說:“你有什麼願望?”文天祥回答說:“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願賜我一死就滿足了。”然而忽必烈還不忍心,急忙揮手要他退去。有的說應該答應文天祥的要求,詔令可以。不一會兒又下詔加以阻止,文天祥已死了。文天祥臨上刑場時特別從容不迫,對獄中吏卒說:“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後被處死。幾天以後,他的妻子歐陽氏收拾他的屍體,面部如活的一樣,終年四十七歲。他的衣服中有贊文說:“孔子說成仁,孟子說取義,只有忠義至盡,仁也就做到了。讀聖賢的書,所學習的是什麼呢?自今以後,可算是問心無愧了。”

最新評論
  • 1 #

    這種事情只能宣揚,不可做。人的勵精圖治,舍小我顧大我。為一個國家可以我們讚揚他,忍一步海闊天空。佛家有一首詩是?手拿禾苗插滿田,低頭便是水中天。清心寡慾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飢餓的盛世,神壇之下平凡的天子,嘉慶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