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袁本初厲兵秣馬 曹孟德收降張繡
話說漢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夏,袁紹在徹底消滅公孫瓚之後,雄踞四州之地,實力大增,自任大將軍、冀州牧,封長子袁譚為青州刺史,次子袁熙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為幷州刺史。沮授勸諫,袁紹也不聽。之後,陸續集結十萬精兵和一萬騎兵,打算進攻許昌,要與曹操一決勝負,爭奪中原霸權。
01 聽不進忠言的“袁大頭”
袁紹野心勃勃,然而,手下群臣對此卻議論紛紛,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見。那個本主張“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沮授,這時和田豐一起反對:
“與公孫瓚打了這麼多年,百姓疲憊,軍糧耗盡,一點積蓄也沒有,不能輕舉妄動。可派使者向天子獻上擊敗公孫瓚的捷報,如果遭到曹操的阻撓,那我們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動武。一面進軍黎陽從正面施加壓力,一面派遣輕騎不停騷擾曹操的後方。那樣,不廢吹灰之力就可以把曹操打敗。現在還是應該先重農耕,安百姓。三年之中,大事可定也! ”
旁邊的郭圖、審配聽得直搖頭: “兵書之法,十圍五攻,敵則能戰。象袁將軍這麼英明神武,我們又兵強馬壯,直接動手就行了,何必如此麻煩! ”
沮授解釋: “除暴安良的軍隊,稱為義兵;恃強凌弱的人馬,則為驕兵。義者無敵,驕兵必敗。如今曹操奉天子號令天下,無緣無故地攻打他,實在是沒有道理。曹操法令嚴明士卒驍勇,不是公孫瓚那種廢物。如今放棄穩妥的方案而興師動眾,我實在擔心將來的結局! ”
沮授的這番話倒是合情合理,就是太耿直了,直接說袁紹恃強凌弱,驕兵必敗。袁紹的臉馬上就不好看了。
郭、審看袁紹臉上晴轉多雲, 又說: “武王伐紂,總是義兵吧?更何況我們是討伐曹操。如今袁將軍如此強大,不趁機進取將來後悔莫及。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您的計策雖然老成持重,非見時知機之變也! ”
草頭將軍淳于瓊也起鬨架秧子:“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今英雄據有州郡,憑實力取天下,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
一個人說袁紹狂妄自大,一幫人把袁紹比作周武王,你說袁紹願意聽誰的?“袁大頭”當即決定當英明的武王,採納了郭圖審配的方案。
《三國志•董二袁劉傳》記載:(袁紹)擊破瓚於易京,並其觽。出長子譚為青州,沮授諫紹:“必為禍始。”紹不聽,曰:“孤欲令諸兒各據一州也。”又以中子熙為幽州,甥高幹為幷州。
觽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乃分(沮授)監軍為三都督,使授及郭圖、淳于瓊各典一軍,遂合而南。
曹操在許昌,聽說袁紹要大舉進攻,手下的人都有點害怕。曹操給部下打氣: “袁紹色厲膽薄, 好謀無斷。 兵多而分劃不明, 將驕而政令不一。 雖然土地糧食不少,不過是給我們準備的罷了。 ”
孔融看著荀彧,有點擔心的說:“袁紹兵多地廣,田豐、許攸足智多謀,審配、逢紀忠心耿耿,顏良、文丑勇冠三軍,不那麼容易打得贏吧?”
荀彧倒是胸有成竹:“袁紹雖然兵多但並不整齊。田豐剛直犯上,許攸貪婪,審配專橫無謀,逢紀剛愎自用。這幾個傢伙互不相容,早晚會窩裡鬥。顏良、文丑不過是匹夫之勇,一戰可擒,沒什麼可擔心的。”
客觀地講,曹操、荀彧的這一番話,雖然有給自己打氣的成分,但基本上也是事實。曹操本人和袁紹一直是好哥們,荀彧又是從袁紹手下投奔曹操的,他們對於這位老朋友確實相當瞭解。孔融則是個投降派,這時的作為和後來赤壁之戰時的張昭沒什麼兩樣。
最後,曹操決定進兵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兗州與冀州交界地帶),準備迎戰。然而,從八月到九月,袁紹卻一直沒有什麼動靜。曹操也不著急,派大將把守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等要地,自己回到了許昌。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是時,袁紹既並公孫瓚,兼四州之地,觽十餘萬,將進軍攻許。諸將以為不可敵,曹公曰:“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秋八月,公進軍黎陽,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齊、北海、東安,留于禁屯河上。九月,公還許,分兵守官渡。
02 收降張繡
原來,袁紹在動兵之前,也想來個遠交近攻,先派使者去拉攏暫時依附於劉表的張繡。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張繡和曹操有深仇大恨,一看到河北大佬袁紹來拉攏他,高興的不得了,當時就要答應。
使者當然也把袁紹天花亂墜地吹噓了一通, 說他如何禮賢下士,怎樣英明神武。 誰知,謀士賈詡當著使者的面毫不客氣道: “回去告訴袁紹, 他們袁家兄弟兩個都不能融洽相處, 還胡扯什麼禮賢下士! ”
“文和, 你這是幹什麼?”張繡第一次對賈詡的意見表示了懷疑, “袁紹那裡才是火坑,不如去投降曹公。 ”賈詡反而勸他去投降曹操,張繡一臉懵逼: “袁強曹弱,曹操的兒子又死在我手上,去投降他?”
