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1644年4月的某個晚上,紫禁城已經籠罩在一片夜幕之中,不過此時的紫禁城中正有一人披頭散髮,四處奔跑,他時而大笑又時而捶胸頓足,最後不禁嚎啕大哭。此人不是別人,正是明朝的最後一任掌門人--崇禎皇帝。
崇禎帝自縊而亡
按理說正常人這樣鬧騰了一晚上,第二天肯定得睡到日上三竿,不過我們這位崇禎皇帝卻依然保持了自己在位十七年以來的好習慣--準時早朝。但早朝上君臣的談話已無關緊要,因為此時北京城已經被李自成圍攻數日,破城只在朝夕之間,縱使神仙下凡也無力迴天。崇禎帝也在這最後一次全體大會上提出:先生們哪,我們要不要去奉先殿完事啊?眾大臣相互眼神交流後,選擇了集體沉默。次日晚上,崇禎皇帝將家人們聚集在一起,吃了一頓最後的晚餐。之後,為避免子女落入闖賊之手,親手瞭解了自己的子女。周皇后也從容赴死,不過周皇后死前對崇禎皇帝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夫君啊,你就是不聽我勸,你別忘了,咱南京還有一個家,咱們就應該早早南遷。第二天早上,崇禎皇帝在心腹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走向了後山那顆著名的歪脖子樹,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死前留下了那句著名的:朕非亡國之君 臣皆亡國之臣。
這是大明王朝最悲情的一幕,同時,也為後世留下了一個疑案:崇禎皇帝為什麼不跑?
崇禎帝
首先,我們以史為鑑,崇禎之前有皇帝逃跑的先例嗎?我們翻開史書就可以發現,皇帝見形勢不對就開溜是古已有之的。首先是周朝時的平王東遷,周平王為躲避少數民族的威脅,將都城由鎬京遷到洛邑。其次是晉朝時晉室南渡,為晉朝續命100來年。之後是唐朝的玄宗,在安史之亂時前往蜀地避禍,唐朝末期的皇帝出逃更是家常便飯。北宋徽宗皇帝一看金人南下,二話不說就跑到鎮江去祈福了,後面是金人殺了一個回馬槍才把徽宗給圍在開封城中。南宋的開創者趙構也是一路向南,還曾在海上待過一段時間。明朝之後的清朝,咸豐皇帝看北京城守不住了,就跑去熱河避暑了,之後的慈禧太后,在八國聯軍攻城時,不也去巡視西安了嗎?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獨獨崇禎皇帝不跑呢?
1、“君王死社稷”這個觀點不成立
讓我們來複盤下大明王朝當時的局勢。當時,主要有明朝、李自成和後金這三股勢力,且戰亂地區基本為中原地區,而江南地區局勢穩定且都在朝廷的掌握之下,並且江南地區也是明朝稅賦的主要來源。試想,如果崇禎皇帝早早南下,在南方積蓄力量,等李自成和後金兩敗俱傷之時,再揮師北上,光復中原。最差也是像南宋一樣,好歹也能劃江而治,為明朝續命100多年。(南明之所以在幾年時間內就被清朝所滅,主要原因就是南方各王在爭奪皇位,亡於內耗)崇禎皇帝是一個聰明的皇帝,不可能想不到這一點,並且我們從崇禎帝的行為來看,其實他也想跑!
2、“臣皆亡國之臣”誤國的東林黨人
熟悉明史的朋友肯定都知道一句話,“傳庭死而大明亡”,做為大明最後的護國柱石的孫傳庭是在1643年冬天在潼關戰死。距離崇禎帝城破身死還有5個月左右的時間,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最後這五個月崇禎君臣在做什麼?為什麼就不跑呢?
大概在1644年2月份左右,明王朝在北方的敗局已定,這時朝中終於有大臣(李明睿)忍不住了,還提出了一套切實可行逃跑的方案。大體意思就是,咱學宋徽宗吧,徽宗不是去鎮江祈福嗎?咱這次不去祈福,咱去山東祭拜孔老夫子,到了山東後再由南京的兵部尚書史可法派兵護送你去南京,這樣好不好啊?崇禎帝聽後不停點頭,他也知道得跑了,北京是守不住了。就讓李明睿上摺子讓朝臣們討論。在第二天的御前會議上,李明睿剛說到去山東朝聖,立馬就有大臣跳出來反對:不行,皇帝你不能走,我們要戰鬥到最後一刻。其餘朝臣紛紛附和,於是這個方案就沒了下文。
為什麼文官集團要極力反對呢?
我們換位思考下,大致原因有三:1、朝廷的最後一支力量還沒壓上,也就是北方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如果連關寧鐵騎回防也守不住地住,我們再跑。2、北京城在崇禎年間已經被後金圍過五次城了,基本就是2-3年就要來一次,所以文官集團並沒有把這次李自成的進攻太當回事。3、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文官集團要維護自己的好名聲。我們知道崇禎上臺後,很快地掃除了閹黨,當時可謂是人心大快,大快人心。但是崇禎帝這一舉措也破壞了政治平衡,導致東林黨一黨獨大。而東林黨又是一群自詡清高的文人。在他們眼中,目前的情況就和100多年前的北京保衛戰一樣,跑就是奸臣,就是投降派,雖然現在跑是務實,務實派有時候就是投降派。這個時候誰反對跑,反而是成為正色立朝的正人君子,是好大臣,是忠臣,是在世的于謙。所以,東林黨人會為了自己的名聲和想象,不顧時局,反對皇帝南遷。於是,這方案在大臣的一致反對下,無疾而終。
但隨著前方的敗報不斷傳來,大約2月底時,又有大臣提出:既然皇帝不能跑,那我們出一個保底方案,把太子送到南京怎麼樣啊?萬一有什麼變故,只要有太子,朝廷就還能重建,大明就還有希望。雖然崇禎心裡不太開心:“什麼,讓我在這裡等死?”但崇禎也知道,這也不失為一個挽救大明的好方案。但當這個方案在朝上被提出時,又遭到了大臣的集體反對,理由是明朝以孝治天下,哪有兒子逃跑讓老爹等死的道理了?就算太子到南京當上了皇帝,也會別人說不孝的,這事不行。
所以,在最後這幾個月的黃金逃跑時間裡,一個個可行的南遷方案就這樣在東林黨人的反對下一次次石沉大海。最後,時間來到1644年4月,李自成將北京城圍了一個水洩不通,崇禎帝就再也沒機會跑了,無奈煤山自縊而亡。
“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文臣各各皆可殺”-這是崇禎帝最後的心聲。但是,小堯覺得這也是崇禎自己一手造成的,如果崇禎帝即位之初對“閹黨”不是趕盡殺絕的話,可能在最後時刻,至少會有一些“閹黨”站出來說:皇上,咱們快跑吧,至少我們可以保住半壁江山。或許這樣,明朝的歷史會就此改變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