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汜水之南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回到洛陽時,劉邦總結自己能取得天下的原因,他說道: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出自《史記·漢高祖本紀》)

在劉邦看來,他之所以得天下,因其善於用人,而功勞最大的三個人,則分別是張良、蕭何韓信,因他說這三人“皆人傑也”,後世便將張良、蕭何、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

劉邦或許沒有想到,他口中的這三位“人傑”,在接下來的10年裡,逐漸“失去”了光輝,他們要麼主動避讓劉邦的鋒芒,要麼死在劉邦的刀鋒之下。今天,筆者和大家分享劉邦和漢初三傑的故事。

一、刺客、縣吏和無名之輩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巡,在路過陽武縣的時候,遭遇了一場刺殺。刺殺的方式非常奇怪。當時,秦始皇的車隊經過一片蘆葦地,突然有個大力士從蘆葦叢中扔出一個120斤的大鐵錘,直接把車隊中的一輛車砸塌。好在秦始皇當時並不在那輛車裡,後來經過調查,這場刺殺的幕後主事,名叫張良

因為張良乃是韓國貴族,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是韓國的丞相,後來秦始皇滅韓,韓國貴族對他懷恨在心,而張良則打算以刺殺的方式來報仇。所以,在史書中,張良是以“刺客”的身份出場的。

張良刺殺失敗後,逃到了下邳圯上頭,在這裡他遇到了一個穿粗布短袍的老翁。《史記·留侯列傳》記載:

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

原來,張良好心幫老者撿了一次鞋子,老者覺得張良“孺子可教矣”,便給了張良一本《太公兵法》,告訴張良:“十年後天下大亂世時,你用這本書去輔佐明主,可以興邦立國。”說罷,老者飄然而去。

張良習得這本書,十年後,果然天下大亂。

在張良讀《太公兵法》的這段話時間,沛縣還時很平靜的,沛縣縣令換了幾波,但沛縣的主簿曹參和主吏掾蕭何卻是不倒翁。尤其是蕭何,他雖然是一名縣吏,但他博學多識,思維敏捷,上至縣令,下至底層“公務員”,他都能打成一片。

當時,沛縣泗水亭長劉邦是出了名的地痞,劉邦自幼好吃懶做,常常被父親數落,但和蕭何關係卻極好。

後來,劉邦因押送犯人失職,逃之夭夭,蕭何念及昔日和劉邦的友誼,出面保住了劉邦的妻子呂雉,讓劉邦十分感激。

且說泗水亭長劉邦像個混混,但並不是所有的亭長都是如此。例如,在揚州,有一個南昌亭長可比劉邦要敬業得多,這個南昌亭長不僅敬業,還熱心腸,有一次,他看到大街上有一位好漢沒有飯吃,便讓這位好漢到家中來,這位好漢,名叫韓信。遺憾的是,韓信在南昌亭長家住了幾日,被亭長夫人嫌棄,一怒之下 ,不辭而別,離開亭長之家。

韓信當時是布衣出身,因為沒有出路,一直艱難度日。有一次,韓信被屠夫所逼,甘願忍受胯下之辱。

秦朝末年,張良是一位刺客,蕭何是一位縣吏,而韓信不過是無名之輩,誰都沒想到,多年之後,這三人會共同輔佐劉邦,成為“漢初三傑”。

二、謀士、老鐵和大將軍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一句“天下苦秦久矣”掀起了反秦的浪潮。此時,沛縣縣令怕被暴民砍了腦袋,便找蕭何等人商議起義,蕭何認為,我們畢竟是官吏,若貿然起事,恐怕百姓難以信服,最好能找個綠林好漢入夥。

而當時劉邦逃亡在外,又和蕭何關係不錯,是個合適的人選。於是蕭何便派人去聯絡劉邦,不料,等劉邦帶著一幫山賊草寇來到沛縣城門口時,縣令突然反悔,劉邦大怒,乾脆和蕭何裡應外合,奪取沛縣,從此成為一幫豪強。

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蕭何都是劉邦的大哥,當時,有人推舉蕭何來做眾人的首領,蕭何害怕舉事失敗會被株連九族,因此舉行儀式,推舉劉邦為“沛公”。