賈詡侃侃而談:“這就是為什麼要去投降他的原因。第一,曹操奉天子號令天下,歸降他就是歸降了天子,您總不能跑到袁紹那裡和天子作對吧?第二,袁紹強,必定不把你我放在眼裡;曹操弱,必定會盡力拉攏你我。第三,曹操有爭霸天下的雄心,不會顧及過去的私人恩怨,您就放心吧。 ”
此時的張繡也與劉表漸漸不和,權衡再三,還有別的出路嗎?也覺得賈詡說得有道理,於是,當年十一月,就忐忑不安地拉著人馬再次投靠了曹操。果然,曹操對他相當的親熱,立即封他做揚武將軍,張繡心中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
張繡的歸降,是曹操的重大收穫,並不僅僅因為收納了一股強悍的人馬。曹操曾經因為報父仇而把陶謙的徐州殺了個血流成河, 大家當然會認為他是個兇殘暴虐的人,這可不是個好印象,不利於收攏人心。曹操即使想改變這個印象,也不那麼容易(此前的兗州叛亂就是例證)。
這次的張繡也是曹操的仇人,長子曹昂就是死在他手裡。他再次來投靠,且曹操確實也沒有虧待他,那個盡出“餿主意”的賈文和後來也極受曹操父子重用,官至太尉。 曹操一直扯破喉嚨也難以讓大家相信他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快意恩仇的曹阿瞞了,但這一次收降張繡卻輕易地做到了,這就叫事實勝於雄辯。
曹操也親自接見賈詡,執其手說:“使我的信譽揚於天下的人,是你啊!”拜賈詡為執金吾,封都亭侯,領冀州牧,後來成為魏文帝曹丕的老師。曹操還和張繡成了兒女親家,張繡之後也很忠誠,在官渡之戰中作戰勇敢,最後死於曹操北征烏桓的半路上,諡封定侯。
《三國志•二公孫陶四張傳》記載:太祖拒袁紹於官渡,繡從賈詡計,復以觽降。繡至,太祖執其手,與歡宴,為子均取繡女,拜揚武將軍。官渡之役,繡力戰有功,遷破羌將軍。從破袁譚於南皮,復增邑凡二千戶。從徵烏丸於柳城,未至,薨,諡曰定侯。
陳壽《三國志•賈詡傳》評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鑑先識,未能充其志也。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
03 穩固關中
關中的韓遂、馬騰等諸侯看到袁紹和曹操躍馬揚鞭,戰火一觸即發,也打發手下楊阜去打探訊息。
楊阜回來,把曹操稱讚了一番,說袁紹外強中乾,曹操雄才大略,一定能夠成就大業。曹操也派衛覬撫慰關中,這個時候,關中已經漸漸從董卓和李傕郭汜造成的戰亂中恢復,不少逃難到別處的人又都回來了。
然而,當時在關中的各種割據勢力,不下十幾票人馬。後來馬超、韓遂反叛曹操時,《三國演義》中敘述的楊秋等八人並不是他們的部將,全都是相對獨立的軍閥、草寇。韓遂、馬騰把這些人都抓了當部曲(私人武裝)。
關中平原本是豐腴富饒之地,可是回來的人卻找不到活兒幹,各路將領便競相招納他們吃糧當兵。因為各郡縣的力量薄弱,無法與他們抗爭,所以各路諸侯勢力就逐漸強大起來。此時,正在長安訪查民情的御史衛覬瞭解到這些情況,就寫信給荀彧,建議:
“郡縣貧弱而諸侯強盛,一旦有意外必然會造成大的動盪。鹽、鐵是國家重要的物資,現在卻混亂沒有人管理。不如設立官府專營,得到的錢財可以用來購買犁鋤、耕牛。如果有人回來就提供農具幫助他們恢復耕作, 那麼關中很快就會恢復往日的繁榮, 流亡在外的人也會高高興興地回來。還可以請司隸校尉鎮守關中,那麼諸侯勢力不會擴大,對官府百姓都有好處,這是強本弱敵的好辦法。 ”
曹操採納了他的意見,派專職官員監督鹽鐵,派司隸校尉鍾繇管治弘農。等到關中各地照此執行以後,曹操就把衛覬召了回來,提拔他為尚書。從此,關中地區漸漸復歸平穩,並且有效地控制了諸侯的勢力。
04 坐以待斃的劉表
且說張繡歸了曹操,袁紹又派使者去聯絡荊州劉表,劉表嘴巴上答應,實際上不出力,也不幫曹操,兩邊觀望。
韓嵩、劉先等人勸劉表: “如今袁曹相抗,您的態度舉足輕重。如果您有雄心壯志,可以趁機起兵爭奪天下,否則就請您從袁曹兩人中選一個臣服。如今帶甲十萬而無所作為,袁紹向您求援既不答應,曹操英明也不歸順,這是得罪兩邊的做法呀,恐怕難保中立。曹操是天下英雄,手下人才濟濟,必然能擊敗袁紹,然後興兵南下進攻荊州,恐怕您不是對手。如今不如以荊州歸順曹操,曹操必然看重將軍(張繡不就是例子嗎) 。這是明哲保身的安全之策,希望您採納。 ”
