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文史大家金性堯對明代的評價精闢簡略:“明朝確是一個可以懷念的朝代,明太祖以布衣為天子,以功臣得天下,開大明三百年江山大一統的基業。”

我們讀明史,在卷秩浩繁的資料面前常常無所適從。如何讀,金性堯的《爐邊話明史:社會變局與歷史迷思》,是零敲碎打式的細節。

這些細節貫穿大明三百年曆史。在細節中捕捉智慧之光,是這本書的特點。而憑藉出眾的文史知識和古典文化修養,每每在細節閱讀中呈現給讀者一盤盤珍饈美味。

"選秀”這個詞來自清朝。採選民間女子充實後宮的做法,古已有之,史書不絕。縱向比較,不過明代尤烈罷了。

然而,明代之弊在皇帝本人不與內閣交接,不親政,中間需太監傳遞。最終導致太監權力膨脹,越過內閣,一躍而為無名有實的宰相。這就是明代太監獨步歷朝歷代的原因。

讀嚴肅的文史類文章,常常在無意之中讓人豁然開朗,覺今是而昨非。《沈萬三之謎》把一個傳奇式的人物重新拉回現實之中。有關沈萬三的傳說很多,其中最為人喋喋不休的莫過於修城牆一事。

據《明小記》,“太祖定鼎金陵,欲廣外城,而府庫空乏,萬三願各半以築,先三日成。”好傢伙,一介草民竟然如此財大氣粗,這還了得。

這還不算,他竟然跑到皇帝面前,要求拿出傢俬犒賞三軍。據傳太祖耍了個心眼,給了沈萬三一文錢,讓他"今日起,你就拿這枚銅錢替朕放債,從明天開始,每天都收一對合,一個月後連本帶利的來見我。”

沈萬三欣然受命,回去後一想,不禁冷汗直冒,大呼“我命休矣!”後來的抄家充軍是盡人皆知的事了。人們往往津津樂道這個故事,卻不去深究是否屬實。

讀《沈萬三之謎》一文,金性堯在步步推進中,把一個神乎其神的傳奇人物打回原形,還原一個接近本真的沈萬三。

讀史可以明智,在細節中咀嚼歷史,歷史會變得更加清晰可辨。明乎此,認認真真讀一段歷史,在讀的過程中加以思考,才不會迷失在人云亦云之中。

讀史或觀劇,我們經常看到或聽到“推出午門斬首”這樣令人膽戰心驚的話語。“午門”一詞如雷貫耳,卻很少有人知道午門在哪?究竟是幹什麼用的?

我們都知道天安門,天安門是明清皇城南向的正門,由天安門往裡的南向的城門就是午門。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午門在我們的印象中是處決死刑犯的場所。實際上是以訛傳訛,斬首從來不在午門舉行。

午門建於明代,由永樂皇帝朱棣所建。午門在明代常被用施以廷杖的地方,非常血腥恐怖。清代要相對文明得多,改用跪受申飭。不過,就是這跪受申飭也不是好玩的。

“如果事先能向太監行賄,到時候太監就只說幾句門面話了事。否則,就可以讓你直挺挺地跪在堅硬石板上,從祖宗三代罵起,嗓上大半天。據說有一個年老的大臣,在午門前飽受申飭回來,就此氣得一病而亡。”

這樣觸目驚心的清代故實你是在正史上讀不到的,金性堯寥寥幾筆,就生動刻畫出了那個倒黴的老大臣,如在目前。

讀史最讓人頭疼的是古代官職,看著眼熟,卻往往一知半解,甚至是張冠李戴。《清代職官年表》這類書籍方便是方便了,就是太生硬。查過之後,會很快在頭腦裡煙消雲散,事過無痕。

他從作者說話口氣、作品思想方面推斷,並與蒲松齡生活的年代加以比較,校以書中人物的故事、語言文字習慣用法等方面,以史證史,得出結論作者是明人,並大致推斷作者是天啟、崇禎時山東章丘的一個文士。

讀史貴在注重細節,能夠在細節中獲取蛛絲馬跡,並參以他書,沒有博覽群書,是很難做到心中無疑問的。

金性堯學問精深,工於詩詞,長於古典清華,涉獵甚多。重要的是,他治學嚴謹,不人云亦云,能夠虛心接受不同意見,並加以審慎、細緻的思考,付出艱鉅的勞動。

非如此,不能在短小的文章中做到深入淺出,不能讓人在輕鬆閱讀中有所收穫。讀史,貴在於細節中加以咀嚼,慢品細嘗,方有所獲。

9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初唐四傑之神童楊炯:寧為百夫長,勝過一書生,活得很炯也很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