次年,楚將項燕之子項梁(項羽的叔叔)樹起楚懷王為大旗,號召天下英雄會盟,並約定誰先攻入咸陽,便立誰為王。劉邦和蕭何等人從沛縣出發,沿潁川、南陽的路線進入關中,劉邦佔領潁川后,韓國貴族也趕到了潁川,也就是在這,劉邦和張良相遇。

一個是沛縣地痞,一個是韓國貴族,雖然都是反秦,但沒人認為二人會走到一起。但張良慧眼識珠,他見劉邦氣度不凡,於是主動隨劉邦南下。接下來,張良為劉邦獻計攻下奪取南陽重鎮宛城,劉邦終於明白,眼前的這位韓國貴族,和他接觸過的蕭何、曹參都不一樣。從此,劉邦視張良如上賓。

在張良的輔佐下,劉邦趁項羽和秦軍鏖戰之際,繞過嶢關,以迅雷之勢抵達霸上,兵臨咸陽城下,秦子嬰見大勢已去,於是出城投降。

劉邦進入咸陽後,喜不自勝,他的部下拼命搶奪財寶,一片混亂,劉邦也抱著美姬進入了溫柔鄉。

其實,自古以來,農民起義都有其侷限的一面,劉邦等人,也不例外。

這時,張良和樊噲勸劉邦:“你是想奪取天下,還是想當一個富家翁呢?”劉邦幡然醒悟,才有了接下來的“約法三章”,劉邦的事業起始於沛縣,但他的偉業,其實是從這裡才拉開帷幕的。

與此同時,在眾位將領瘋狂搶掠的時候,蕭何也沒閒著,和其他人不同的是,蕭何沒有搶珠寶,也沒有搶美女,《史記》雲:

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府圖籍藏之……

蕭何到丞相府,把秦朝的輿圖、戶籍、法令資料紛紛整理成冊,裝到箱子裡帶走,以方便以後查用。

那幫“泥腿子”都以為金銀珠寶的價值無量,只有蕭何明白,保住這些資料不被毀壞,才是對天下負責。

若干年後,當劉邦麾下眾人面對土地、人口等毫無頭緒時,蕭何卻對秦國的山川險要、戶口人數、民風民俗瞭如指掌。眾人終於明白,當年蕭何箱子裡的這些東西,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鴻門宴上,項羽殺機暗藏,劉邦差點死於對方的劍下,但張良及時運籌,幫劉邦化解了危局。

接下來,項羽入咸陽,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不可一世的項羽,以為自己就是天下之主,他封劉邦為漢王,謫居巴蜀。就在劉邦入蜀後,有一位小人物離開了項羽的陣營,投奔劉邦,他就是韓信。

當年,項梁起兵,韓信飢困,於是投奔項梁,沒想到不被重用,於是又投奔劉邦,只是,韓信仍然沒有被劉邦重用,更悲催的是,韓信因軍法連坐要被處死,臨死前韓信說了一句:

“漢王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

夏侯嬰覺得此人口氣頗大,便饒他一命,後來蕭何看出了韓信的才能,多次向劉邦推薦,但仍未引起劉邦的重視,韓信無奈,在南鄭當了一次“逃兵”。蕭何聽聞韓信已走,顧不得和劉邦打招呼,連忙連夜追趕,劉邦還一度認為蕭何逃跑了。

兩天後,蕭何回來,劉邦破口大罵。於是,產生了一場對話:

劉邦:“蕭何,你為何逃跑?”

蕭何:“我沒跑!”

劉邦:“那你跑什麼?”

蕭何:“我是去追趕逃跑的人!”

劉邦:“誰逃跑?”

蕭何:“韓信!”

劉邦:“你撒謊,跑了這麼多人,別人你都不追,為何要追韓信?”

蕭何回答道:

“諸將易得耳。至如(韓)信者,國士無雙!”

好一個“國士無雙”,劉邦這時才有所醒悟,然後對蕭何說:“老鐵,看在你的面子上,讓韓信做個將領吧!”

蕭何不滿意:“這尊佛比較大,若只做個將領,恐怕他還會走!”

劉邦一聽,傾著脖子問蕭何:“要不,讓他做個大將軍?”

於是,昔日那個忍受胯下之辱的韓信,就成了漢軍中的大將軍。

宋朝宰相呂蒙正曾評價韓信:

韓信未遇之時,無一日之餐,及至遇行,腰懸三齊玉印。

漢初三傑,蕭何,成就了劉邦的事業;張良,拯救了劉邦的偉業;而韓信,則成就了劉邦的霸業!