襄陽名士蒯越也同樣規勸劉表,但劉表狐疑不決,讓韓嵩去許昌探探風聲。
韓嵩說: “我不是聖人,但還能堅守基本的節操,不會胡來。如今是您的部下,雖然赴湯蹈火也不會皺眉頭。曹操不是等閒人物, 必定能平定天下。 您如果能上順天子下歸曹公, 我願意為您跑一趟。否則到了許昌, 天子給我個一官半職, 我就是您的故吏, 不會再忠誠於您了。 ”
這一番逆耳忠言,卻被劉表當成了他膽小不敢去的託詞,強行讓他去了許昌。果然,為了拉攏劉表,曹操當即給韓嵩加官進爵。回到荊州後,韓嵩大大地稱讚朝廷和曹操的功德,還勸劉表把兒子送去當人質表忠心。
劉表當時就火了: “你敢有異心! ”就要砍頭。韓嵩面不改色: “將軍您有愧於我,我無愧於您! ”劉表的夫人蔡氏也勸劉表,韓嵩也是當時荊州的名士,只不過說話直率,並沒有什麼罪過。劉表餘怒未息,拷問和韓嵩同行的人後,明白韓嵩並未有什麼背叛的舉動,但還是把他下了獄。
這一關就是九年,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琮(劉表的小兒子)投降後才被曹操釋放。可見劉表是個什麼樣的人,老而不死是為賊!
《三國志•董二袁劉傳》記曰:太祖與袁紹方相持於官渡,紹遣人求助,表許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漢間,觀天下變。表大將蒯越亦勸表,表狐疑,乃遣嵩詣太祖以觀虛實。嵩還,深陳太祖威德,說表遣子入質。表疑嵩反為太祖說,大怒,欲殺嵩,考殺隨嵩行者,知嵩無他意,乃止。表雖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類也。
05 關羽降曹公
卻說袁紹折騰了一溜,也未能創造出南北夾擊曹操的機會,卻等到了一個。原來,劉備在出徐州截擊袁術逃亡冀州之前,與朝中董承、種輯等人曾有密謀暗殺曹操的計劃,只是當時急於脫身曹營,引而未發。
劉備到了徐州以後,一不做,二不休,乾脆設計殺掉了徐州刺史車胄,自己又當起了徐州牧。建安五年(200年)正月, 他們的密謀被曹操發現,留在許昌的董承等人全都被滅了族。
曹操這才緩過神來,意識到劉備才是自己的死敵,立刻決定第四次東征徐州。
手下謀臣都不太同意,荀彧、程昱說: “如今正和袁紹對抗,這樣一來許昌空虛,袁紹打過來,怎麼辦?”曹操則意見堅定: “劉備不是等閒之輩,現在不趁他立足未穩加以平定,將來必然是我們的心腹大患。 ”
郭嘉也同意: “袁紹為人狐疑不決,不會很快進兵。劉備剛剛佔據徐州,還沒有多少人真心支援他。兵貴神速,一定能一舉將其擊潰。 ”
《三國志•武帝紀》記曰: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謀洩,皆伏誅。曹公將自東征備,諸將皆曰:“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今紹方來而棄之東,紹乘人後,若何?”公曰:“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郭嘉亦勸公,遂東擊備,破之。備走奔紹,獲其妻子。備將關羽屯下邳,復進攻之,羽降。公還官渡,紹卒不出。
於是,曹操發兵東征。袁紹的謀臣田豐聽說這一好訊息,當即去向袁紹報告: “曹操、劉備這一交手,一時半刻分不出勝負。趁著許昌空虛,一戰就可以平定,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呀! ”
哪知道,袁紹正因最疼愛的小兒子生病而心煩意亂,考慮都沒考慮就一口回絕了。田豐仰天長嘆: “這樣的好機會卻因為一個孺子而喪失了!唉,大勢已去! ”
《三國志•董二袁劉傳》記載:先是,太祖遣劉備詣徐州拒袁術。術死,備殺刺史車胄,引軍屯沛。紹遣騎佐之。建安五年,太祖自東征備。田豐說紹襲太祖後,紹辭以子疾,不許,豐舉杖擊地曰:“夫遭難遇之機,而以嬰兒之病失其會,惜哉!”太祖至,擊破備。
外交努力,袁紹一無所獲,連張繡都投靠了曹操。袁紹自作聰明的在曹操後方煽風點火,試圖創造出南北夾擊的局面,卻適得其反,最終導致官渡之敗。箇中原因,其實不僅僅是因為漢獻帝在曹操手上,曹操師出有名。
