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中國人一向喜歡吃,留下了很多關於吃的故事。譬如吃遍大江南北的蘇東坡;因一碗甲魚湯而謀反的公子宋;因吃而辭官的張翰;到處吃喝玩樂的乾隆皇帝;沉迷美食不能自拔,最後猝死的朱高熾……

古代有一個這樣的比喻:有君必有臣,就好像有吃飯的人,就一定有廚師一樣。

那麼,古代廚師的地位,是低人一等還是受人尊重的呢?我們來看幾個故事。

古代將以烹調為職業的人稱為皰人。我們華夏人文初祖伏羲,創立八卦,開闢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同時教民作網漁獵,馴養野獸,也就是我們家畜的由來。廚人出身的他,還以職業取名,稱為“皰犧”或“伏犧”。

老子說過,治大國若烹小鮮。無獨有偶,中國目錄學鼻祖劉向也說過一段這樣的話:一個國君好比一個美食家,大臣們是廚師,有的善屠宰,有的善火侯,有的善調味。餚饌不會不美,國家不愁治理不好。

此話說得好。

伊尹,商代湯王的妻子陪嫁奴隸,廚師出身,以烹飪原理,闡述安邦立國的大道,輔佐湯王推翻夏桀的統治,奠定了商王朝的根基。

商王武丁也曾讚美他的宰相傅說,是釀酒的酵母,調羹的鹽梅。同樣是以廚事喻治國。

因除藝高超,而得以進入仕途,得高官厚綠者也不少。

古代歌謠“灶下養,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侯”,說的就是漢代更始帝劉玄,授封功臣官爵者中,有許多膳夫皰人。

北魏洛陽人侯剛,出身貧寒,因善烹飪而出入宮禁,官至嘗食典御,後來進爵為公。

這些“吃”的故事,不過是歷史的小插曲,還有涉及保命升官的呢。

毛脩之當了北魏的俘虜,因為一碗羊肉湯,不但沒有被殺,還被武帝拓跋燾封為太官令,掌管宮廷膳食。由步兵校尉升到散騎常侍,再到將軍。

唐代越州觀察使劉漢宏被追殺時,裝扮廚師,換了服裝,手持廚刀,高喊他是廚師,結果矇混過關,免於一死。

縣令陸存被王仙芝起義軍逮捕後,也詐言自己是廚師,撿回一條命。

可見古代廚師的地位是相當高尚的。

不過廚師廣泛受尊重,名人的功勞也很大。

明代宰相張居正回家葬父,一路上地方官拿出了無數山珍海味招待他,他卻一點也看不上,覺得無處下筷。直至一個叫錢普的無錫人,做了一道吳地風味的菜餚,張居正才大讚:我到了這個地方,才算真正吃飽了肚子。

從此吳地風味的菜餚身價倍增,廣泛傳播,吳地廚師也被招寡殆盡,傭資不菲!

至於“君子遠皰廚”一語,不是因為皰廚是下等人,甚致是小人,而是源自孟子和齊宣王的談話。

說君子的仁慈心,是看到飛禽走獸活著就不忍心看見他們死去。聽到他們臨死的悲鳴就不忍心吃他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把廚房建在較遠的地方,以免看到宰殺禽獸的場面。

1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靠啥當皇帝?難道就只是運氣好而已嗎?朱元璋的野心與軍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