三、“謀聖”、“首功”和“兵仙”

項羽把巴蜀給了劉邦,自己則分封18路之後,為了遏制劉邦,項羽還把章邯等三位秦朝降將分封到關中,以遏制劉邦向北發展。

劉邦有怨氣,但張良和蕭何勸住了劉邦。為了隱藏劉邦的東進的野心,張良則建議劉邦燒燬巴蜀交通要道——棧道。

看到劉邦一一系列的表現,項羽終於放心了,只是他沒想到,在張良和韓信的合作下,劉邦已經開始佈局扭轉乾坤。

劉邦養精蓄銳之後,開始想辦法衝出巴蜀。但是棧道已經被毀,只能重修,若想重修,沒個十年八年恐怕完不成。於是,劉邦派人在艱難地重修棧道,項羽等人則更加輕視劉邦,殊不知,劉邦的這種做法,只是障眼法,他真正做的,是“暗度陳倉”。

果然,三個月後,韓信率軍從陳倉道出其不意地殺入關中,章邯大敗,不久後,項羽深陷齊國舊地,給劉邦提供了“平定三秦”的絕佳空間。

公元205年,劉邦接連招降五個諸侯,獲得兵力五十餘萬,並且一舉攻下彭城。只是,在彭城取勝之後,劉邦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不久,項羽率領3萬騎兵突襲彭城。“多殺士卒,睢水為之不流”,劉邦的56萬大軍幾乎損失殆盡,他僅帶著數十人逃走。

劉邦兵敗,但只要他還活著,就有翻盤的機會,因為他背後有一個足以令他翻盤的人,此人就是蕭何

蕭何當時被劉邦安排留守關中,他一方面安撫百姓,另一方面招募兵源和糧草,劉邦損兵折將,蕭何可以給他補充兵勇,劉邦沒有糧草,蕭何可以源源不斷地為劉邦輸送。《史記》雲:

關中事計戶口轉漕給軍,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卒,輒補缺。

當然,除了蕭何,張良也給劉邦提供了翻盤的信心,當時劉邦被項羽打敗,心灰意冷,張良趁機提出“下邑奇謀”,項羽麾下的英布、彭越等諸侯因而歸順劉邦,讓劉邦信心大震,從而扭轉了楚漢之爭的局面。

如果說蕭何給劉邦提供了翻盤的基礎,張良給劉邦提供了翻盤的信心的話,那麼,作為劉邦主要戰力的韓信,則給劉邦翻盤的實力。

中國古代從來不缺乏優秀的軍事家,但“兵仙”這個稱呼,只屬於韓信。韓信以神奇的兵法,先後平定魏、代、趙、燕,在攻打齊國時,韓信全殲二十萬楚軍,促使項羽與劉邦鴻溝劃界。在楚漢之爭的最後關頭,張良建議劉邦答應韓信的封賞要求,韓信更加賣力。在垓下之圍,韓信用“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之計,徹底瓦解了楚軍,項羽烏江自刎,宣告了一代梟雄的終結。

公元前202年,歷經7年的拼殺,劉邦稱帝。封賞諸臣時,劉邦封蕭何為“功臣第一”。當時,很多武將不服,劉邦強力壓制,劉邦說:

諸君知獵乎?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縱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縱指示,功人也。(出自《資治通鑑》)

劉邦的意思是說:打獵的時候,獵狗雖然功勞很大,但都是獵人指揮的結果。而蕭何,是獵人。

換句話說:你們這些武夫,不過是獵狗而已。

在劉邦心中,若不是蕭何多次坐鎮關中,派人送糧送兵,我哪能奪得這天下?