其一,曹操東征徐州,田豐的建議可謂是深合兵法“避實而擊虛”的上上策,然而袁紹卻不能採納,沒能及時的主動出擊,直搗許昌,失去了最有利的一次戰機。
其二,劉備在徐州抗擊曹操,袁紹也沒有實際去援助他,結果劉備再度兵敗,隻身逃亡。這樣的結果,哪個諸侯不心寒?獨立對抗曹操不可能,又不能指望援助,還要擔負對抗朝廷的罪名幫袁紹,傻逼才會幹這種事。
裴松之引《獻帝春秋》注曰:袁紹叛卒詣公雲:“田豐使紹早襲許,若挾天子以令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
反過來,曹操能夠審時度勢,妥善地處理後方的紛爭,而始終沒有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頭袁紹幫了他的忙。沒有了後顧之憂的曹操, 順利地擊敗劉備,拿下徐州,還俘虜了關羽,敲鑼打鼓的班師又回到許昌。劉備無奈,先逃至青州見到了袁紹的長子袁譚,之後依附了袁紹。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乃殺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而身還小沛。東海昌霸反,郡縣多叛曹公為先主,眾數萬人,遣孫乾與袁紹連和,曹公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
(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先主敗績。曹公盡收其眾,虜先主妻子,並禽關羽以歸。
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才也,將步騎迎先主。先主隨譚到平原,譚馳使白紹。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
06 陳琳罵曹操
這時候,袁紹大概是看到兒子的病不礙事了,看劉皇叔來了,一拍大腿,又想起來進攻曹阿瞞了。
田豐又跑來勸: “曹操既然已經打敗了劉備,許昌就不是當初那麼空虛了。曹操用兵有方,雖然人少但不能輕視,不如來個持久戰。將軍您擁有四州的地盤,向外聯合四方的諸侯,內部休養生息,積極備戰,並且派出輕騎不斷騷擾,那麼用不了三兩年,就可以等到敵疲我打的好時機而一舉擊敗曹操。如今非要和曹操一決勝負,萬一有什麼閃失則後悔莫及。”
袁紹翻著白眼看田豐,心說:這傢伙當初勸我打曹操,如今真要動兵卻又來說這些“喪氣話” ,到底是什麼意思?不聽。田豐看到此戰兇險,叩頭苦諫,袁紹火了,這不是動搖軍心嗎?當時就把這位別駕下了獄(田豐剛直而犯上,果然應了荀彧的判斷)。
於是,袁紹立刻命令大才子陳琳作討伐曹操的檄文,先把曹操罵了個狗血淋頭,問候了曹操的祖宗十八代。曹操本姓夏侯,他的祖父是東漢末年大太監曹騰,其父曹嵩是曹騰的養子,陳琳主要就拿這個大做文章。此文犀利辛辣,據說曹操看了之後,出了一身冷汗,頭疼病竟立馬好了。
陳琳,字孔璋,廣陵射陽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漢靈帝末年,陳琳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召董卓入京,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董卓禍亂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府。
官渡之戰後,袁紹不久去世,陳琳跟隨其三子袁尚。最後,冀州鄴城被曹操攻陷,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後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病逝。
他的這篇檄文雄放強勁,引經據典,脈絡分明,文采飛揚,確實寫得震古爍今,殊為古文名篇,劉勰《文心雕龍•檄移》評曰:“陳琳之檄豫州,壯有骨鯁”,曹丕也有“孔璋章表殊健”的讚譽,可與後世駱賓王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堪稱“檄文雙璧”,節選如下:
