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歷史上有很多事情,是比較值得我們去細細研究分析的,有時候同樣屬於兩個類似的時代,但是最後結局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戰國時期與三國時期就有很多相似之處,兩個時期都同樣戰火紛飛,民不聊生,可是最終結局截然不同。

尤其是處於兩個時期的一些特殊事件,在戰國時期,戰國七雄常年打仗,一直延續了數百年,可是秦國似乎從來沒有缺少過糧食,然而三國時期的蜀國,諸葛亮在北伐過程中,卻總是缺糧,這一切是為何呢?

戰國時期秦國為何不缺糧

在戰國時期,戰國七雄之間的戰爭確實持續了數百年,可是在這數百年之中,事實上並非所有國家都不缺糧的,很多國家戰爭的初衷就是為了糧食,就連比較強大的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最後也是因為缺糧才導致失敗的,所以說戰國時期並非七國都不缺糧,要說真正不缺糧的,準確來說還是秦國。

那麼秦國為何會不缺糧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來分析一番,我總結了一下主要原因就是以下三個:

第一個原因是秦國有著專門負責生產糧食的農民,這些農民沒有直接參與戰爭,秦國也沒有逼迫他們參與戰爭。也許我們從表面上來看,會發現秦國時期一直都在打仗,但本質而言,秦國並非全民皆兵的,在之前秦國佔據的山東五國,就成為秦國當時最主要的勞動生產力。

總體來說,秦國把戰爭以及農業經濟發展等各方面都分得很清楚,哪些人該繼續從事農業活動,哪些人從事經濟發展,哪些人從事戰爭,秦國把戰略計劃制定得十分長遠,他們深刻明白戰爭的永續性,只有保證自身實力過硬的基礎條件,才能促進戰爭持續進行,要不然必然會吃不了兜著走。

正是得益於秦國把這一切關係弄清楚了,所以在持續數百年的戰爭中,秦國一直都處於優勢地位,對於戰爭中需要的糧食,秦國更是從來沒有缺少過,畢竟有著豐富的產量,足夠補給軍隊所需。

第二個原因是秦國時期的運輸問題解決得比較徹底,秦國擁有多個糧倉來補給戰爭,防止因為一個糧倉出現問題影響到整體戰爭。比如秦國運用巴蜀糧倉,藉助長江流域的優勢提供糧食用於伐楚之戰,同時還有關中糧倉,用於咸陽使用。

這樣一來秦國就可以保證外邊戰爭擁有足夠糧食補給,首都人們生活也不受戰爭影響,要是巴蜀糧倉出現危機,關中糧倉可以頂上,要是關中糧倉出現危機,巴蜀糧倉可以幫助,擁有多個糧倉補給,防止敵人控制自己命脈。

第三個原因是秦國利用自己的軍事優勢,經常欺負身邊小國家,從而掠奪他們的糧食。秦國在戰國時期,是一直處於霸主地位的,所以秦國在和其餘國家作戰的時候,要是糧食出現暫時性危機,秦國就會攻佔周邊小國來進行補給,這種方式是解決燃眉之急的最佳方式。

也就是結合了以上這些優勢,秦國在戰國時期的長期戰爭中,才能夠保證一直不缺糧食,但是其餘的國家,實際上都曾出現過因為缺糧導致戰爭失敗的事件。

諸葛亮為何總是缺糧

分析完秦國不缺糧的原因之後,我們再來分析諸葛亮缺糧的原因,實際上就要簡單很多,兩者只要一一進行對比,我們就很容易發現問題所在,不信我們就來一一分析一番。

第一點就是糧食生產問題,戰國時期的秦國完全可以藉助山東五國的農民從事農業活動自給自足,而諸葛亮時期的蜀國,由於常年戰爭,導致青壯年都被拉去作戰,留在家中從事農業活動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殘。

靠著這些人來養家餬口生產糧食,明顯就是一個錯誤,既然從事生產的人口數量太少,且多是老弱病殘,靠著這樣的生產力來補給糧食,顯然是不可能的了,他們能夠自給自足養活自己尚且存在困難,想要利用他們養活軍隊提供糧食,完全就是無稽之談。

既然生產力都存在本質問題,那麼蜀國缺少糧食實際上就是一件很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就算諸葛亮再厲害,能夠調動蜀國所有的糧食資源,也還是無法解決缺糧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運輸問題,原本蜀國糧食生產力就不足,結果蜀國的糧倉還只有成都平原一個,就算後來選擇去到一千多里外的地方進行北伐,糧食還是需要從成都運輸出去,要知道從成都運輸糧食出去的那些路途,不僅山高路遠,關鍵蜀道還難於上青天。

為了能夠更好實現糧食運輸,諸葛亮還專門發明了木牛流馬,可是那麼遙遠的路程,運輸糧食的人也是要吃飯的,經過長途跋涉之後終於把糧食運到前線,也早就所剩無幾,想要滿足戰爭需求,明顯就是不科學的。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後來諸葛亮直接選擇出發的時候就把糧食帶著,可是這樣就產生了新的問題,那就是萬一戰爭持續時間太長,糧食照樣不夠用,因此諸葛亮的北伐,經常是糧食吃完就撤退。

第三個問題就是國力問題,戰國時期的秦國兵強馬壯,可以靠著軍事能力搶奪小國家的糧食,而三國時期的蜀國北伐已經傾其所有,根本就沒有能力去搶奪糧食,這就註定了北伐持續缺糧的現狀。

再者說了,諸葛亮的北伐次數太多,頻率太高,可以說蜀國的糧食根本就跟不上諸葛亮北伐的速度,因此諸葛亮後來也明白了這個問題,北伐只要糧食吃完了就迅速撤退,避免有更大損失。

可是這樣一來,司馬懿就看穿了諸葛亮的北伐規律,在後期的北伐過程中,司馬懿選擇不出戰,活活熬到諸葛亮糧食吃完離開,司馬懿就靠著這種方式最終把諸葛亮熬死了。

也許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會覺得諸葛亮的北伐實際上就是一場消耗自身的戰爭,其實要是我們僅僅從戰爭的角度來看,毫無疑問諸葛亮的北伐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可是我們需要從其餘的角度來分析一番。

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劉備伐吳戰爭之後,蜀國的實力已經消耗過半,當劉阿斗繼承劉備基業時,實際上蜀國的實力遠遠不及魏國和吳國,這樣一來就很容易被魏國或者吳國給滅了。

諸葛亮最擔心的就是自己死後劉禪無法繼承大業,所以在自己活著的時候拼命去北伐,儘管整個北伐的效果不夠明顯,但是在北伐的過程中,卻也讓魏國和吳國意識到了蜀國的存在感,大家都覺得蜀國還沒有那麼弱小,不敢輕易欺負蜀國。

另外一方面,靠著不斷北伐提醒蜀國的將士們要生於憂患,有憂患意識才能逐漸強大起來,要是安於現狀貪圖享樂,也許蜀國將會更快滅亡,這就是諸葛亮北伐的最重要意義,要是沒有諸葛亮的北伐,也許蜀國還會滅亡更快。

結語

戰國時期的秦國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什麼叫做高瞻遠矚,也用一些細節東西讓人們明白成功需要怎麼做,而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傾其所有去做一件人們並不理解的事情,看似有些荒唐,背後卻也有著太多心酸無奈!

9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柔儒虎將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