而對於韓信,劉邦則信守承諾,封他為楚王。

對於張良,劉邦則認為他功勳卓著,把齊國三萬戶封給張良。但張良卻沒有接受,張良認為,他和劉邦在留地相遇,因此請求封留地給他,因而,張良又被稱為“留侯”。不僅如此,張良還提出自己無心官祿,他要隱退。

四、隱士、自汙和身首異處

劉邦從沛縣起兵,到君臨天下,一共經用了7年時間。劉邦善於用人,他麾下盧綰、陳平、樊噲、周勃都是功臣,然而,功勳最為卓著的人,還是漢初三傑。但隨著劉邦稱帝,他的心態發生變化,許多功臣的命運隨之發生改變,頗具代表性的就是漢初三傑。

劉邦稱帝后,對於百官的治理,還是比較鬆弛的。

大部分創業團隊,因為創始人之間感情深厚,所以“人情”都比“法理”更重要。

所以,每次劉邦舉行宴會,這幫“泥腿子”總是大呼小叫,發酒瘋,毫無“人臣之禮”。劉邦也非常鬱悶,因為他想得到皇帝般的尊重,而不是山大王。

於是,他找來了一位“牛人”,這個人叫叔孫通,他是一位儒生。

叔孫通告訴劉邦,若想壓住那幫“泥腿子”,你需要一套完整的儒家禮儀。劉邦聽完大喜,立即按照叔孫通所說,制定了一套制度。如此以來,不僅劉邦感覺到有儀式感,群臣也覺得劉邦有威儀。史載:

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無敢歡譁失禮者。

劉邦雖然覺得叔孫通有能耐,但本質上,劉邦還是瞧不起儒生的。叔孫通讓劉邦多讀一讀儒家的典籍,劉邦嘲笑叔孫通:“我等是在馬上得天下,讀《詩》《書》有何用呢?”

對此,有一位叫陸賈的儒生感覺受到了侮辱,他對劉邦說:

“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

劉邦心裡慢慢琢磨,覺得陸賈的話有道理。於是,他開始思考,到底這天下,如何才能“江山永固”。

在劉邦的時代,他名義上是天下之主,其實和戰國的局面差不多,天下大部分都在異姓諸侯王手裡。劉邦要想坐穩天下,就必須要清除異己。

劉邦決定,先誅殺試圖謀反的燕王臧荼。

然後,劉邦再拿下趙國,把自己的女婿趙王張敖降為侯。

公元前196年,劉邦逼反韓王信,韓王信被殺。這時,“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大驚不已。

韓信最初並無反意,劉邦以“有人告你謀反”為由,將韓信綁到洛陽,隨後,貶韓信為淮陰侯。在百般受辱之後,韓信決定和陳豨一起謀反,結果,因家臣告發,呂雉提前得到了這個訊息。呂雉決定派蕭何把韓信召到長安。蕭何雖然欣賞韓信,但畢竟還是站在劉邦夫婦這邊,於是,蕭何親自到韓信府上,以好友的身份邀請韓信入宮,韓信推脫不來,只得入宮。當他踏入宮門後,埋伏在幕後的刀斧手發揮了自己的作用,韓信身首異處,一代“兵仙”,隕落長樂殿。

有人說,韓信本來沒有謀反之心,後人說他和陳豨密謀造反,是對他的誣陷。有人說,殺韓信之人,是呂雉,劉邦當時並不知情。

筆者認為,這些猜測,其實沒有意義。因為不管韓信是否有謀逆之心,他都必須死,不管劉邦知不知情,韓信躲得了初一,也躲不過十五。因為劉邦已經決定剷除異姓王,而韓信已經無路可逃,除非他發動叛變,並且推翻劉邦。

韓信死後僅僅一個多月,梁王彭越被擒,並且被劉邦剁成了肉泥。

劉邦把彭越的肉泥分給了淮南王英布,英布被逼造反,隨後被殺。

公元前196年,劉邦的兒時玩伴、鐵哥們、燕王盧綰看到劉邦正在瘋狂地屠殺異姓王,他自知時日無多,便勾結匈奴造反,雖然他沒有被劉邦抓住,但人逃國滅,和被劉邦殺掉也無區別。

在屠戮異姓王之後,劉邦在白馬之盟中說道:

“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這句話,才是他殺韓信的主要原因,因為韓信能力太強,但他不姓劉。

雖然在誅殺韓信的過程中,蕭何是出過力的,但蕭何也未能讓劉邦放心,因為蕭何也不姓劉。

當初,劉邦兵敗,蕭何在關中苦心經營,為劉邦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援,但劉邦聽聞“關中只知有蕭何,不知有劉邦”後,十分不悅,蕭何聽完後,連忙派人把自己的家人都送往前線,名義上是參戰,實際上是讓劉邦放心自己。

殺掉韓信後,蕭何還以為自己立了大功,沾沾自己。可劉邦出兵在外,每一次朝廷傳來訊息,劉邦都會問:“蕭相國最近在幹什麼?”

