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9
第二講
黃袍加身,陳橋兵變——宋初三大疑案之一
此事應該由趙匡胤與掌書記趙普、義社十兄弟一起策劃。
陳橋驛黃袍加身,開封的石守信、王審琦等(義社十兄第),做好應變準備。
趙匡胤與兵變將士約法三章:不得侵犯後周太后和小皇帝;不得凌辱後周大臣;不得掠奪百姓財物。
然後指揮大軍向京城開封進發。宰相範質、王溥已被挾持,見木已成舟,便要求趙匡胤善待後周皇室,並以儒家“禪讓”之禮來完成政權交接,以示新王朝的合法性。
趙匡胤正式即位,定都開封,國號為宋。
宋朝立國初期為穩因政權所做的努力,是二千多來封建政治史的分水嶺和大轉折。
比後,雖有朝代更替,但中國再未出現過南北朝、五代十國這樣混亂的局面。
趙匡胤的三板斧施政方略。
一、杯酒釋兵權。
為宋朝開國不殺功臣,被後世稱道的做法。
杯酒釋兵權後,趙匡胤三管齊下:
第一,削弱將領實權。將禁軍原來九個將領,減為四個。有易於駕馭、才幹平庸的將領擔任,使之無法對皇權構成危險。
第二,形成“三衙體制”。設馬軍司、步軍司和殿前司,也稱“三衙”,從此三軍互相牽制,絕無一軍能夠獨大。第三,實行“更戌法”。就是禁軍定期變動駐地,將領與屬軍之間不斷更換的體制,使兵將分離,杜絕武將傭兵亂政。
但也有負面影響:對武將的猜防貫穿整個宋王朝,後來的名將狄青、岳飛等,便是因為猜忌而遭遇悲慘的結局。
但上述措施在五代後、宋之初,收效明顯,使得武將亂政的局面不可能再發生。
二、消除地方武裝。
禁軍改制後,趙昆穎便著手改革地方武裝。
唐初開設地方軍政長官,受職時朝廷賜予“旌節”,旌節是當時一種全權印信,受有此全權印信者,便可全權排程,故稱節度使。
唐朝是個崇尚開疆拓土的朝代。為了加強邊防,特別是對契丹、突厥這樣的遊牧民族需要在邊境駐軍,於是有了藩鎮、節度使。後來藩鎮節度使採取“世襲制”,終於成了威脅朝廷的力量。
上述節度使、藩鎮,也稱封疆大吏。
節度使,一般統轄若干州郡,掌握著軍權、司法、財務大權。
藩鎮,是唐朝中後期設立的軍鎮,唐玄宗為了防止邊陲各異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戌軍鎮。
趙匡胤消除地方武裝分三步走:
一是削奪其權。就是“杯酒釋兵權”。
二是制其錢穀。
三是收其精兵。
宋太祖下令:
1. 節度使駐地外的州郡全部劃歸中央直管,由朝廷派任文官擔任知州、知縣,實行三年一任期。
2.藩鎮、節度使死亡、致仕的,不得世襲,不再委任新的節度使。人事任命權逐漸收回朝廷。
3.各州郡所收稅賦,要全部上繳京師,不得佔用。
三、整頓官僚體系。
宋朝開始,宰相與皇帝議事,宰相由坐改站。原屬宰相統一管理的行政、軍事、財政三權分割,實行“兩府三司制”,從此宰相不再掌握兵權。
明清兩朝政府設定,大體承襲宋朝的體制。這也是趙匡胤作出的歷史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