《昭明文選•為袁紹檄豫州文》記曰:蓋聞明主圖危以制變,忠臣慮難以立權。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擬也。
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騰,與左悺、徐璜並作妖孽,傷化虐民;父嵩,乞匄攜養,因贓假位,輿金輦璧,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操贅閹遺醜,本無懿德,好亂樂禍。
續遇董卓,侵官暴國。於是提劍揮鼓,發命東夏,收羅英雄,棄瑕取用;故遂與操同諮合謀,授以裨師,謂其鷹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略,輕進易退,傷夷折衄,數喪師徒。
幕府輒復分兵命銳,修完補輯,錶行東郡,領兗州刺史,被以虎文,獎蹙威柄,冀獲秦師一克之報。而操遂承資跋扈,恣行兇忒,割剝元元,殘賢害善。
故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偉,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論不阿諂;身首被梟懸之誅,妻孥受灰滅之咎。自是士林憤痛,民怨彌重;一夫奮臂,舉州同聲。
故躬破于徐方,地奪於呂布;彷徨東裔,蹈據無所。幕府惟強幹弱枝之義,且不登叛人之黨,故復援旌擐甲,席捲起徵,金鼓響振,布眾奔沮;拯其死亡之患,復其方伯之位:則幕府無德於兗土之民,而有大造於操也。
操便放志:專行脅遷,當御省禁;卑侮王室,敗法亂紀;坐領三臺,專制朝政;爵賞由心,弄戮在口;所愛光五宗,所惡滅三族;群談者受顯誅,腹議者蒙隱戮;百僚鉗口,道路以目。
身處三公之位,而行桀虜之態,汙國害民,毒施人鬼!加其舉手掛網羅,動足觸機陷:是以兗、豫有無聊之民,帝都有吁嗟之怨。歷觀載籍,無道之臣,貪殘酷烈,於操為甚!
幕府奉漢威靈,折衝宇宙;長戟百萬,胡騎千群;幷州越太行,青州涉濟漯;大軍泛黃河而角其前,荊州下宛葉而掎其後。舉炎火以焫飛蓬,覆滄海以沃熛炭,有何不滅者哉?
又操軍吏士,其可戰者,皆出自幽、冀,或故營部曲,鹹怨曠思歸,流涕北顧。其餘兗豫之民,及呂布張楊之餘眾,覆亡迫脅,權時苟從;各被創夷,人為仇敵。
若登高岡而擊鼓吹,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方今漢室陵遲,綱維弛絕;聖朝無一介之輔,股肱無折衝之勢。方畿之內,簡練之臣,皆垂頭搨翼,莫所憑恃;雖有忠義之佐,脅於暴虐之臣,焉能展其節?
操持部曲精兵,圍守宮闕,外託宿衛,內實拘執。懼其篡逆之萌,因斯而作。此乃忠臣肝腦塗地之秋,烈士立功之會,可不勖哉!
操又矯命稱制,遣使發兵。違眾旅叛,舉以喪名,為天下笑。即日幽並青冀四州並進。書到荊州,便勒現兵,與建忠將軍協同聲勢。州郡各整義兵,羅落境界,舉武揚威,並匡社稷:則非常之功於是乎著。
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戶侯,賞錢五千萬。部曲偏裨將校諸吏降者,勿有所問。廣宜恩信,班揚符賞,佈告天下!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紹兵分三路大舉進兵黎陽,正式開打。
曾經是袁紹最為倚重的沮授,看到這位主公一意孤行,他便聚集家族眾人把家裡的財產全分給了他們,哀嘆道:“這次出兵,如果獲勝則要什麼有什麼,如果兵敗恐怕命都保不住了。 ”
他的弟弟問: “曹操明擺著兵微將寡不是對手,哥哥你有什麼可擔心的?”
沮授苦笑一聲: “曹操雄才大略,又奉天子來召令四方。我們雖然擊敗公孫瓚,實際上已經相當疲憊。如今主將驕橫,戰敗破亡恐怕就在眼前。楊雄有言,戰國時其他六國的忙忙碌碌,不過是為秦取代周作準備罷了。這就是今天的寫照。”
沮授此時提及戰國紛爭的典故,言下之意就是說,如今各地諸侯的紛亂,也僅僅是在為曹操一統天下作貢獻罷了。
那麼“官渡之戰”究竟鹿死誰手?咱們下回再說。
張鋒編撰 庚子春寫於啟東翠彧軒