聽說蕭何每天都在為國事操勞,禮賢下士,劉邦臉上的肌肉總有些僵硬。蕭何以為,自己這麼做都是為了劉邦,然而,蕭何的一位門客卻對他說:“相國,你將有滅門之災啊!

蕭何大驚,門客費了很大勁和蕭何解釋一通,蕭何頓時如醍醐灌頂,原來,劉邦並不放心自己。於是,蕭何突然改變風格,他開始貪汙受賄,強行兼併土地,在大街上看到漂亮的大姑娘,他還忍不住伸手去佔個便宜。

這些訊息傳到劉邦的耳朵後,劉邦沒有生氣,反而非常開心。

自古以來,君王從來不擔心“小人得志”,而是怕有能力的人“胸懷大志”。

後來,蕭何在朝堂上提了一個建議,建議開放上林苑,讓百姓開墾種植。畢竟,留這麼多皇家園林,無人耕種,不如讓百姓來創造價值。劉邦一聽,非常不高興,下令將蕭何逮捕起來。蕭何十分不解,劉邦卻告訴蕭何:

“有功歸主上,有惡歸自身。如今相國為百姓謀福,功勞都是你自己的,和我爭功,就是陷我於不義!”

看來,朝堂之上,蕭何想為百姓做點事,還要考慮到背後兩個字:人心!

蕭何明白了,劉邦還是在防著自己。《國語》曰: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劉邦貌似在說:防蕭何之心,甚於防海嘯!

後來,劉邦釋放了蕭何,一擒一縱,劉邦達到了威懾的作用。蕭何已經明白劉邦的用意,他赤足上殿,給劉邦磕頭謝恩,態度卑微到了極點。劉邦看到蕭何如此,內心不知有多得意。

如果用一個詞來分別形容韓信和蕭何的話,前者是“身敗名裂”,後者是“戰戰兢兢”。而作為“漢初三傑”中的另一位,屬於張良的詞語,則是“急流勇退”。

當年,項羽自刎,張良便立即嗅出了風險,張良以身體不好為由,申請退隱。劉邦雖然不捨,但還是應張良的請求,把留地封給張良,然後讓張良掛印歸隱。

張良雖然是貴族出身,但卻耐得住清苦。他從此雲遊四海,甚至銷聲匿跡,再不過問朝堂之事。接下來,劉邦誅殺異姓王,張良也沒有任何參與。直到劉邦要廢太子劉盈,呂雉沒有辦法,請張良出馬,張良仍然拒絕。呂雉逼急了,派自己的哥哥呂澤把張良劫來,張良考慮到幫助太子,也算大義,於是給呂雉出主意,讓太子去請“商山四皓”,這一招,保住了太子之位。

張良的出手,曾讓劉邦有少許警惕,但隨後張良又趕緊收手,繼續銷聲匿跡,大隱於江湖,劉邦讀懂了張良之心,也只能坦然一笑。

筆者認為:劉邦誅殺韓信,本質是滅異姓王,加強中央集權。從個人角度來說,韓信之死,多有冤枉。但從歷史角度來說,劉邦加強集權之後,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還是有正面影響的。

筆者認為:劉邦敲打蕭何,是王權和相權之爭,劉邦是聰明人,蕭何也是聰明人,自古以來,只有王權和相權達到平衡,封建社會才能朝著積極的一面發展。待劉邦去世的那一刻,他仍然讓蕭何繼續擔任相國,這是蕭何之幸,更是時代之幸。

筆者認為:以張良之謀,若他不選擇隱退,或許他也有保全之道。張良之所以選擇歸隱,一方面是因為他實現了人生價值,另一方面也是他淡泊名利,早讀懂了人心。

漢初三傑,一個身敗名裂,一個戰戰兢兢,一個急流勇退。只是,大家不要忘了,先有“漢王”,才有“三傑”。秦朝末年的那個泗水亭長,用了7年的時間來統一天下,但他用了8年的時間,才“收拾”完漢初三傑的事情,他收拾的不知是三個人,而且是人心。

然而,中國歷史五千年,真正的“漢初三傑”,又豈只那三個人呢?

29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君子遠包廚:古代廚師的地位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