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最近小編看短影片軟體發現裡面有很多偽歷史迷,也不細說,就拿三國人物來說吧。偽歷史迷大言不慚說諸葛亮就是個管後勤的;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關羽一點實力都沒有;曹真就是個表面將軍;趙雲就是個保鏢……針對此種情況,小編打算以後發表三國人物的情況。小編打算從比較有權威的史書入手,當然了,史書都是文言文嘛。小編能保證的是史書的確有記載,但陳列出的觀點這不是就要看個人水品麼,也許小編個人翻譯水品和解讀水品不夠,還請大家諒解。今天呢,就以趙雲為例(這是小編第一次發文,若有不適,還請多多諒解,也可提出問題,小編虛心接受)

話不多說,進入正題。

首先,必須明確一點的是:趙雲不是保鏢,是個實打實的有勇有謀的將軍。

《資治通鑑》和《三國志》都有記載趙雲保護劉禪的資料

或謂備:“越去已北走。”備以手戟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頃之,雲身抱備子禪,與關羽船會,得濟沔,遇劉琦眾萬餘人,與俱到夏口。《資治通鑑》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三國志》

兩部史書重合之處都是趙雲救了劉禪。當時的背景是劉備被曹操追到了當陽縣的長阪,劉備拋棄了妻子和兒子,只和數十人逃走,最後曹操俘獲了大量的人馬和輜重,徐庶的母親當時也被曹操俘獲了,這裡暫且不提。史書也沒具體記載甘夫人和劉禪有沒有被俘獲,但可以確定的是母子倆情況也是很危險的。這時候趙雲不僅回去找到了她們倆,而且還使二人倖免於難,當時可全是曹軍哪,想必保護的過程中也是廢了不少勁的,而且也只有趙雲獨自回去。

這裡也有一個小插曲,就是當時有人說趙雲獨自一人逃走,劉備憤怒的把武器扔向那人並說子龍不會丟下我逃跑的。

或謂備:“越去已北走。”備以手戟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

這表明趙雲還是深得劉備信任的。

《資治通鑑》還記載了趙雲臨危不變,處事不驚的一面。

翊軍將軍趙雲將數十騎出營視之,值操揚兵大出,雲猝與相遇,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魏兵散而複合,追至營下,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魏兵疑雲有伏,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勁怒於後射魏兵。魏兵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備明旦自來,至雲營,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為膽也!”

這是趙子龍渾身是膽的由來。趙雲遇到突發情況還能不慌不忙的揮旗擊鼓讓曹軍覺得有埋伏撤退,這種心理素質應該具備了名將該有的素質吧。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趙雲還在曹軍撤退的過程中射殺了許多曹軍。曹軍被射殺的自相踐踏,不成體統。再回顧一下趙雲突遇曹軍時井然有序的指揮軍隊且戰且退並衝散敵軍的情況。這多多少少表現了趙雲擅長觀察軍隊情況 並做出合理的決策的處理能力吧。

能印證上面結論的也有一處記載。

是時趙雲、鄧芝兵亦敗於箕谷,雲斂眾固守,故不大傷,雲亦坐貶為鎮軍將軍。芝曰:“趙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圖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資治通鑑)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三國志)

這兩部史書都記載了趙雲戰敗後能及時解決戰敗後的問題,減小虧損,這也是很考驗一個將軍善後問題的。

其次呢,趙雲的個人頭腦,見識,魅力也是俱佳的

常山趙雲為本郡將吏兵詣公孫瓚,瓚曰:“聞貴州人皆願袁氏,群何獨迷而能反乎!”雲曰:“天下洶洶,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資治通鑑)

這是趙雲與公孫瓚的答話,可見趙雲頭腦就很清醒。知道天下大亂,需要仁政,。記住,這個仁政是個關鍵字。我覺得在趙雲以後的生涯中也都是按照這個標準去處理問題的。

時議者欲以成都名田宅分賜諸將。趙雲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我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不宜奪之,以私所愛也。”備從之。(資治通鑑)

這是趙雲向劉備建議應該以百姓為主,這樣才能做到軍民相親。

漢主恥關羽之沒,將擊孫權。翊軍將軍趙雲曰:“國賊,曹操,非孫權也。若先滅魏,則權自服。今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資治通鑑)

這是趙雲在劉備打算進攻孫權時所說的諫言,對不對暫且不說,但大體上是正確的。說到底趙雲還是覺得要順應民心,緩緩圖之我個人認為這在當時對蜀國是個可行並穩健的主意。(因為這個主意涉及的方面較廣,又加上這是趙雲專場,如果要詳細說的話小編會在劉備專場詳細說一說的。)總之可見趙雲是有見識的。

