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明朝有一任湖廣巡撫叫宋一鶴,有次他要去拜見上司楊嗣昌。因為楊嗣昌的父親名字叫楊鶴,為避楊家家諱,把名帖上自己的名字改為宋一鳥。由此可見,避諱之學影響到了古代社會的方方面面。
(明刻本字彙)
避諱,從字面意思來講是躲開。就是出於政治、禮儀、迷信等原因,不直接說出某人或物的名。
避諱分國諱、官諱和私諱。國諱是指皇帝及皇親國戚的名字之諱,需要在全國範圍避諱,在中國歷史上最多也最常見。
在古代,如果你名字跟皇帝名字相同了,那麼恭喜你需要改名字了。如孔莽跟穿越者王莽同名,就改名叫孔均。李世勣和唐太宗李世民,世字相同,改名叫李勣。
同時代的要改名,幾百年上千年的古人與皇帝同名,也得改名字。如避司馬昭名諱,把王昭君改名王明君。陶淵明死了幾百年,不巧唐高祖叫李淵,於是唐人把陶淵明改成陶泉明。商紂王的兄弟微子啟遇到漢景帝劉啟,只得改名叫微子開。“你給我啟開”?
如果你的姓跟皇帝名相同呢?不好意思,得改姓,你說這缺德不缺德?如著名的隱士莊光避他同學光武帝劉秀的兒子劉莊的名,改姓為嚴,叫嚴光。為避漢文帝叫劉恆名,神話故事中的恆娥也得改名為嫦娥。文彥博本姓敬,避後晉石敬瑭的名,改姓為文。好不容易,等到後晉滅亡,恢復了原姓。沒過幾年,大宋建立,宋太祖趙匡胤的祖父叫趙敬,這下只得又改姓為文。這樣列子有很多,如避司馬師名諱,師姓改為帥姓。唐高宗李治的兒子李弘被立為太子,弘姓改為洪姓。
字相同要改,音相同也需要改,這叫避嫌名。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基跟姬同音,當時姓姬的都改姓周。
地名也需要改。如義陽避宋太宗趙光義名字改名為信陽。淵泉為避李淵的名字改名為酒泉。和興為避孫吳太子孫和的名字改為嘉興。廣安避隋煬帝楊廣名字改為延安。
官名職位以及俗語成語也得改,如民部避李世民改為戶部,治中避李治改為司馬。侍中、中書等避隋文帝父親楊忠名改為侍內、內史。
邦家避漢高祖劉邦名改為國家,管中窺虎避李淵祖父李虎名改為管中窺豹。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啟蟄避漢景帝劉啟名改為驚蟄。這些改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其實這些還好,有些避諱就缺了大德了。如唐朝的國姓是李,李和鯉同音,唐朝就禁止捕食
鯉魚。甚至推而廣之,禁食一切魚蝦。
明朝國姓朱,明武宗生肖又屬豬,於是下令禁止養豬殺豬。
宋徽宗趙佶屬狗,禁止天下殺狗。
慈禧屬羊,但又不能不吃羊肉,於是把羊肉改成福肉。
元仁宗屬雞,於是全國人民要對雞尊敬。買雞賣雞要抱著走,不能隨便丟。
以上講的是避國諱,犯諱是一種很嚴重的罪。輕則杖徒,重則因此丟掉性命。對了,罪字也是秦始皇改的,罪本來是辠,因為與皇字相似,為避秦始皇的皇字名諱,改為罪字。
注:本文參考了卞仁海先生的《漢字與避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