遷為牙門將軍。先主入蜀,雲留荊州。(三國志)

這是趙雲保護劉禪和甘夫人有功被升為牙門將軍。

牙門將軍的任職者與主公關係親近,需要常伴主公左右,參贊軍謀,並代為主公統領親兵,外軍征伐時,牙門將軍留守中央,主公親自征伐時,牙門將軍負責統領親兵作戰。因此,牙門將軍的任職者不僅要具備過人的勇武,還要有出色的軍事謀略,非文武雙全的人不能擔任。蜀漢劉備創置這一官職,先後擔任此職的名將趙雲、魏延,都具備這一特點。

備以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江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以偏將軍趙雲領桂陽太守。(資治通鑑)

偏將軍,中國古代武將的官名。偏將軍系將軍的輔佐,偏將軍官名始於春秋,在將軍中的地位較低,多由校尉或裨將升遷,無定員,三國均置,魏偏將軍屬第五品。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將軍拜授的

先主入益州,雲領留營司馬(三國志)

留營司馬,古代官職,主將親自外出時,負責留守後方,並處理軍事以及城市治安。該官職為劉備原創,趙雲首次擔任。劉備入川時,任命趙雲為留營司馬駐守公安,並特任其掌內事。

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三國志)

翊軍將軍是古代武將官職,為三國時期劉備所創,授予趙雲。東漢許慎撰寫的《說文解字》將“翊”字解釋為“飛貌”,即起飛的樣子;“翊”又通“翼”,《三國志》裡同時有“翊贊季興”和“翼贊王室”的記載;[1][2]“翊”又引申為“輔佐”的意思,如翊佐、翊亮等。

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徵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三國志)

中護軍,中國古代高階軍事長官的官名。原名護軍,與中領軍同為重要軍事長官。護軍是中國古代的高階軍事長官的官名,其中中都護、中領軍、中監軍、中護軍等職位掌管禁軍、主持選拔武官、監督管制諸武將。這一官名始於秦,到兩漢、魏晉時期發展到重要性的頂峰。漢末,曹操改中護軍,韓浩充此職。另曾任中護軍者有趙雲、周瑜、蔣濟、夏侯玄、司馬師、費禕等。唐代末期神策軍亦置中護軍,位次於護軍中尉,由宦官充任。 宋以後逐漸消失。

徵南將軍:四徵將軍之一,是中國古代的高階將軍官名,魏文帝時將官職制定九品,四徵將軍為第二品,地位次於三公,晉朝時則為第三品,加大並開府則位同諸公,乃成為常設的高階將軍官名。南北朝時亦為次於大將軍的高階將軍

鎮東將軍,古代重要軍事職宮名稱,為四鎮將軍之一。掌征伐背叛、鎮戍四方。三國時期開始設定鎮東等四鎮將軍以征伐、鎮戍四方。魏四鎮將軍位第二品,位次四徵將軍,統領青、兗、徐、揚四州,屯駐揚州。資深者為大將軍

最後趙雲失利於箕谷,被貶為鎮軍將軍。

鎮軍將軍,官名。東漢建安末劉備置。三國魏定為三品,蜀、吳亦置。西晉武帝泰始五年(269)罷,六年復置,三品。位在鎮軍大將軍下,與中軍、撫軍三號將軍位比四鎮將軍。主要為中央軍職,但亦可出任地方軍事長官,並領刺史等地方官,兼理民政。

其實仔細看,就可以發現趙雲的官職大多數是三國時期首創的,有的也是劉備首創並讓趙雲擔任的。這表明劉備還是很信任趙雲的。這點尤其表現在後面趙雲被追諡為“順平侯”初,先主時,惟法正見諡。後主時,諸葛亮功德蓋世,蔣琬、費禕荷國之重,亦見諡;陳祗寵待,特加殊獎,夏侯霸遠來歸國,故復得諡;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及雲乃追諡,時論以為榮(三國志)

雖然是追諡,但當時蜀國能得到諡號的人又有多少個?得到諡號在當時是很有榮光的事情的。

孫權聞備西上,遣舟船迎妹;而夫人慾將備子禪還吳,張飛、趙雲勒兵截江,乃得禪還。(資治通鑑)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將兵溯流克巴東。 分遣趙雲從外水定江陽、犍為,飛定巴西、德陽。(資治通鑑)

當然了,還是那句話,小編保證的是引進的證據都是史書有記載的。但話又不是說回來了麼,每個人的水品不一樣,理解思路自然就不一樣了。資料是死的,人是活的嘛,也歡迎各位積極探討並提出問題,小編會積極對待。

12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劉備真的是皇室宗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